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构的路径思考论文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构的路径思考论文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构的路径思考

郭莉,陶玉贵,许家宝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摘 要: 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催生了新工科。新工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进一步加速了高校原有的金工实习向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转变。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训练体系建设既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材施教,又要适应新工科的新要求,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工程训练体系建设落地生根。

关键词: 新工科;工程训练体系;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催生了新工科。为加快新工科建设,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的推动下,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新工科建设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进一步加速了高校原有的金工实习向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转变。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训练体系建设既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材施教,又要适应新工科的新要求,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又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工程训练体系建设落地生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勇敢地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

一 新工科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勇敢地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为此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在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迅猛推进的新时代,培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既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长远之策。

岩棉复合型保温模板是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材料的背景下设计提出的,该模板设计理念为建筑行业的节能化和高效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标志着新工科建设正式登上由中国官方推动的快速发展的轨道,随后通过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迅速开展起来。在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工科力图用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向教育强国迈进。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多项政策和文件,可以知道新工科中的“工科”就是指我们前期学科划分中的“工程学科”;新工科中的“新”包含三层含义:新兴、新型和新生:“新生”主要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在学科分化越来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整体性的学科研究,特别是针对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要求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的进行交叉研究、融合发展,例如工科与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经济、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也顺应时代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要[1]

新工科是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深入推进的情况下,交叉学科深度发展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无论对国家、学校还是教师和管理者来讲,都是新事物新课题,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为此高校在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地规划好工程训练体系建设:既要结合高送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大学生提供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实践实训平台。但是在新工科建设实践中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很多高校都是你有我有大家有,丢失地方高校本应有的特色和亮点[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则招聘代孕妈妈的帖子:本人系香港人,因妻子长年不育,特征寻代孕妈妈一名,要求该女性大学学历,形象气质俱佳,年龄25岁以下。代孕期间每月给予代孕补贴两万元,孩子出生后一次性支付代孕费三十万元。

为保证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工科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以本校的学科特色为基础,大力推进工程训练体系建设。但是由于很多地方工科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是从原来的校办加工厂转变过来的[2],因此工程训练体系的建设多是以原有的工厂设备为基础,进行改建扩建和升级而成立的。如此以来,现在的工程训练体系很难能够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如工程训练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工程训练时间的安排缺乏保证,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技术作用无法实现。

二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户每家每户规划水冲式卫生间,较集中农户集中规划化粪池,没条件几户共建一座化粪池的农户,按每户规划一座化粪池进行污水收集,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再进入排水主管道,最终排至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就近排至沟渠。

“新兴”主要是指根据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需要,从原先不是工科的学科门类中, 逐渐延伸和拓展出来的新兴学科,如化工原理、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一些基础学科,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成为新时代日渐流行的工程学科。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强,主要有黄铁矿化、大理岩化和硅化,其他零星可见透闪石化、萤石化等。黄铁矿主要沿裂隙、方解石脉边缘充填或呈浸染状、小团块状分布于围岩中。常伴随有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化。大理岩化主要分布于岩体接触带及外围的碳酸盐岩石中,往往伴随着退色化现象。有时可见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化。硅化在矿区范围内均有分布,在部分构造发育处,硅化尤为强烈,但铅锌矿化较弱。

当前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工程训练中心作用的发挥。事实上,近几年各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通过规模化和综合性发展,工程训练体系基本形成,并且为党和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科技人才,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的工程训练体系还有很多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下面就以某地方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情况为例,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缺乏充分的质量保证

地方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该校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工程训练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有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但是依据评价体系,反观地方工科高校的工程训练体系没有充分的质量保证,例如工程训练体系建设中的硬件设备投入不足,由于体制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硬件设施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三)工程训练体系建设跟风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特色和亮点

“新型”是指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与对传统的、现有的 (旧) 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例如铸造、焊接、土木、织染、化工等传统工科,由于受到新技术新业态的颠覆性影响,这些传统并具有较强优势的学科如果要继续发展,必须利用新技术并根据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转型升级成为新型工科。

三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大部分地方工科高校的工程训练体系是在原来金工实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新工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面对传统工程训练中心的改造升级,面对企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方面意识的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一定操作性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新工科条件下,更需要学生掌握适应最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所以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注重顶层设计,用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整性;用具有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节约教学成本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学生只是在键盘上的操作高手,而从来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机器和设备,例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虚拟仿真中心,为培养学生了解一些工艺流程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到企业接触过真正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只能是“网上谈兵”、隔着屏幕进行所谓的实践操作。

(二)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另一个特征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本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其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也就是现在国家提倡的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哪里发现问题呢?就是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与否。这一系列步骤的完成就是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充分培养,同时也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和完善。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工程训练体系建设落地生根

无论技术多么先进,设备多么高级,所有实践活动最终必须由人来完成,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训练体系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工程训练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学生实践动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方能完成,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工程训练体系建设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保证。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所以打造一支这样的高素质指导教师需要高校提供多方面的学习新知识、参加新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具备高素质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4],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奉献精神、完备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民.新工科要求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工程训练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152-155.

[2] 刘红飞,张志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思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06):90-91.

[3] 崔庆玲,刘善球.中国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 ,2018,31(04):19-26.

[4] 全松柏.新工科范式下高校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价值工程 ,2018,37(26):284-286.

本文引用格式: 郭莉,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构的路径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9,6(61):101-102,11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1.039

基金项目: 基于CSSO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G00000287)。

作者简介: 郭莉,安徽工程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管理部指导教师。许家宝,安徽工程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管理部主任。

通讯作者: 陶玉贵,安徽工程大学,男,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

标签:;  ;  ;  ;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体系建构的路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