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_长三角城市群论文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后论文,上海论文,世博论文,城市群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世博会,对中国和世界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走上世界经济舞台。而对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又存在着功能缺陷,需要不断地提升功能。本文着重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功能、区域一体化功能和空间拓展功能的提升,通过三大功能的提升,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1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历史阶段,而城市化又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时,就会进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在世界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标志。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4%,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已达到51.8%①,从这个年度起,发达国家已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阶段。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50%,世界经济发展已跨过这个“转折点”,城市群将会在全世界兴起。不过,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最快,城市群数量也最多。据OECD对其27个成员国的统计,自1950年到2002年,这些国家已形成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群就有78个,其中,美国23个,德国6个,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墨西哥各4个,法国、加拿大、韩国、西班牙和土耳其各3个,澳大利亚和波兰各2个,其他国家如奥地利、瑞典、挪威、比利时、芬兰、丹麦、瑞士、荷兰、新西兰、葡萄牙、爱尔兰、捷克、匈牙利、希腊等国各有一个这样的城市群。②这些城市群在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韩国3个城市群GDP占全国GDP的比例最高,达70.9%,波兰最低,2个城市群GDP仅占全国GDP的21.8%(表1)。

随着高速公路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相邻的城市群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产业分工合作逐步密切,城市之间形成“同城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城市群的界限很难分清,逐步形成了由若干个城市群组成的大型或巨型城市群,其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国界,对世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大型或巨型城市群,被称之为世界级城市群。目前,被全世界公认的世界城市群有5个:一是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分布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平原;二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跨美国与加拿大,以芝加哥、多伦多为核心,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三是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横贯日本最大的本州岛;四是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覆盖南大不列颠岛;五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横跨西北欧大陆。③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哪里?自2000年以来,许多人认为应该在中国,而且是长三角城市群。认为是中国,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很快,2008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5.68%,已逼近50%的“转折点”,而早在2000年,沿海局部地区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比如,2000年的城市化率,上海为88.35%,北京为77.5%,天津为71.99%,广东为55.0%,辽宁为54.2%,黑龙江为51.4%,浙江已接近50%,为48.7%;到2008年,江苏、浙江、福建的城市化率均超过了50%,分别为54.3%、57.6%和50.0%。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全国已形成10多个地区性的城市群。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城市群发展最快的国家,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必然会出现在中国。认为是长三角城市群,是因为自1997年以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政府就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自觉地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1%,人口只占全国的11%,但却创造出占全国21%的经济总量、25%的地方财政收入、24%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和3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是全国经济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具有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条件和可能。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④

世界五大城市群的形成历史表明,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被全世界的赞同和确认,除了在经济技术发展方面具有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之外,还应给世人以实际的感受,特别是政界、商界和学界对发展活力的体验。其中,举办世界博览会就是一个最佳的选项。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OP,EXPO是Expositon的缩写,也称World Fair或World's Fair)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邀请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国家或地区为展示单位,不仅展示本国或本地区的先进技术和优质商品,而且还伴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表演、本国风光的壮观布景和详细生动的现场解说;不仅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而且会凸显主办国家和主办城市的组织力、吸引力和发展活力,加深其与前来参展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情感融合,在长达180多天的参展体验中,增强对主办城市发展能力的认同。所以,许多国家的城市争相举办世博会。特别是已公认的世界五大城市群,都频频举办世博会。据统计,在迄今已举办的40届世博会中,世界五大城市群就举办了28次,占70%。可见,世博会与世界级城市群的扬名与发展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已结束了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历史,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了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门槛”,那么,上海世博会的标志则是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会被全世界所承认。因此,应从世界眼光看待长三角城市群,将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功能,定位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至少应该有三个空间功能:一是核心城市的高端国际化功能,二是城市群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功能,三是城市群地区的空间辐射功能。对照这些标准,长三角城市群都存在着功能缺陷。因此,提升上述三大功能,就是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使命。

2 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一):上海市的高端国际化

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无论是“单核”还是“多核”,经济国际化程度都很高,具有高端国际化的功能。比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纽约,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芝加哥和多伦多,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的东京,英国中南部城市群的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巴黎、布鲁塞尔等,都是高端国际化的城市,区别只是在于这些城市国际化的特色和领域有所不同。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虽然已是国际城市,但与上述城市相比,并没有达到高端国际化功能。因此,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首先应提升上海市的高端国际化功能。

上海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端国际化功能呢?国务院在2008年9月7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继续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⑤显然,建设“四个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且又具有“高端服务功能”,应该成为上海市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高端国际功能。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国务院的这个文件第一次对上海提出了“高端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因为世界级城市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服务功能的高端化,才会有整个城市的高端国际化。比如,纽约成为世界级城市,最为突出的是全球金融中心,并且在金融方面具有“高端服务功能”;新加坡成为国际城市,就是因为是全球航运中心,并且在航运方面具有“高端服务功能”。尽管制造业很重要,但世界级城市大多不是因为制造业发达,而是因为服务业发达,并且具有“高端服务功能”。对于上海市来说,也应该同样如此。因此,上海市应大力度地推进制造业的提升和转移,突出发展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的高端功能。实际上,上海市“四大中心”的建设,无一不涉及到服务业,而国际“四大中心”的形成,无一不要求具有“高端服务功能”。只有这样,上海市才可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带动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关于“四大中心”的功能建设,上海市很早就着手规划,“十一五”期间更是强力推进,估计在近期就会构建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框架。为此,上海市不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在浦东新区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而且在增强服务功能方面突出“三港三网”建设,即空港、海港、信息港和面向全国的铁路网、公路网和水运网,目前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也为世博会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显然,“三港三网”建设不仅会推进上海市的经济结构由制造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深刻转型,而且会推进上海市的服务业由低端向高端的历史性跨越。可以预料,上海市面向全球的“三港”和面向全国的“三网”的形成和完善,将会提升上海市的国际化功能,由一般的国际化城市进入高端国际化城市,从而会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全国和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功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但是,作为具有高端国际化功能的全球城市,尤其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中国经济继续崛起的新形势,上海市仅仅建设“三港三网”是不够的,在“四大中心”建设中突出金融中心建设,将“三港三网”扩大为“四港四网”,即增加“金港”和面向国内外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网”,在金融中心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更好地带动其他三个中心和“三港三网”发展,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的高端国际化功能。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人们的一个深刻教训是,以单一主权货币为国际储备货币既是不公平的,又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而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必然趋势。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而且会是漫长的过程。最简单地说,这个过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第二步实现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人民币计价,第三步人民币才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当然,第一步是基础,这一步的成效直接决定着第二步能否走。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有效地化解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人民币的稳定与信誉被全世界所承认。通过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积极努力,我国目前已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的央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人民币互换协议,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实施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上海被国家确定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城市之一,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上海市应抓住这个机遇,并充分运用“三港三网”的独特优势,大力度吸引与我国有关的国际贸易,以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为契机,加大“金港”和面向国内外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网”建设,既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发挥上海市的独特作用,又会强化上海市的金融国际化功能,也必将推动其他方面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上海将会逐步成为具有高端国际化功能的全球城市,带动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

3 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二):区域深度一体化

世界级城市群的又一个突出功能,是城市群地区具有区域深度一体化功能,城市之间具有很强的“群合性”。由于这种区域一体化功能,每个城市都具有国际性,整个城市群地区都是国际化地区。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都是跨国城市群,要素流动打破国境,分布于不同国家的相邻城市之间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同城效应”,城市之间具有很好的“群合性”,区域一体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于同处一个国家的城市群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对照世界五大城市群的这个突出功能,长三角城市群都明显不足。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15个城市虽然构成了城市群,但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城市延绵区,各市基本上是自顾发展,存在着习惯性的“群散性”倾向,城市之间“群合性”不足,区域一体化功能较弱。因此,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又一个功能提升应是城市群要增强“群合性”,通过深化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提升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深度一体化功能。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区域合作,各城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形成共识,并采取措施付诸实践,区域合作逐年推进,不仅在合作事务上逐步扩展,在合作机制上也积极探索。特别是2008年12月15—16日,在宁波市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探索新的合作机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会议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要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三级运作包括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决策层即“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即由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重点合作专题组”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合作组”,主要由各省(市)发改委负责。⑤这样,在政府层面构建起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可以克服各城市自顾发展的“群散性”倾向、增强城市地区共同发展的“群合性”力量,合作机制就会上升为联动机制,从而能有效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功能。经验表明,城市群的“群散性”倾向主要是政府导致的,而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总是希望“群合”局面。但是,仅仅在政府层面构建“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还是不够的,应该将企业、中介组织引入,在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之间构建更加完善的“统分结合”区域合作新机制,形成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在区域合作中的联动,才可能形成区域深度一体化功能。

企业是区域合作的市场主体,政府之间的合作是通过企业行为具体实现的。政府可以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但不可替代企业合作。因此,政府与企业之间在区域合作中也要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政府要为企业发挥区域合作的市场主体创造条件,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企业合作给予实质性的帮助,解决企业在合作中无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所谓“分”,就是政府要尊重企业作为区域合作市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放手企业之间在投资、技术、销售及产业链分工等方面自主决策,自由合作,共同组织合作事项的实施,合作收益共享,合作风险共担,在合作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将区域合作利益下移。这样,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就可以形成以企业为基础的、有活力的区域一体化功能。

中介组织主要指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是政府之外的“第二合作平台”,又是企业合作的桥梁纽带,在区域合作中具有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国际化的形势下,中介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对贸易纠纷、事务协调、利益诉求、矛盾化解等方面的作用优势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中介组织的发育和作用程度,决定着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经济国际化、区域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政府与中介组织在区域合作中也要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政府要为中介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政策、优化环境、营造条件,使中介组织在区域合作中行为有序、透明公正,还要解决中介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所谓“分”,就是政府应转变职能,将相关的社会职能分离给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和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合作事务。中介组织也要承担自己的业务职能和社会责任,积极为政府与企业的区域合作服务。这样,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就可以形成以中介组织为支持、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区域一体化功能。

在区域合作中,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虽然承担不同的功能,但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应该具有共同性。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活力最强劲的地区,上海世博会又凸显出世界级城市群的地位和功能,有条件探索和建立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并且通过三个层面的“统分结合”,将合作机制提升为联动机制,就会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为支持的区域深度一体化功能。

4 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三):向长江下游地区的空间扩展

长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是两个不同的地域概念。长三角地区本来是个自然地理概念,有特定的地理边界,现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规划区,根据国家对战略规划组织实施的行政需要,地理边界可以突破,现在已扩大到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全部范围。但是,长三角城市群却非如此,其是三角洲周边及长江下游沿岸的城市连绵区。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群的地理边界也会扩大,但不会改变高城市密度、高城市化水平的城市连绵区特征。根据这个特征,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通常是“小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即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州、舟山和台州市,面积11万,2007年总人口9900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2976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7.5%和16.5%。

但是,按照世界级城市群的眼光看,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偏小,人口及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都偏低(表2),与世界级城市群和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也不能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在全国的战略作用。因此,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三个功能提升,是沿着长江向下游地区扩展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将在长江下游浮现的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在空间规模上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

江淮城市群在安徽中部的江淮地区,包括省会合肥,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沿淮的蚌埠、淮南,以及巢湖、滁州、六安等11个地级市,以合肥为中心,构成蛛网状的“1+10”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均衡与紧凑程度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图1)。

图1 江淮城市群蛛网状空间结构图

江淮城市群正在勃然浮现。其一,省会合肥市近年来发展很快,作为一个城市群必备的核心城市,在江淮地区已经具备了。合肥市辖四区三县,面积7266,2009年总人口496万,占全省的8.0%,地区生产总值2001年363.4亿元,仅占全省的11.0%,2009年上升到2030亿元,已占全省的20.1%,8年间平均每年上升1.26个百分点,在江淮城市群的11个城市中,合肥市的首位度都比较高(表3),与武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汉、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郑州都大体相当。其二,城市之间有公、铁、水运相通,其中,高速公路通达各市,合肥、六安、蚌埠、滁州还通高速铁路,居中的合肥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车程都在1—2小时之内,具有城市群的交通便捷、快速通达的条件。其三,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趋于密切,部分城市之间已出现了“同城效应”,如马鞍山与芜湖、铜陵与池州、蚌埠与滁州都有明显的“同城效应”;近两年来,合肥与淮南又推进了“合淮同城化”战略,已形成城市群地区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其四,安徽省提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规划,以自主创新为主题,优化合肥、芜湖、蚌埠市的科技、教育资源配置,三市在“产、学、研”方面正融为一体,而合肥位居皖中,芜湖与蚌埠又分别是沿江和沿淮城市的“龙头”,这样,以合肥为中心,逐步将安徽的沿江、沿淮城市资源优化整合,又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约束,城市之间发展的“群散性”减弱,“群合性”增强,会形成城市群的发展合力。其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国家的区域战略层面强调了安徽沿江城市与沿淮城市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中的分工与合作,不仅会促进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更会促进这些城市的空间联系。正因为上述因素的孕育和成长,江淮城市群正由“虚”向“实”跨越,在安徽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表4),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创造了条件。

一般说来,根据城市群或城市带的形成规律和空间结构特征,判断城市群形成和空间扩展的主要依据,是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联系,即“三维空间联系”。首先,从自然空间的联系看,江淮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都同属长江下游地区,在自然空间上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地域体,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地理位置的相连性,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完全可以形成有机联系的城市连绵区,而江淮城市群已与长三角城市相连绵,连接点在长三角城市群是南京市,在江淮城市群是马鞍山,两市相距只有40余公里,早已出现“同城效应”,为长三角城市群向安徽江淮地区的扩展起到了联接作用。其次,从经济空间的联系看,由于长江大动脉的哺育,安徽沿江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十分密切,已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大区域,加之现代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江淮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在整体上已构成一个大的物流区、人流区、资金流区和信息流区,资源互补与产业分工协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国家支持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些产业向江淮城市群转移,日立集团、联合利华集团、华谊集团总部也由上海迁往合肥,一些产业将在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形成发展“共生圈”,经济联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推进,为长三角城市群向江淮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提供了经济发展条件。第三,从社会空间的联系看,由于自然空间、经济空间的密切联系,安徽的江淮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也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综合体。江淮地区号称“吴头楚尾”,安徽沿江和皖中地区在历史上与江苏中南部地区同属中国地方语言体系中的“吴语”体系;安徽与江苏在明代还同属江南省,有着很长的行政渊源关系;以桐城文派为代表的江淮文化在长三角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回应,明清以来的所谓“江南才子”大多深受桐城文派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徽商在长三角的城镇长期经营,也深刻影响江浙商人,大多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大批上海知识青年下放安徽的江淮地区,九十年代以来,江淮地区的大批城乡劳动者到长三角城市“打工”,都从不同方面加深了江淮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交往和社会联系,可以说,安徽江淮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不仅地相连、水相通,而且人相亲、习相近,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人际交往很有深度,具有同属一个社会文化综合体的空间关系,更为长三角城市群向江淮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再从世界五大城市群看,每个大城市群都是若干个较小的城市群有机组成,构成了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结构。比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就由波士顿城市群、纽约城市群、费城城市群、巴尔的摩城市群、华盛顿城市群等组成;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就由芝加哥城市群、底特律城市群、克利夫兰城市群、密尔汉基城市群、多伦多城市群、渥哥华城市群、蒙特利尔城市群等组成;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就由东京城市群、大阪城市群、名古渥城市群、神户城市群等组成;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就由伦敦城市群、伯明翰城市群、利物浦城市群、曼彻斯特城市群组成;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就由巴黎城市群、布鲁塞尔城市群、汉堡城市群、法兰克福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阿姆斯特丹城市群等组成。根据世界五大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和空间结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也应包括若干个城市群,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也具有必然趋势。这样,长三角城市的空间范围就扩大到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之间的广阔区域,面积约17万,人口约1.4亿,与世界级城市群的规模就大体相适应(图2)。

图2 空间扩展后的长三角城市群地域范围简图

空间扩展后的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的空间新格局。所谓“一核”,就是上海市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会发挥“四港四网四个中心”的国际化功能,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所谓“两群”,即由三角洲周边的16个城市组成的“小长三角”城市群和安徽中部的“1+10”江淮城市群,后者既是前者的“腹地城市群”,又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从而构成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衔接和战略支撑,更好地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对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龙头”作用。

5 结论:三大功能的联动提升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应从国际眼光看待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努力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围绕这一全新的功能定位,必须从三个方面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一是核心城市上海应提升国际化功能,努力实现高端国际化;二是城市群地区应提升区域一体化功能,努力实现区域深度一体化;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应拓展空间功能,位于长江下游的安徽江淮城市群应融入世界级的长三角城市群。

必须指出,长三角城市群上述三个方面的功能提升,是互为联动、互为促进的。核心城市上海形成高端国际化功能,必将从更多方面、更高层次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扩大城市群的辐射力,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将会迈向区域深度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必将向长江下游拓展;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形成区域深度一体化,必将从更多方面、更高层次推进地区发展的分工与合作,为上海国际化功能的提升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拓展奠定丰厚的区域基础;长三角城市群向长江下游地区的空间拓展,将会扩大城市群的整体规模,为上海提升国际化功能和城市群提升区域一体化功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应从这个意义上认识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出,三大功能联动,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新路径,逐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功能,在不长的时期内,将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对国内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对国外具有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注释:

①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增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②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96-398.

③肖金成、袁朱等.中国十大城市群[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16.

④见《文汇报》2008年12月17日第1版报道。

⑤国务院:国发[2008]30号文件,2008,9.7.

标签:;  ;  ;  ;  ;  ;  ;  ;  ;  ;  ;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_长三角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