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方向论文

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方向论文

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方向

王雄瑾

(贵州理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摘 要: 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是我国国情之一,协调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之间二者需要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应当从目前的文化背景、教育现状着手进行细致的需求导向分析,从而完成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的方向性探索。论文通过对当下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双语教育推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基础教育整体现状,探索未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双语教育;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教育变革

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人才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拓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能够为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提供基本人才,因此需要在运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革新与进步。目前来说,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仍旧有很大进步空间,需要在综合考虑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变革,通过师资队伍、教材选用、教育方法演进等手段推进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更要在此过程中融入当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因素,使双语教育既成为民族交流与发展的桥梁,也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保障。

一、少数民族推行双语教育的文化背景

(一)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一般来说,双语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引入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现代社会双语教育案例很多,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被引入许多国家教育系统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双语教育,我国汉语地区主体基础教育即是如此,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对于拓展学生语言行为能力、摄取更多更广的文化知识都具有积极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实现人的思想文化大方向统一的基础,通过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地区间的沟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推行主要在少数民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如贵州、新疆、西藏等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聚居人口数量较大,且在历史上多由自治形式存在,因此与汉民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具有先天性的隔阂。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地区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对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并形成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我国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更加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氛围。与“英汉”双语教育不同的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汉语教育是具有其深刻的社会功能的,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整体民族关系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文化社会意义

1.推行双语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社会各界思潮的高度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文化在此浪潮之中相对于主流文化处于弱势地位,且极易因地理、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隔阂而隔绝于现代社会,换句话说,目前社会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保护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在社会一体化过程中,弱小的文化易为强大文化所孤立、吞噬。而推行双语教育无疑为少数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带来一个全新的出口。脱身于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之下,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机械化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脱节,一旦盲目打开文化缺口,现代文化裹挟互联网高密度信息而来,传统文化极有可能遭受不可逆冲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固然有理由得到革新,但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更应该受到大众关注。闭塞的传统生活无法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状态,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过程中假如无法完成自我保护与革新,将会给文化传承带来灭顶之灾,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推行能够为承担社会建设与发展重任的青年们带来认识世界的新窗口,汲取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方式,在保护、传承、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不断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力,使其能够打破语言壁垒,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之中,并在不断传播中延续生命力。

2.推行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目前,多数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存在于交通相对闭塞的区域,经济水平整体落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仍旧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区域来说,无异于为此打开一扇与外界交流与沟通的窗口,在双语教育进程中,居民能够以汉语为生存技巧逐渐走入城市,先进的经济文化浪潮也能依次为介质进入新的区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带来更多发展方向。以我国文化旅游名省贵州省为例,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闭塞使得其相对于现代化发展的外界更具有原汁原味的文明古韵,在进行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为当地居民在现代化社会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指明了新的方向。而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之中,语言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语言互通的基础上,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人们意愿中的最大化程度,让资源开发成为更科学、更有传承价值。当然,在文化推广与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相对激进的行为,如过于急功近利带来旅游产品过度同质化现象等,但其总体方式依旧向好,也使得这些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并未因为语言文化问题落后于新时代,而是依靠开放的文化态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双方面的弯道超车。

“这得益于车间近期实施完成了清污分流改造,地沟外排水大幅减少。‘沟长制’初见效!”磷酸车间安全环保员沙玉海表示,现在车间正常生产过程中的冷凝液、设备机封水和冷却水等清洁水已基本回收利用、不外排,节水减排效果显著。

3.推行双语教育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对外开放与发展

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文化得以长久存续的基础,在当今世界,闭目塞听无法带来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分布于交通相对欠发达地区,长期的地理隔绝使得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缺乏与外界的物质文化交流,而语言不通更加阻碍了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社会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当今,文化交流闭塞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极为不利。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则能够有效解决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困境所在,无论是贸易往来、学习生活还是社会活动,脱离了共同的语言交流背景皆无法完成。拥有独立文化背景的独立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拥有弥足珍贵的地位,即便如此,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假若不能与时俱进完成自我更新,也将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穷途末路的风险,推行双语教育能够给本国不同文化带来更加无障碍的交流平台,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更加顺畅,各民族间更能够取长补短,在社会建设整体过程中也更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让多元的社会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底色与基础。

4.推行双语教育有利于形成民族平等、互助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始终处于不断融合发展的阶段,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之中完成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从古代社会开始,民族融合的过程大都在战争中完成,伴随着对国土的扩张与演进,封建王朝统治期间也曾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开展官办汉语学习,其手段多依靠暴力手段达成普遍性的汉语普及,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曾大大激起群众的抵触心理,称学习汉语为“当学差”。我国当下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推行,其根本在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社会治理目的,在此大环境之下,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呈现出整体良好导向。从覆盖面积来看,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已经覆盖大多数少数民族语种,且具有规划相对明晰的教学大纲与章程,能够相对系统的培育现代化少数民族人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引领意义。从教育理念上来看,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教育部门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都具有深刻的认识,能够认识到双语教育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在理念教育系统改革过程中不断纠正自身,形成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接受程度上来看,在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底色的当今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居民对于双语教育都持积极态度,对于学业过程中面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出现的困难能够以越来越积极的态度应对。

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步的最大阻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一定历史发展源流,但目前为止,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民族语与汉语之分仍旧十分明显。原因在于在过去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推行期间,受到师资力量与教育水平限制,很多地区往往会出现“一刀切”式的推广汉语教育做法。一些教育从业人员错误的将“双语教育”理解为“汉语推广”,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就是学汉语么?”在此环境之下,原本具有文化价值的“双文化者”的培养,逐渐成为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考试科目之一,既打击教学积极性,也无异于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双语教育实用主义思想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广阔的基层力量储备,对于传统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民族自治和汉语教学起到了基础促进作用,时至今日,部分少数民族干部以及教师仍旧受益于当时的实用主义思潮之下所举办的“汉语培训班”,具备了民汉交流教学基础知识,成为今时今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实用主义路线的双语教育已经无法完成双语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任务,反而在实用主义与应试主义的教学过程中迫使新的学习者放弃自身对于不同文化的趋同与区别的直观感受,而将汉语教育粗略地认为是普通的工具性学习,这无异于买椟还珠,舍弃双语教育过程中最精华的文化交流功能而取最基本的交流功能。

MDOS是Meteorological Data Operational System的缩写,即气象资料业务系统,是实现一体化的载体,由数据库、数据入库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业务操作平台、统计处理系统、报警系统、文件上传系统、元数据管理系统等组成。[1]省级和台站级数据处理人员每天通过MDOS业务操作平台开展实时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

百达翡丽很快又于1945年推出海神Inv. P-1110。彩色珐琅绘制海神驾驭海马图案与黄金表壳铭刻的42个城市相映生辉,演绎出别样的艺术质感。此后的半个世纪,百达翡丽对世界时间腕表的探索与创新从未停止。

二、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实行现状

(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制度的实行总体趋势良好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引导树立民族平等、互助发展的社会风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大难题。各民族间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同,观念思想也存在一定区别,且目前国际社会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对推动构建“求同存异”的社会主义多元文化氛围具有一定影响。缺乏有效沟通的单一民族教育极易挑起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不认同,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根基不牢

1.双语教育理念落后,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而双语教育恰好能够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之间在接受双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取得一个统一的文化趋同方向,具有统一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出现文化传统冲突的过程中能够以一种统一的价值取向进行高效合理的互信交流,最终达成各民族、文化间的“求同存异”。此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能够解决“国家一体化”与“社会文化多样化”之间的冲突问题,在少数民族双语的普及教学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接受统一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自然社会科学教育,完成“中华民族”大民族认同感的养成,也能够在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文化与思潮,反思原有文化,在不断反思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更加丰富且更具社会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氛围。

2.师资力量欠缺,一线教学缺少高水平教师

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影响,多数理工农医以及社会科学等高等教育方向通用语言均为汉语,这就使得汉语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些并不具备语言天赋的学生的学习障碍,即使在民族类大学中,民族语体系专业也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等方面。这在实际上为双语教育模式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构建了一座语言的高塔,只有的越过汉语这座高塔之后才能够学习到更具深层次魅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民系的发展滞后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无论是多民族国家中主要文化的生存空间挤压,还是少数民族在先天人力教育资源的缺乏,都在阻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社会结构看来,民族语体系滞后于汉语体系代表着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集中到某些特定的领域之中,通过主要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社会功能最大化。对于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系统整体来说,民族语体系相对于汉语体系的发展滞后将会损伤双语教育系统推进的积极性,甚至将目前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更进一步的推进“实用主义”教育理念范畴,短时间内的教学普及水平以及汉语使用技能或许会呈现出阶段性上涨趋势,但是实质上的文化传播与融合功能将会大大削弱,双语教育对于民族与汉族双方的文化作用也将被大大削弱。

3.教材编写滞后,与教学实际情况脱节

使用科学编写、难度有序的教材能够让少数民族双语文化教育事半功倍。教材与教师相配合,构成了少数民族学生认识汉语及其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多出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滞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编写本身素材落后,与社会基本状况不符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即使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而是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师资教育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教学大纲中所要求应当掌握的教材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掌握,甚至会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如升学等)恶补教材内容,走形式化教学,而无法做到有效掌握教材知识等现象。不符合教学进度的“填鸭式”教材学习、不符合社会现状的“脱节式”教材内容,既限制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主观能动性,也让双语教育在进行过程中成为了一项应试任务,只在考试过程中做出分数贡献,而在学习过程中全无思考价值,大大打击了双语教育的文化积极价值。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教材内容编写需要教育专家系统、教学名师以及各地区一线教学工作者等多方资源的协同努力,通过统筹各地区不同的教学水平与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务推进,运用更加科学化的教学手段与素材,完成更高质量的双语双文化教育。

其三,兼顾诊断性与前瞻性,改进传统方法的事后性。基于价值管理的高校绩效评估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融诊断性评估和前瞻性评估为一体。过去的教育评估注重诊断性评估(或者说终结性评估),即重在了解现实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以价值为导向的教育评估方法,不仅可以进行现状诊断评估,还可以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性评估”。高校绩效评估的结果可能出现三种价值状态,无论是哪一种评估结果在分析其功能和成本的基础上都会给出高校当前运行状态的诊断,这种结果代表了高校过去或者当前的价值水平。另外,该方法可对高校未来的发展状态给出相应的预测性评估,对不同绩效水平不同价值运行状态的高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4.民族间、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出现“马太效应”

图7给出了测量误差分别为σ=10m和σ=103m时算法的GDOP图.可以看出,两种测量误差条件下,算法的定位误差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即在外辐射源和接收站所在的近场区域,定位精度最高,而随着目标远离,定位精度逐渐降低.这与仿真1中近场和远场目标的定位误差的比较情况是一致的.

受历史文化渊源与社会资源倾斜影响,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均衡,这主要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成本投入等因素有关。从经济水平角度来说,多数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优于欠发达地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省会呼和浩特市市双语学校在数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城市,城乡间差距更为明显,近年来的乡村地区双语教育在课程开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拥有良好教学师资力量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双语教育人才投身于此,而缺少经济吸引力的欠发达地区则会日渐衰落,形成马太效应“弱者越弱”的恶性循环。从社会环境角度来说,社会风气开放地区的双语教育推行无论在速度还是质量都具有明显优势,大众能够较快接受并引入双语教育,也更加善于运用双语特长完成当地社会经济转型与自我提升。从成本投入方面来说,在顶层设计中更加注重双语教育资金投入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能够给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更多政策倾斜,成为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护航者。更令人注意的是,经济发达、社会环境开放以及政府注重投入三个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更加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双语教育系统构建的“马太效应”,也为全国范围内或省级范围内教学计划的统一以及教材编写等带来了实际困难。

此外,经阴道子宫颈癌根治手术(vaginal radical hysterectomy, VRH)也颇受欢迎,妇产科培训背景的医生尤其擅长,该手术也称为Schauta手术[5],但肿瘤大、怀疑有宫旁浸润的患者,该术式有局限性;与前两个手术相比,医生的培训周期也更长。该手术在国内只在少数综合性医院或妇产科培训背景的医院开展。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仍有局限

1.优生流失现象严重,传统文化式微

优生流失是当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从初等教育阶段开始,少数民族学生中能够自如掌握汉语的学生往往会区别于汉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分别编班,汉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能够借此纳入汉语学生教育体系之中,接受相对来说更加高质量的教育,而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将经历更加细致漫长的汉语基础学习过程,最终多数考入高校特设的民族语体系专业中。这也侧面在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人才筛查作用,大多数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通过汉语式教育系统进入更具有求职前途的专业学习,很少有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归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而进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系统的学生则多数并非具备良好的“双文化”理解力的人群,在真正步入双语教育并服务于此时往往会因为个人文化领会能力不足而显得力不从心,在此恶性循环之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几乎就要成为汉语教育的“输血地”之一,将会造成严重的人才外流与本位文化空心化,传统文化后继乏力也就无可厚非。当然,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过程中,汉语体系专业选择与教育方式往往能为学生个人带来更加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更有利于其实现个人理想。可见,在推广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协调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教育系统为此做出更加细致的深层次考量。

2.高等教育体系民族语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于汉语体系

从图2的旅游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上看,2005年处于高度协调阶段的有日照、临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和开封7市.2010年,泰安市进入极度协调阶段,其他城市依然处于高、中度协调阶段行列,与2005年情况一致,略有波动变化,但是协调阶段并未发生改变.2015年,除原先的几个高度协调城市外,阜阳和莱芜两市进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泰安和济宁两市则进入极度协调阶段,说明这几座城市的旅游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均相对较高,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较强.总体而言,淮海经济区各市的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度虽逐年有波动变化,但变幅不大,相对稳定.

师资力量的欠缺使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缺乏最基本的前进方向。目前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师资体系之中,教师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全沉浸于原文化教育中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最原汁原味的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完全使用汉语教学的教师;三是能够运用双语教学的教师,这类人也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力军。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推行过程中由第一类教师通过汉语言培训以及个人学习习得汉语,其二是在自身受教育过程中接受双语教育并投身于双语教育。其中,第三类教师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但是在现行双语教育系统中的第三类教师,大多缺乏长期系统的汉语学习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基本的教育错误,例如汉字的读音、书写等方面往往会出现基础性错误,这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大,关系到今后汉语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领会能力。教学一线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往往是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才粘性低等情况相伴发生的,师资队伍的改善需要地方政府出台有效的政策以吸引高水平教学人才回笼,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才能够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双语“双文化”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变革方向

(一)思想理念变革——把握双语教育以文化传承为基调的总方向

注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长远利益,摒弃实用主义教育方式,将文化传承作为双语教育的总基调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应当守好的大方向所在。思想理念的变革应当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是教育部门应当摆正心态。双语教育不仅仅是在特定的某段时间才需要完成的某种政治任务,而是关系所在地区人口素质与后续发展的长久利益。将汉语融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之中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在工具作用之上,更应注重双语教育的文化作用与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从顶层设计角度把好双语教育的大方向能够在后续细节规划方面规避弯路,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与选用等方面都能够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二,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融合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当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优秀的一份子,继而反作用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使之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强劲助力。

(二)教学方式变革——摒弃“一刀切”,分类分层次教学

相对于语言文化环境单一的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基础水平往往存在一定区别,因此,传统双语教育中“一刀切”的大班教育模式有时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窘境。因此,为保障当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质量,应当在教学方式方法中寻求更有效率的变革。第一,不同基础学生分类教学,迄今为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中,汉语教育与其他科目学习进度仍旧无法实现统一,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中也有较大区别,在升学过程中,不同基础学生的“一刀切”往往“事倍功半”。因此,通过合理的测试手段区分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并进行科学分类,进行分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小升初考试为例,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受到的汉语教育程度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别,短时间内的班级学习无法弥补,这就需要学校对此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班分类,对于不同汉语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依据其汉语理解水平决定授课过程中的汉语使用比例,并在其学习过程中依照整体进步程度不断调整该比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入汉语教学。第二,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主要针对的人群在于双语教育出现延迟现象的学生群体,部分地区受师资力量限制,无法在入学阶段即实现双语教育,课程开设会出现由一年到几年不等的延迟,而在延迟教学后的开课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材、用具仍旧停留在原有水平,与此时的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不相符合,是对教育资源与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分层次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调整授课方法与基本教材选用,在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其对民民族语与汉语语融会贯通,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投入主体变革——更加注重师资力量与教材质量

1.加大在岗教师培训的力度,培养出一流一线教师

开展了十余年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虽已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毕竟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在制度体系建设层面主要存在制度立法层级不高、适用范围有限、处罚手段和力度有限、部分制度环节不完善等问题,在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新形势下,亟须通过完善其制度体系予以解决。

目前的双语教育在岗教师主要分为培训上岗在岗教师以及相关专业在岗教师两类。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岗教师培训上岗是双语教育主要师资来源,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起步阶段缺乏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在岗教师培训为双语教育普及解下燃眉之急,但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其专业性不足的特征便逐渐显现出来,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误导。因此,对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多数培训上岗教师而言,为保障其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应当加大在岗教师培训力度,在与政府、先进学校等合作过程中采取更加先进的培训方法,力求最大程度上提高其教学专业性。相关专业在岗教师的比例在近年来逐步扩大,拥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为使其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专业性固然无可指摘,但是更应当注重对于专业型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汉语的技能型运用,更在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注重应试教育的技能性习得,而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考与文化对比,在自我知识系统的成长过程中完成对本位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比和探索。总的来说,一流一线教师的培养不仅意味着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加意味着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整体系统理念的提升,这需要教师系统长久地吐故纳新与自我革命才能实现。

2.聘用专业高校毕业生,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更新教师队伍能够让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走向更加专业化的道路。当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师队伍大都以培训上岗为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不利于双语教育的语言基本功培养。聘用专业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双语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拓展师资队伍过程中需要对此投入更多精力。首先,高校毕业生的大量聘用需要广泛的高等教育基础,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双语教育普及较少,需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推行更加全面具体的双语教育,一方面为双语学生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双语教育高校毕业生,回流反哺基础教育,形成双语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回流——素质提升的良性循环。此外双语教育推行的层次越高,在人力物力方面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就越高,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协调基础双语教育,在聘用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待遇,更进一步提升地区职业竞争力,让基层教师队伍逐渐丰富起来,为双语教育整体系统的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等教育中,也应进一步扩大民族语体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使之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获取更多样化的知识,在今后进入基础教育系统过程中打牢知识基础,成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师资队伍最新鲜而有力的工作者。

不同经济时代有不同的人才教育模式,励志教育要摆脱传统的单一模式,多渠道、多路径开辟励志教育新模式,培养具有高尚品格、优秀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杰出人才。

3.教材更新要与时俱进,要与教育教学现状相匹配

教材更新应当在多角度共同进行。从政府主导角度来说,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材普述存在滞后性问题,教材的审美趣味性、学习实践性普遍落后于时代进程,且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主要内容几乎一成不变,使得教材使用无法与当代学生生活环境与审美需求相匹配。因此需要教育部门在教材编写与修订等方面做出更加细节化的改进。在内容上更加贴合当今时代发展进程,在设计上完成基本审美要求。双语教材的编写更应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让汉语教材上的内容成为学生领会不同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此外,鼓励各地区自主参与教材编写,也是进一步提高双语教材针对性的有效举措。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双语教育普及现状存在很大不同,统一的教材编写很达到普遍性的人群适应,目前的双语教材版本较为单一,相同语言区教材基本保持一致。这就为不同现状语言区的双语敏学推进带来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材写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教材编写人才队伍,给各地区一定的教材编写权利。采纳地区教学专家、一线教学名师以及民族文化专家的意见将具有地区特色的教育现状与文化现状纳入教材编写进程之中,让教材编写括时代特征、地区特色以及传统文化三个层面上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读性。

(四)关注层面变革———注重双语教育细节

时至今日,双语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已经处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高等教育更加吸引大众的实现。改变民族语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施教现状尤其需要进一步扩大高等育中双语教育的应用范围。双语教育是部分地区教学系统的整体进步过程,需要协调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之间的结构关系,才能够让双语教育既完成技能培训,也达成文化传承。首先,扩大高等教育中双语教育应用范围,我国高等育语言体系以汉语为主,多数学科无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达成民汉双语的互遇互用,这限制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运用范圈。采用预科班、双语教材普及等方式提高课程体系面向民族语体系学生的可用性。其次,在双语教育中关注“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在蒙古、藏、维吾尔等具有传统大面积聚居区城的少数民族之外,我国还有赫哲族、毛南族等聚居区城更小、人口更少的人口较少民族存在,在双语教育推行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引发传统文化失落问题,因此在推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物力人力的投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既保存民族特色,也适应当代发展让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允凤,王阿舒.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学前双语教育之困境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2]刘成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述评——基于语言问题观和资源观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6,(6).

[3]刘毅,焦江丽,闻素霞.论双语教育中的双文化教育[J].双语教育研究,2016,(1).

[4]张学广.社会转型期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态度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8).

[5]石萍萍.双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文化情景[J].大学教育,2015,(3).

[6]付东明,方晓华.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7]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8).

[8]何波.双语教育的文化解释[J].教育学报,2009,(6).

[9]李霞,张东.浅议双语教育中的文化冲突[J].教育探索,2008,(1).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Period

WANG Xiong-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iyang,Guizhou 550003,China)

Abstract: Muti-ethnic,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is one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Thus,it is necessary that to carrying out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based on detailed demand-oriented analysis from the cur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directional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period.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and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Bilingu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59(2019)06-0214-08

DOI编号: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9.06.044

收稿日期: 2019-04-16

[作者]王雄瑾(1978-),女,贵州天柱人,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教育学。

(责任编辑:李筱竹)

(责任校对:笑 著)

标签:;  ;  ;  ;  

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方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