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我国农业论文,走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认真研究我国农业的战略思路,对于我国经济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一、让经营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来个大转变

加入WTO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具有深远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农业长期停留在国内自我循环、自我发展阶段的结束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实现两个转变的开始。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首先要让经营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来个大转变,即立足全球农业,放眼全球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有人认为,中国地少人多,农业在世界上难以领先。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地少人多并不是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因为在全球统一市场形成的条件下,地少人多的国家可以通过国际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农业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在当今全球经济逐渐融合的时代,农业的先进与落后、土地和人口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市场、技术、资金、管理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地多人少,并不一定就能把农业搞好,同样地少人多也不见得就不能把农业搞好。如前苏联地多人少,也没有把农业搞好,每年只得靠大量进口粮食补充国内的不足。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全球农业,放眼全球市场,沿着国际化道路发展农业,就有可能使我国农业步入先进的行列。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一样,产品之间的竞争不是靠吃“偏食”(出口补贴),而是取决于产品自身的质量,也就是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如果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就能为市场所接受,反之,只能退出市场,成为一堆废品。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的科技含量,有的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只要我们把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就一定能够处于领先的地位。

加入WTO以后,必须根据承诺,降低关税,提高配额,非关税措施关税化。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向外开放,让更多的外国农产品进入我国。不少人担心,这样会给我国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是有可能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WTO的规则,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但是更应该看到加入WTO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激励。现在的国内市场,不是什么都不缺,有的只能自给一半,有的还要完全进口,因此进口一些我国所需要的农产品,不仅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并且也有利于淘汰低劣产品,推动我国农产品不断上新台阶,农民也可从中受益。

农业走向国际市场,意味着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国界。这就必须转变观念。首先,农业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农耕时代,人们为了活命,只能样样追求自给;计划经济时代,追求自给率曾被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实质上是小农经济思想的再现,是违反社会分工原则的。我们不能什么都不要自给,但也不必追求完全自给或高度自给。如果国际市场上有质量更高、价格又便宜的农产品,偏要强调自给,那就不合适!

第二,“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成就。但要知道,我们曾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研究,中国耕地能赡养的人口,早在18世纪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这就是说,我们过去在土地的利用上,有许多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掠夺式经营,现在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

第三,农业不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唯一产业了,而是肩负着农民致富的使命、强国的使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实质上还只是把农业看成解决人们温饱和确保社会安定的产业。岂知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并且还是走向世界的产业,可以强国的产业。二战以来荷兰农业的发展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农业在荷兰整个国民收入中比重还不到10%,但它的产值有一半是用作出口的,占全国外资加工工业出口总额的28%,现在每年为国家净创汇一百几十亿美元,并多年来成为仅次于美、法两国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农民年人均收入约有2万美元。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农业,用强有力的政策去扶持农业,让农业成为在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二、取得农业竞争优势,重在做好四篇文章

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在未来形成的世界统一市场中能否取得竞争优势,重在做好以下四篇文章:

(一)发展优势农产品。这里所说的优势农产品,就是指在质量上能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在价格成本上低于国际上的同类产品,在服务上能够做到便捷和及时供货。此外,还应有一定的批量。从目前来看,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主攻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改变农产品生产雷同的状况,坚持因地制宣,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要调整现有作物布局,使之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第二,大力培育新品种,驯化和引进新品种,主攻名、特、优、稀、新、少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打品种战略。第三,优势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各种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农业大企业集团。第四,发展优势产品是振兴我国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农业主管部门来说,一定要通过调查研究,把发展规划搞好。要按照WTO绿箱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交通、环保、绿化、科研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二)发展土特产品。在我国农村,土产一般指农村的农副业产品和部分手工业产品,特产是指各地土产中具有独特品质、风格或技艺的产品。这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的一大特色。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为振兴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人民生活,支援国家出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更要发展重要作用。

我国有占国土面积66.4%的山区、丘陵和大量的沙漠地、草原、湿地、内陆水面和近海滩涂,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仅植物就有万余种,有着发展土特产品的巨大潜力。发展土特产实际上是对生物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它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的一颗璀灿明珠。近几年,韩国把泡菜在国际市场上搞得沸沸扬扬,连日本人看了也眼红,从而搞起日本“风味”的泡菜。这不能说对我们没有启迪。我国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土特产品,只要认真加以挖掘和开发,同样可以搞出自己的国际名牌的风味食品。有人认为发展土特产是“小儿科”,赚不了大钱。其实并非如此。我国江苏省邳州市通过大力发展银杏树,进行综合开发,一下子就引来不少外资和内资,把全市农村经济带动了起来。土特产还不只局限于土地上生产的产品,而且包括手工业品、手工艺品,如土纺土织的棉麻织物,云贵高原的蜡染制品,江浙一带的手工编织品、刺绣品、草编制品等,还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的农村产品,如食用菌、竹制品等。总之,只要是人家没有的,国际市场需要的,我们都应开发。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商品化的农业,必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市场化的农业,农产品到达人们的厨房或餐桌,除确保其质量之外,还要方便、省事,花样多,令人喜爱,这就必须通过加工才能实现。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食品安全、卫生,而且讲究营养、配方,烹煮简便,携带方便,这些都只有通过中间加工才能实现。因此今天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产品之间的竞争。农业作为弱势产业,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在下降,但对加工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也是加大农产品价值的需要。

由此可见,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工业化过程。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工业十分发达,一般要占国家工业总产值的30%,农业加工值为农业产值的3-4倍,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只占国家工业总产值的28%(其中烤菸和制糖业占去大部分),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30%。更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国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主要是通过农产品加工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而消化的,而我国至今还有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黄土地上。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这篇大文章。首先,要转变发展农业就农业论农业的观念。发展农业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必须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走以工促农的道路,从而让农业走上从原料生产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链状产业。第二,要沿着产、加、销一体化道路延伸农业,构造农业的产业链。第一环是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培育各种形式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公司+农户、工厂+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但重点应培育后者,因为它不仅能为农民带来巨大的效益,而且还能够牢固确立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第二环是加工企业。还有更重要的一环,即运输、贮存和销售,这应当采用现代化手段,实行网络化、远程化、集运化。第三,要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为农业加工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料。要逐步采取措施形成原料生产基地,以保证加工企业能够均衡生产。第四,要搞好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布局规划。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远离原料基地。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原料丰富,随着中西部的开发,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工业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应顺应形势,通过各种合作方式,逐渐向西转移,以求得进一步发展。第五,要走多元化的投资、融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需要巨额投资,作为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但作为农村市场主体的农民,应积极参与投入,农村信用合作社更是责无旁贷。对于农村来说,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欢迎城里各方面和外商采取不同形式参与开发。第六,乡镇企业,作为农民自己的企业,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把投资主要方向转向农产品加工工业。第七,要调整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掌握在国营工业和商业部门,至今仍然把农民仅仅当作为一个原料生产者,今后应该改变这个观念,并把加工工业的利润适当返回给农民一部分,并帮助农村消化一部分富余农业劳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把这件事办好了,我们城乡有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四)培育人才。要大力培育与我国农业规模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人才、经营队伍、经纪人队伍,造就成千成万的创新人才、创新队伍。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是人才,包括勤奋而廉洁的干部队伍。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使农业走向国际市场,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才。要有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这要求远比发展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要高得多,因为它不但要会组织生产,而且要善于经营;不但要了解国内市场,而且要研究国际市场;不但要懂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而且要熟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不但能同国内各种人打交道,而且会同外国企业界、金融界打交道。因此必须动员全国教育、科技界的力量来完成。

三、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实质还是农业问题

80年代,我国以农业体制改革为契机,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农业来说,突破了长期沿袭的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经营结构,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199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516.7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56.2%,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3.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植业内部,粮食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73.1%。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22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723万吨,都创了历史最高纪录。

——农村产业结构起了显著的变化。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村GDP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78.9%下降到36.24%,第二产业比重由11.7%上升到39%,第三产业比重由9.36%上升到22.3%。作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2186.46万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总值的1/3。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走上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道路。1998年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12215亿元,已占乡镇企业增加值总值的55%。

——农村劳动力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8年,全国农村实有劳动力46432.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70%,第二产业占8.5%,第三产业占21.5%。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收入较改革前有显著增加。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69.98元。

但是,随着我国城乡改革的深入,近几年来农业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不强,装备水平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服务设施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加工延伸落后,传统产品过剩,优良产品稀缺。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物耗太高。据1995年资料显示,农产品的物耗成本已达44%,接近发达国家农业物耗50%左右的水平。而我们的劳动力生产率仅及发达国的几十分之一。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很低下,只有25%。三是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不高,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后,农村现有劳动力严重老化,以致出现许多农村主要靠老年人在种田,抛荒的已不是个别现象。四是农民收入已连续4年增长缓慢,贫困线以下的至今仍有几千万。

对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看法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改革虽然把广大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了出来,但至今仍有1亿多富余劳力窝在农业上争饭吃,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因此今天的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实质仍然是农业问题。

第一,要积极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农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裁员”,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化地少人多为地多人少。在这方面荷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荷兰本来如同我国一样,也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农业长期沿袭小规模经营,商品率低,效益差。面对着农业国际化,针对着农业经营上存在的上述弊端,荷兰政府从6O年代开始,就依法鼓励经营效益差的小农场弃农从事非农产业,将收购的土地,优先长期(26年)租给大、中型农场,并规定种植业农场规模不得少于50公顷,畜牧业规模不得少于30公顷。这样仅用不到20年时间,荷兰就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1960年,荷兰有30.1万个农场,到1976年就减少到15.9万个,减少了近一半,农场经营规模也由平均10公顷增加到14公顷以上。1960年全国共有养猪场14.5万个,到1976年就减少到5.9万个,户均养猪也由20多头增加到114头。在这一时期,荷兰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分别减少了25.6%和26%,并实现了机械化,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有力地支持了农产品的出口。从1950年到1997年,荷兰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分别减少了82.6万人和47.8万人,1997年荷兰农业人口57.9万人,农业劳动力26.9万人,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3.7%和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7%。现在荷兰的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农业生产主要靠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和良种化,农业科技含量已达80%,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位居欧洲之首,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供养50多个人。对于我国来说,通过立法手段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可以说已近“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看我们如何决策和引导了。

第二,要大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在的荷兰农业是建立在农村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的。据有关资料介绍,荷兰的农产品加工程度已达70%,实际上的农村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8%。荷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是:以小城镇为依托,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由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商贸产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主要好处有:1.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消化了农业上的富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考察,目前在荷兰农业部门从业人员中从事工贸业的约占53%。2.繁荣了农村城镇经济。如由5000个合作社创办的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就坐落在阿斯米尔镇上,每年成交的花卉销售额所创外汇占全国的43%。这个花卉拍卖场拥有建筑面积71.5万平方米,工作人员有1万多人,每年吸引到这里观光的国内外游客有20多万人。3.有力地支援国家出口事业。荷兰外贸进出口长期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4.缓解了城市人口住房紧张,提高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目前荷兰农村人口有170万,其中70%的人口是来自城市的,且大多工作在城市,居住在乡村。荷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对我们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农村一定能够工业化、城市化,关键在于要充分依靠农民这支巨大的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我国不少地方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种田要讲资格,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在荷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种田的。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上能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劳动队伍,在农村建有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小学、中学、大学),能为农业培养各类人才。并规定,农村初中毕业生只能有资格做一个普通农业工人,农业中专毕业才有资格做一个农场场主。在这种刚性政策的激励下,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大多数都是通过正规农校培养出来的,不仅懂技术,懂管理,并且守信用,讲团结,还富于进取,被称为是世界第一流的农民。

对照我国农民的现状,差距极大。种田是从来不讲资格的,不管有无文化和技术知识,甚至连劳动能力强弱也不讲究,都可以承包土地进行经营。实际情况还要严重:农村里凡是有点文化、有点专长、有点劳动技能的人纷纷流向非农产业,尚在从事农业的,都是一些“末等劳力”。这在过去还可以混混,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吃的,问题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时代,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卖给别人受用的,问题就大了。这几年农药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就证明种田不讲资格的危害极大。因此在我国农业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的今天,提倡种田讲资格很有必要。其实质是强化农村的教育设施,促使农民能够自觉地、经常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的需要。这当然不是仅靠农民自己所能办到的,而是国家的任务,政府的职责,即使是多元化办学和投资,也是要政策去引导的。

四、如何引导农民和组织农民

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组织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依靠信息运转的新经济时代的需要。加上近几年各地调整农业结构的教训:一刀切,大呼隆,调来调去,不是换汤不换药,就是低水平的重复。还有的不顾条件大搞花架子工程,最后吃了苦果。这些怪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再进行反思。

反思之一:究竟怎样引导农民?现代化农业或全球化农业的“导航仪”就是市场。能够给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指点迷津”的,就是信息系统、服务系统、科技创新系统。然而目前这三大系统都还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国际市场的信息全在外贸部门手里,他们历来只搞“黑箱操作”(换汇成本至今还保密),这是必须努力加以改进的。服务系统,如供销、金融、科技等直接为农服务的部门,至今仍然是官架子放不下来,为农民办实事的人太少。不从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就难以引导农民。创新系统,至今掌握在有关主管部门手里,仍是坐北朝南的面孔,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应当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造就能人辈出的“土镶”和环境。

反思之二:谁来组织农民?在荷兰,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只限于非市场部分,而市场部分完全由农民自我服务的组织来管理。这些组织包括农民联合会、各种专业协会(属于非商业性的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等。尽管它们的功能不同,但在维护农民正当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他们每年都要代表农民,就价格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税收、卫生防疫和环保等问题,同荷兰农渔业部对话若干次,帮助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策。又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进入市场,不仅能够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还能大大增强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防止大经济垄断组织的欺行霸市。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组织不仅代表农民,也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如协助政府把生产计划分配给农民,分配限产补贴,参与市场管理,协调地区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荷兰的农业今天能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有了健全的自我服务组织体系,农民有困难总是寻找自己的组织,因此一个农民往往要参加3-4个合作组织。

我国农村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农民自我服务组织体系发育缓慢,严重地影响了改革成果效应的释放。有关方面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和促成农民自我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克服经营规模过小的弊端。这应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反思之三:科研与农业结合得不好,始终是两张皮。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差,缺乏优良品种,这同农业科研体制的弊端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们的大量科研成果推广不出去;另方面,农民迫切需要的新技术或优良品种却买不到。希望农业科研单位能够通过深化改革,革除以前计划经济带来的诸多弊端和影响,在为农业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方面作出更加辉煌的成就。凡是有条件的单位今后都应由事业单位逐渐转向企业化经营,与实体单位结合起来,走科技产业化的道路。

曙光已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让我们以新的姿态,去迎接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辉煌!

标签:;  ;  ;  ;  ;  ;  ;  ;  ;  

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