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_市场营销论文

2004中国品牌价值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品牌价值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是我们借鉴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名进行的一项研究。目的是探索品牌发展内在规律,指导中国企业发展中国名牌,创建世界名牌。

从1995年首次发布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我们的这项研究,伴随着中国品牌的迅速成长,走过了十年。

从1995年我们率先提出"我国企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到今天我们报告,"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已成长为行业领导品牌","少数中国顶尖品牌已具有国际品牌素质",我们与这些品牌一起验证了"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1995年,第一个品牌价值发布年度,长虹的品牌价值87.61亿。有人质疑,品牌不发生交易,怎么会有价值?

更有人认为,每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是每年交易卖出的价格。

如今早已没有人质疑品牌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有钱可以迅速地建工厂买设备,但是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品牌是真正能够带来财富的资产。而且随着竞争水平的提高,由品牌所带来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今天在我们发布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十年报告的时候,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完成了中国品牌大浪淘沙的过程。在竞争成熟的行业,已成为行业领导品牌。少数品牌已具有国际品牌素质。这些品牌是中国人的骄傲。

'2004品牌基本情况

'2004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报告,共发布了43个品牌的价值(以下简称'2004品牌)。'2004品牌平均销售规模118.85亿,比上年增长24.7%,品牌价值平均增长14%。品牌价值与销售收入的平均比值为0.84∶1。

今年新增加了15个品牌:康佳、森达、嘉陵、金六福、宗申、德力西、奥康、宜华、真彩、金德、松本、惠泉、汉斯、崂山、雪中飞。其中前4个是在中断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进入的。有4个品牌从排行榜上消失:新华(制药)、王朝(葡萄酒)、人民大会堂(卷烟)、金川(保健啤酒)。

'2004品牌分布24个大小行业,18个省区。按地区品牌数量,广东最多,有9个,四川6个,江苏4个,浙江、山东、吉林、北京各3个。按照品牌总价值,也是广东第一,其次是四川、山东、吉林、云南、北京。

从品牌行业及用途分布看品牌发展趋势

如今用传统的行业划分方式,已经很难确定一些品牌的行业归属。一是品牌的扩张出现了跨行业,二是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行业技术日趋融合。

按照人的消费用途:衣、食、用、住、行、文化消费来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对品牌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从上述分布发现,围绕"用"的品牌价值最突出,主要集中在黑白家电。说明人们在选择家电产品的时候,已经有明确的品牌指向。围绕"行",国内品牌还处于激烈竞争中。围绕"食",主要集中在饮料类,更广泛的"食"领域还有许多空白。围绕"衣"、"住"、"文化"消费的品牌,相对还比较弱。

分析最近二年新进入的品牌,可以看到品牌发展的一些动向。

与"行"相关的摩托车品牌,今年增加了宗申、嘉陵。'95评价的时候,有嘉陵等四个摩托车品牌,以后逐渐退出,嘉陵也是断断续续地出现。反映了摩托车行业发展步履艰难。今年宗申、嘉陵同时出现,预示着摩托车市场在近年将有一个新的机会。这个机会将来自城乡结合部和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

与"住"及"文化"相关的品牌近年增加了6个:金德(塑料管材)、顾地(塑料管材)、松本(电工器材)、宜华(木制家具、地板)、珠江(钢琴)、真彩(文具)。透视出一个信息,围绕住宅建设及家居装修,以及住房水平提高以后的文化生活,与之相关的品牌将进入生活视线。

与"衣"相关的品牌,波司登、雪中飞、森达、奥康相继出现,表明在一直比较分散的服装与皮鞋行业,有望加速品牌集中。在羽绒服行业,波司登连续9年在全国占有率居第一,2003年波司登及其分品牌雪中飞在全国市场综合占有率约23%。

与"食"相关的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啤酒品牌近二年继续在青岛和燕京两大旗下出现:漓泉、惠泉、汉斯、崂山。表明啤酒行业的集中,主要通过这两大品牌的战略性扩张与重组。正是这些分品牌给青岛和燕京两大品牌带来约45~60%的贡献度。而且,这几个分品牌现在的规模有些已经超过公司总品牌前8、9年的水平。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已成长为行业领导品牌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地位日趋稳定

我们进行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的10年,是中国品牌长足发展的10年。

'95评价,80个品牌平均销售规模23.25亿,'2004评价,43个品牌平均118.85亿。

'95品牌前20位平均销售规模49.97亿,'2004品牌平均238.83亿。1996年以来保持下来的18个品牌中,有14个排在现在的前20位。其地位的稳定性从1995年的60%到现在的95%,逐年提高。充分显示了销售规模越大的品牌,市场地位越稳定。

10年前只有一汽和红塔集团收入过百亿,'2004品牌(企业)2003年收入过百亿的有13个,其中超过300亿的有5个,50~100亿的有6个,20~50亿的有7个。如图:2003年销售规模达到806亿的海尔,1994年的销售规模只有31.7亿,增长23.4倍。

10年前,以家电品牌为例,各自销售规模之间的差距不过在几亿十几亿之间。今天的差距高达数十亿直至数百亿。一些行业里,第一品牌遥遥领先,已经形成了行业领导品牌地位。

上述7个品牌与同行业第二位品牌所拉开的差距,最小的也达到了69%,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品牌的领导能力,在世界最有价值品牌强度倍数估计中,是7条标准中排在第一位的指标。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10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没有突出的第一,就没有品牌的集中。没有品牌的集中,就没有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但是也必须看到,上述品牌虽然高居行业之首,从销售数量到销售额,有些并没有达到占据行业20~30%以上的份额。例如五粮液,虽然销售规模高于第二品牌3~4倍,按照销售规模相当于白酒行业的22%,可是按照销售量只有全国的7%。可见我国市场品牌集中还有多么长多么艰苦的路要走。

10年仍在--18个强势发展品牌

1995年首次发布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我们选择发布了80个品牌,1996年发布了60个品牌。

10年过去,只有18个品牌还在排名中(燕京1996年进入):

从80个品牌到18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品牌的集中速度。10年前,18个品牌平均销售规模35.76亿,2003年是229.94亿,平均增长5.43倍。10年前平均品牌价值44亿,现在是194亿,平均增长3.41倍。而且保持下来的18个品牌中,有14个排在现在的前20位。充分显示了强势发展的竞争力。

虽然进入到这个排行榜中的品牌,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还要企业自愿。但是,选择退出的品牌,多数是因为发展出现困境。先后退出的60多个品牌,有些在市场上已经销声匿迹。

最有发展潜力的品牌

古船、双江、珠江、宜华、真彩等,这些品牌的知名度还无法同海尔、联想、TCL等家电大品牌相比,有些品牌人们还比较陌生。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前景可能更可观:

近年,毒米毒面、陈化粮、蔬菜农药超标、注水肉、注水鸡等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围绕每日三餐的"吃",开始寻找品牌保障。双汇(火腿肠、冷鲜肉)、古船(面粉、粮、油)是最有潜力的品牌。2003年,双汇仅冷鲜肉销售收入达到28亿,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收入增长43%。

家居、文化生活是人们"小康"后的必然追求。钢琴不但会成为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会成为品味家居的重要"摆设"。珠江(钢琴)、宜华(家具、地板)、真彩(文化用品)还处于行业品牌竞争的初期阶段。正因为此,他们的机会更大。

值得关注的民营品牌

过去我们曾经发布一个重要观点:在我国,国有企业创名牌更有优势。因为数十年的积累,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国有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与条件。前几年,在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几乎找不到民营品牌。

今年发布的品牌,民营品牌达到17个。真彩、松本、方太、顾地、奥康、雪中飞、金德、宜华、德力西、金六福、波司登、宗申、森达、小天鹅、美的、TCL、联想。

这些民营品牌,除了联想、TCL、小天鹅等是通过改制而来的,其他基本是原创民营品牌。

民营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有个小心翼翼的过程,担心枪打出头鸟。

现在,民营品牌出现在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中,表明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过程,并且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创建百年品牌。

而在国有企业,却出现了品牌发展的深层障碍,一些企业为了实现MBO(管理层收购国有资产),对品牌采取低调策略,也不希望品牌有价值体现。

事实上,与资产毫无关系的"企业家",怎样建立起与品牌和企业的长远关系,也的确是一个影响品牌发展的深层问题。

因此,民营品牌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却充满潜力和前景。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成长经验

中国品牌走过了10年最艰苦的竞争阶段,失败的品牌(企业)各有失败的原因,但是成功的品牌(企业)一定有共同的成功规律可循。

今年我们与人民大学合作,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品牌运营现状、问题及对策。我们将深入总结这其中的共同规律,服务于立志创建百年品牌的企业。

总结中国最有价值品牌10年成长,我们认为以下现象可以借鉴:

产品品牌与公司品牌互动发展

按照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品牌有好多分类法:公司品牌与产品品牌;总品牌与分品牌;通用品牌与专业品牌;主品牌与次品牌;综合品牌与单品牌等等。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建立公司品牌概念。采用的指标囊括所有的分品牌,而且在我们的指标中鼓励主商标与公司名称的一致性。经过企业的努力,现在我们的评价对象,几乎都达到了这种名称的一致性。而第一年有35%的企业还做不到这一点。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容易分辨和记忆,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投入。

但是近年我们发现,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产品(分)品牌是对公司品牌一种必要的延伸和分工。

可以说,这些产品品牌的独立出现,确实有独特的价值。

很难想象,如果金六福不是与五粮液嫁接组合,能够在这么短的几年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白酒品牌。也很难想象,如果五粮液品牌旗下没有金六福、五粮春等有着良好区域性或差别化的产品品牌,在最近的10年间能够成为行业遥遥领先的白酒领导品牌。

也很难想象,如果第一汽车品牌下没有解放和红旗,第一汽车品牌还有没有自己的价值。

在今年发布的43个品牌中,有9个品牌是公司品牌下的分品牌或产品品牌。从下面产品品牌与公司品牌价值组合关系中,可以品味其中互动的价值。

产品(分)品牌对于公司品牌的贡献不可小视。2004品牌来自主品牌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69%,其他贡献都来自分品牌。

这是中国企业在品牌拓展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特别是对于被兼并的跨地区企业,直接使用公司主品牌还需要时间。

原因是,品牌文化的融合不同于资产的合并。它需要技术的、人文的、管理的、消费习惯的种种适应。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大品牌可以直接拿到中国生产和销售,因为它有全球一致运作的文化,有独特的配方技术,有清晰可辨的口感。我们中国的品牌往往还不具备这样的强势和条件。例如提起青岛啤酒,人们往往联想它过去宣传的由崂山矿泉水制作。而在其他地区生产的时候,人们会发出疑惑。

于是,这些品牌在跨地区扩张的时候,现在一般会选择与地方原有品牌组合的方式,以公司品牌增强区域品牌的信誉度,以区域品牌增加与地方的亲和力。

这类品牌主要是对口感比较敏感的烟草、白酒、啤酒等消费品类。

还有些产品需要用不同的品牌来区别不同的产品系列、档次,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以皮鞋品牌的龙头森达为例。森达之下还有好人缘、百思图、梵诗蒂娜、雅波迪等,这些品牌对森达公司品牌的贡献率近50%。

而且,产品品牌与公司品牌的界限是相对的。产品(分)品牌价值虽然远低于现在公司品牌的价值,但是,他们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

几年前,现在的这些公司品牌其实也只是一个产品的代名词,其市场规模甚至不及上述产品(分)品牌。若干年后,现在的产品(分)品牌可能又成长为有独立价值的公司品牌。

家电品牌产品日益细化,向生活细节与品质延伸

相反,在耐用消费品领域,例如家电,则是公司品牌与产品品牌高度一致。其品牌的延伸,主要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产品不断系列化、档次差别化。

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海尔堪称典范。在家用电器领域,是门类最为齐全的,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黑、白家电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而且在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居于行业领先。

TCL的市场进入速度是很神速的。从电话机,到彩电,到平面开关,到今天的手机,在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

而美的则是在小家电领域精雕细琢,在电冰箱、空调器等大家电价格大战不止的情景下,潜心开发小家电。特别是围绕厨房,美的开发了一系列厨用电器:电饭煲、微波炉、饮水机、洗碗机、燃气具、抽油烟机、消毒柜等。这些产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围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细化人们的需求。虽然与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这些大的家电相比,其单价很低,但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从细微之处体现品质。美的小电饭煲几乎伴随每个出国留学人员走遍世界。

我们用同样的评价方法,对美的厨用电器的主要产品进行了价值模拟,发现正是这些小的家用电器,使美的品牌价值迅速提升,成为值得关注的家电大品牌之一。

品牌超越地理和文化边界

在判定世界最有价值品牌强度倍数的7条标准中,品牌超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条。要求公司的销售收入至少有20%来自国外。

那么能够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至少其品牌影响能够覆盖本地区域以外的其他地区。

有两个数据最能够说明'2004品牌超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能力:

'2004品牌(企业)平均投资和控股企业28个。按照区域分工及成本最佳原则,分布在全国各地。来自母企业以外的收入约40%。

来自海外的收入仅产品出口一项,占总销售收入的9%。

值得一提的是家电品牌,1994年的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还不足2%,2003年达到15%。家电品牌在我国是竞争最为成熟的行业,家庭普及率很高。现在能够走出国门,到海外发展,表明我国家电的国际竞争力在迅速提高。

少数中国顶尖品牌开始进行国际化探索,已经具有国际化品牌素质。典型的是海尔,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工厂及制造基地已经达到22个,2003年来自海外收入约10亿美元。

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实现与国际品牌的强强联合;TCL与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的合并重组,以及与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合资经营,都对中国品牌国际化做出了重大探索。他们今后的实践,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最宝贵的经验。

追溯每个品牌的发展历史,都经历了从一个纯粹的地区性品牌发展为全国性品牌的过程。燕京是典型代表。

1994年的时候,燕京还只有2.96亿的销售规模,只在北京销售。2003年收入达到60.81亿,与青岛啤酒共同控制了全国约25%的啤酒市场。短短10年时间,他们旗下已经拥有20多个控股公司,分布在全国啤酒战略要地。其中约45%的收入来自北京以外的企业和分品牌。

影响品牌发展的问题

价格恶性竞争导致行业规模难以形成

在国际品牌已经进入一对一顾客关系行销的今天,我们中国企业仍然不得不采取竞相降价的价格策略来争夺消费者。低价促销仍然是品牌竞争的主要手段。

在我们跟踪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中,其品牌价值的主要支撑,不是来自利润,而是销售额的增长。

根据我们设定的品牌价值模式,品牌价值是由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品牌的发展潜力三个部分构成。

最初的1995年,以利润水平为主体计算的两部分价值比例合计为79%。到了2003年,以利润水平为主体的价值比例则降到了59%,下降了20个点。由市场销售规模所带来的价值比例上升至41%。

1999年,曾经在全国主导整个彩电市场的长虹,首先出现利润大幅下滑,由前几年10多亿的利润额,下降到几个亿。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使得中国企业纷纷采取牺牲利润保市场的策略。从此,家电品牌进入价格大战,营业利润率从1994年的10.8%下降到3%。

价格恶性竞争,导致家电等成熟行业进入技术完全无关的汽车等领域。这样,家电品牌的进一步集中难以突破,本来规模就不大的汽车品牌规模也难以形成。汽车品牌如时装一样不断翻新,以致人们来不及理解具体品牌的含义。

对创业企业家的依赖

'2004品牌平均诞生历史为27年。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是创业企业家在一线担负重任。我们对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企业的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企业存在对于创业企业家的依赖。

以今年发布的43个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企业为例,国有成分占主导的企业是大多数,比例约60%。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其实是国家授权的经营者。

他们往往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领员工将企业做大,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品牌(企业)之一。他们无论在企业内和社会上都形成了很高的个人威望。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就是中国式的企业家。

可是他们一旦退休,其实也将与过去的事业无缘。新的继任者也主要靠政府任命。在这样的体制下,不注重或者无法培养企业接班人也是必然的。因此经常听到这样的担忧,"某某退休了,这个企业恐怕就不好说了。"

包括民营企业,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许多还没有完成家族内部股权及管理体制改革,也没有条件真正实现职业经理人制度,仍然是创业企业家起绝对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创业企业家退位后,品牌文化能不能延续,品牌管理能不能形成科学机制等等,都必然影响品牌的健康发展。

国际品牌,上百年历史,不知经历了多少代的人事变换。但是,创业企业家的经历,却构成了美好的品牌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耕耘中,品牌文化越来越醇厚,构成数十亿、数百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我们认为,如何合理解决创业企业家与企业的资本关系,是直接关系着中国品牌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虽然在国内一些行业形成了领导地位,但是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变数。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贸壁垒逐步放开,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力度和规模都将加大。我国品牌将面对强大的国际对手的竞争。我们预见,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将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加速实现国际化进程。这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开始。未来的变数,就在国际化进程中。

标签:;  ;  ;  ;  ;  

2004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