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在干什么?

宋志平在干什么?

一、宋志平 在忙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宁嫣然[1](2021)在《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新手荡舟》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材于当代英国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新手荡舟》(Boating for Beginners)。该报告包括四个部分: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翻译实践总结。实践报告以此次翻译为基础,对译者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剖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和选取该小说的原因。第二部分描述了此次翻译实践的译前准备,包括翻译计划和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并简单叙述翻译过程。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即译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译者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对原文中西方文化相关表达翻译不足;难以译出原小说中的讽刺语气;未能传达出原小说的喜剧效果。根据源语文本的语境,译者主要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辅以音译、增译、省译、拆分、合译、词性转化以及四字结构运用、句子重组、借用翻译法等翻译技巧。第四部分是译者此次翻译的总结并对以后的翻译工作进行思考。经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认识到要扩大知识面,要善于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余平[2](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龚颖[3](2020)在《《希望》(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是基于美国作家明罗斯·格温的作品《希望》一书前三章的英汉翻译实践而完成的。该翻译材料以1936年美国图珀洛龙卷风为背景,从两位女主人公乔和多菲的视角详细描绘了龙卷风来临时的景象,其中涉及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和描写周围环境和人物活动的长句,因此,如何传递这些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让这些长句中的语言信息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是本次翻译实践的重难点。本翻译报告选取了顺应论来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解释。顺应论认为翻译是对语言、文化和语境不断进行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通过直译加注法和音译加注法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在翻译长句时,通过切断法、包孕法和倒置法以顺应译入语的语言结构体系。本次翻译实践体现了顺应论在解释文学文本汉译的可行性。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译者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再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使译文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本次翻译实践有利于加深译者对顺应论的理解,对译者今后的翻译实践也具有借鉴意义。

宋志平[4](2019)在《商业实体店在日本的生存之道》文中认为在全球电子商务持续升温的当下,日本的实体店不仅没有降温,还愈发显示出其价值感和生命力。"活得好"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1、让商场融入社会及城市机能大阪新开业EXPOCITY,是目前日本体量最大的综合体设施。在约17.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

陈欣,严学锋[5](2017)在《金圆桌的温度》文中研究表明前一天还在忙工作,一位上市公司总经理大清早从公司总部出发,坐上2016年12月17日的高铁,经历5个多小时抵达北京,参加了第十二届金圆桌奖活动。于他而言,这是和金圆桌这位老朋友的必须的聚会:与金圆桌的相识,是一场缘分,更像一对互相激励前行的挚友。另一位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乘当天七点多的飞机从厦门赴北京,11点之前抵达了金圆桌的会场:其愿意

叶吉清[6](2017)在《基于金纳米棒和适配体的纳米探针在生物传感和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纳米棒(GNRs)具有良好而独特的光学特性,而且可以通过控制它的长径比,来产生不同的各向异性及独特的光谱特征,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抗体的识别、纳米材料的组装、癌细胞的成像以及DNA分析等领域中。随着科技的发展,金纳米棒在信号放大和光热诊疗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以期建立成熟且安全的诊疗策略与技术。本论文构建基于金纳米棒和适配体的纳米探针,研究其在生物传感和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综述了金纳米棒的历史及性质、适配体的相关介绍和应用,介绍了金纳米棒和适配体的制备、组装和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基于凝血酶的适配体Apt29和Apt15,构建Apt29/凝血酶/Apt15三明治结构传感器,应用金属波导毛细管光度计实现凝血酶的高灵敏度检测,消光值改变量与凝血酶浓度的校正曲线为:△EMWC=2.21×10-4c(nmol/L),线性范围为0.068-1.09 nmol/L(R= 0.971),检出限 0.02nmol/L,与普通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的测量结果相比,检测限提高了 68倍,拓展了金属波导毛细管光度计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第三章基于人淋巴癌细胞Romas的适配体(AptRomas)制备了 GNRs-AptRomas探针,实现离体Romas细胞的定量光度法检测。AptRomas与GNRs的结合抑制了GNRs的吸光度值,加入Romas细胞后,AptRomas和靶标Romas细胞结合,释放出金纳米棒,恢复到初始吸光度值。Romas细胞的线性方程是:E=0.01351 gC(cell/mL)+0.0283,R=0.967,检测限可达 5 cell/mL。第四章基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适配体(Apt A549)制备了 GNRs-Apt A549探针,探究金纳米棒对离体人肺癌细胞A549在避光和光照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GNRs-AptA549较好地克服了金纳米棒在传统合成工艺中由于引入CTAB带来的细胞毒性或对细胞膜的损伤,同时其光热转换能力并没有下降,金纳米棒的浓度对光热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AptA549的靶向作用,还需要后期的进一步研究。

郭艺轩[7](2017)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交口译策略研究 ——以王毅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文中指出外交口译具有很高的严肃性与政治性,所以要求译员具有较高的口译能力。而口译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性方法,对口译员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本文旨在对王毅外长2014到2016年三次记者招待会的现场口译作分析,用生态翻译学的范式阐释口译过程。论文分析了译者在翻译中,要从"适应与选择"、"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转换"和"原生态依归"入手,权衡翻译生态环境,力求达到平衡。其中,"适应与选择"主要是文本移植与生态平衡方面的适应与选择,具体包括词汇、句子与修辞层面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转换"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实现;"原生态依归"从依归于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来进行分析。论文通过对语料进行理论分析,发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范式符合外交口译的具体操作,并且这些范式可以作为今后外交口译的策略加以运用,包括:"文本移植与生态平衡中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转换"与"原生态依归"。论文以具体的语料为例,提出口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张景坡[8](2017)在《搅拌反应器性能测试平台搭建与流场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反应器是过程工业中最常见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设备之一,其中搅拌反应器在食品、造纸、化工、冶金、制药、石油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搅拌是混合、传递、反应的主要过程之一,充分掌握搅拌反应器内流体分布等规律,对搅拌反应器的性能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FD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CFD方法研究搅拌反应器内部流动特性已相对成熟。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基于LabVIEW平台与32位微处理器STM32为控制器的搅拌反应器的转速与扭矩的性能测试系统,对搅拌过程中扭矩和转速值进行采集,并与CFD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系统的上位机采用LabVIEW软件开发设计,底层测控单元采用STM32处理器STM32F103VCT6开发设计,且底层的所有单元通过RS232方式MODBUS协议与上位机通信。应用CFD技术,针对三斜叶式搅拌器(YK)、六斜叶式搅拌器(XK),六斜叶涡轮式搅拌器(ZY)三种搅拌器,在有无挡板及不同转速情况下的搅拌特性进行CFD数值模拟,得出三种桨型均为轴流型,且ZY型桨轴流现象最明显;在有挡板情况下,ZY型桨型的功率消耗最大。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吻合良好,最大误差不超过10.5%,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搅拌反应器的驱动扭矩和功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搅拌反应器的流体与机械特性,计算搅拌驱动扭矩及功率具有较强的工程实际意义。并可以为该类反应釜优化设计和放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且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建润[9](2016)在《顺应论视角下《伯爵家书》的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伯爵家书》中的第201至230封信作为翻译材料,将这些书信翻译成了汉语。根据原文语言特点,笔者以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为指导,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及翻译过程的意识突显等四个角度出发,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具体翻译方法,如引申、释义、重组等来阐述如何使译文的表达效果尽量接近原作效果。本文是对如何具体运用顺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一次尝试,希望能给其他译者在类似文本的翻译方面带来一些启示。

杨嫚[10](2015)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研究》文中指出张爱玲(1920-1995)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纯熟自由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取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她对自己作品的翻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其中,《金锁记》作为她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修辞手段,生动的意象描写,多元文化词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以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为研究对象,拟从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出发,探讨张爱玲对《金锁记》的自译。胡庚申教授提出,翻译活动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张爱玲的双语和双文化能力,使其在译前阶段适应了以原文和源语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张爱玲对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适当的适应性选择,尤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本文通过探讨张爱玲在这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说明译者在保证译本可读性的基础上,极大地尊重了汉语和中国文化。本文尝试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讨张爱玲《金锁记》自译。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简单综述了翻译中的“自译”现象;其次对张爱玲自译作品和对张爱玲自译研究进行了回顾;再次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详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容。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分析了张爱玲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方面做出的适应和选择。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文章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宋志平 在忙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志平 在忙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新手荡舟》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2.1 Gist of the novel
        1.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1.1 Seek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2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2.1.3 Choo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2.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3.1.1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expressions related to the western culture
        3.1.2 Difficulty in conveying the ironic tone of the source text
        3.1.3 Difficulty in presenting the comic effect of the source text
    3.2 Solutions to relevant problems
        3.2.1 Conveying cultural meanings in translation
        3.2.2 Embodying the ironic tone in translation
        3.2.3 Adding the exaggeration tone in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4.2 Introspection of limitation and future work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he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2)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希望》(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The Translation Task
        1.1.1 The Author Minrose Gwin
        1.1.2 The Source Text Promise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3.1 The Adaptation Theory
    3.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Terms
        3.2.1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
        3.2.2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3.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3.3.1 Cutting
        3.3.2 Embedding
        3.3.3 Reversing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Summaries and Reflections
    4.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4)商业实体店在日本的生存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让商场融入社会及城市机能
2、暖心的服务细节
3、匠人品质打造家的延伸
4、更重逛的乐趣而不是价格
5、日本的电商征税政策
6、品质至上打造特有卖点
7、费心让消费者满意
8、商场无敌的售后服务
9、O2O思维让电商实体店相融
1 0、互赢合作的生态商业圈

(5)金圆桌的温度(论文提纲范文)

相识
相助
相伴

(6)基于金纳米棒和适配体的纳米探针在生物传感和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金纳米棒的简介
        1.1.2 金纳米棒的相关性质与应用
        1.1.3 金纳米棒的制备
        1.1.4 金纳米棒的表面修饰
    1.2 核酸适配体的简介
        1.2.1 适配体的特点及优势
        1.2.2 核酸适配体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金纳米棒探针检测凝血酶的金属波导毛细管光度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金纳米棒的合成
        2.2.3 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棒(GNRs-Apt15探针)的制备
        2.2.4 适配体修饰的磁珠的制备
        2.2.5 不同浓度凝血酶溶液的配制
        2.2.6 三明治结构(磁珠/凝血酶/金纳米棒)探针检测凝血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纳米棒的表征
        2.3.2 Apt29/thrombin/Apt15三明治夹心结构传感器检测凝血酶
        2.3.3 金属毛细管光度法测定凝血酶
        2.3.4 可见分光法与金属毛细管光度法的对比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适配体修饰金纳米棒的制备以及对人淋巴癌细胞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GNRs的制备
        3.2.3 细胞培养
        3.2.4 GNRs-Apt_(Romas)探针检测Romas细胞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pt_(Romas)与人淋巴癌细胞Romas的特异性检验
        3.3.2 GNRs-Apt_(Romas)探针的构建的优化条件
        3.3.3 GNRs-Apt_(Romas)探针对人淋巴癌细胞Romas的检测结果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棒靶向光热效应对人肺癌细胞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GNRs的制备
        4.2.3 人肺癌细胞的培养
        4.2.4 金纳米棒的光动力及光热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NRs的条件优化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4.3.2 GNRs-Apt_(A549)对人肺癌细胞靶向光热效应的影响
    4.4 本章结论
绪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交口译策略研究 ——以王毅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
    1.3 Research Object and Methodology
    1.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f Eco-Translatology
        2.1.1 Studies of Eco-translatology at home
        2.1.2 Studies of Eco-translatology abroad
    2.2 Studies of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2.2.1 Studies of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at home
        2.2.2 Studies of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abroad
    2.3 Eco-translatological Studies of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at Home and Abroad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2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formations
    3.3 Leaning on the Original Ecology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 OF WANG YI'S PRESSCONFERENCES AND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4.1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Textual Transplant and Ecological Equilibrium
        4.1.1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t lexical level
        4.1.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t syntactical level
        4.1.3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t rhetorical level
    4.2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formations
        4.2.1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linguistic dimension
        4.2.2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al dimension
        4.2.3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3 Leaning on the Original Ecology
        4.3.1 Leaning on the ecology of source language
        4.3.2 Leaning on the ecology of target language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8)搅拌反应器性能测试平台搭建与流场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整体组织结构
2 搅拌反应器性能测试平台机械系统设计
    2.1 搅拌反应器性能测试平台设计需求
    2.2 搅拌反应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2.3 搅拌反应器机械系统设计原理及性能指标
    2.4 机械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1 测试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3.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3 单片机主板电路设计
    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5 控制系统保护与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搅拌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仿真
    4.1 CFD理论的介绍与软件的求解方法
    4.2 网格生成技术简介
    4.3 湍流模型
    4.4 桨叶区域处理方法
    4.5 边界条件设置
    4.6 模型选择
    4.7 本章小结
5 单层桨搅拌反应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5.1 三维模型建立
    5.2 网格的划分
    5.3 计算模型的选择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单层桨实验研究
    5.6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及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顺应论视角下《伯爵家书》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引言
    翻译项目简介及任务描述
    翻译评述报告侧重点
    论文基本结构
第一章 翻译原则与过程
    1.1 引言
    1.2 译前分析和准备
        1.2.1 目标文本类型分析
        1.2.2 目标文本语言定位
    1.3 原文的理解与表达
    1.4 小结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引言
    2.2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翻译范例分析
    3.1 引言
    3.2 语境关系顺应
        3.2.1 交际语境
        3.2.2 语言语境
    3.3 结构顺应
        3.3.1 词汇翻译
        3.3.2 句子翻译
    3.4 翻译与动态顺应
    3.5 翻译过程的意识突显
    3.6 小结
结论
    收获与发现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g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Self-translation
        2.1.1 The Concept of Self-translation
        2.1.2 Previous Studies on Self-translation
    2.2 Studies on Eileen Chang and Her Self-translation
        2.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ileen Chang and Her Self-translated Works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Eileen Chang's Self-translation
    2.3 Previous Studies on Eco-translatolog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3.2 Main Contents of Eco-translatology
        3.2.1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2.2 Translation Process
        3.2.3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s
    3.3 Limitatons of Eco-translatology
    3.4 Feasi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y in Eileen Chang's Self-translation of Jinsuoji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Jinsuo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co-translatology
    4.1 Adaptation to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in the Pre-translating Stage
        4.1.1 Two Linguistic Systems
        4.1.2 The World of the Source Text
        4.1.3 The Author and Translator
        4.1.4 Readers, Sponsors and Publishers
    4.2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Translating Stage
        4.2.1 Adaptive Selection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2 Adaptive Selection in Cultural Dimension
        4.2.3 Adaptive Selection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4.3 Summary of Eileen Chang'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宋志平 在忙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珍妮特·温特森小说《新手荡舟》英译汉实践报告[D]. 宁嫣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3]《希望》(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龚颖. 暨南大学, 2020(04)
  • [4]商业实体店在日本的生存之道[J]. 宋志平. 商业文化, 2019(05)
  • [5]金圆桌的温度[J]. 陈欣,严学锋. 董事会, 2017(12)
  • [6]基于金纳米棒和适配体的纳米探针在生物传感和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D]. 叶吉清. 福州大学, 2017(05)
  • [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交口译策略研究 ——以王毅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D]. 郭艺轩.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8]搅拌反应器性能测试平台搭建与流场仿真[D]. 张景坡.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
  • [9]顺应论视角下《伯爵家书》的翻译[D]. 安建润. 兰州大学, 2016(11)
  • [10]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研究[D]. 杨嫚.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宋志平在干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