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货币需求的估计_货币需求论文

略论我国货币需求估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讨论了货币需求的理论和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探讨了我国货币需求估计问题,并以近年来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例,指明了我国货币需求估计的复杂性。

【关键词】 货币需求 估计

一、引言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讲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超量供应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这里的超量供应是相对货币需求而言的。如果能准确地测算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再据以供给货币,岂不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这个难题?

那么,什么是货币需求呢?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占有欲望,但是,这种需求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及其社会状况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前提。因此,我们认为货币需求是社会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个人)在既定的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或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要。所谓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某国、某年),社会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和个人)对货币持有需求的总和。或者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

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货币需求的存在与变动。因为,在商品经济下,商品的价值需要货币来衡量、表现和实现。各种社会关系需要货币来连接,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所以,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就必然滋生出对货币的需求。但是,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也就不同。概括起来,人们持有货币主要是出于三种动机:①交易性货币需求;②预防性货币需求;③投机性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及模型简介

如何测算货币需求量,古今中外学者曾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由于各派学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经济现象研究的立场、方法有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及模型。下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在研究金属货币流通时指出:“就一定时间的流通过程来说是: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用公式表示为:

PT/V=M[,d]

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T表示商品交易量;V表示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M[,d]表示货币需求量。

马克思在这里考察的只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即交易需求),而与整个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储蓄、投资、资本运动等引起的货币需求不属于这个范围。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和持有的动机是:①为了日常交易上需要的交易动机;②为了预防意外的使用的预防动机;③供投机获利之用的投机性动机。在正常情况下,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经济体系的荣衰和货币收入的大小,收入越多,此项需求也越多,故为收入的递增函数;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货币的货币需求则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低,此项需求也越多,故为利率的递减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

式中:M[,d]表示货币需求总量;M[,1]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M[,2]表示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表示国民收入水平;r为利率水平;L[,1]、L[,2]表示函数关系;+、-表示正比和反比。

(三)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当代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货币需求模型为:

其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持的货币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持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货币需求量;Y为实际收入;W为由财产带来的收入部分;r[,m]为存款利率;r[,b]为预期公债收益率;r[,e]为预期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表示收入以外的可以影响货币效用的其它因素或变量。

三、我国货币需求估计模型

为简单起见,这里只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5个主要因素:

M[,d]=f(Y,r,λ,π,μ)(1)

其中Md是实际货币需求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除以物价水平;Y是以实物量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r是利息率,λ是货币化指数,π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μ是其它随机变量。

首先,国民收入和利率是货币需求函数中两个主要自变量。一般来说,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反映在收入上,收入越高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亦越大。利息率则反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同货币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需要提出的是,我国的利率还不是市场化的均衡利率,这给用利率作为自变量解释对货币的需求带来一定的难度。

其次,货币需求是货币化指数的函数。所谓货币化是指非货币化经济向货币化经济转化的经济过程,包括货币广泛化(Money Spreading)和货币深化(MoneyDeepening)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一国全部总产品中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产品所占比重的扩大,后者指货币积极程度不断提高,货币功能不断加强。在货币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产生了超常的货币需求。把货币化过程作为一个自变量放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困难在于货币化是一个很难具体测量的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化经济所占的比重会增加。随着分工和市场的细化,货币化的深度也在发展。因此很难找出一个能全面反映货币化过程的变量。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找一个与货币化过程(至少在理论上)高度相关的工具来代替,例如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农产品的商品率等等。

第三,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解释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一般而言,在物价刚开始上涨时,人们多半持有“货币幻觉”,即不管货币是否贬值,人们总是把它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价值,因而主要依据货币收入而不是依据物价变动来进行消费决策。但是在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下,或者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人们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时,就可能放弃“货币幻觉”而扩大消费,增加货币需求。虽然我国的银行系统很少向家庭贷款以资助其消费需求,但是人们可以调动过去积累下来的货币存量进行“超消费”,即减少储蓄余额从而达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

例如,1988年夏天,由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普遍较高,因此,发生了某些城市挤兑银行、抢购的浪潮,使得连续多年以平均30%速度稳步上升的城乡储蓄出现了负增长,进而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更大幅度上涨;而在1994年,没有发生抢购风潮,可能同人们的预期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低有关。1994年上半年,政府、企业估计该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0%左右。这种偏低的预期不仅反映在政府的文件中,也可以从1994年国债期货的价格走势中得到验证。

那么,如何估计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呢?美国芝加哥的罗伯特·卢卡斯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理性预期”观点,其模型有许多,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模型选择标准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模型更合适。

为了简单起见,经济学家们也经常使用统计学上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例如:

p[*,t+1]=P[,t] (2)

p[*,t+1]=p[,t]+θ(p[,t]-p[,t-1](3)

p[*,t+1]=p[,t]+a(p[,t]-p[*,t])(4)

或 p[*,t]+1=ap[,t]+(1-a)p[*,t] (5)

式(2)表示人们预期本期通货膨胀率维持与上期不变,因而也叫静态预期。式(3)叫做外推预期,它认为人们的预期等于上期的物价上涨率加上对前期通货膨胀趋势的一个修正值。如果θ>0,那么过去的趋势将继续;如果θ<0,过去的趋势将反向;如果θ=0,那么式(3)就变成了(2)。式(4)或式(5)是用指数平滑预期法进行预测,它认为人们对本期通货膨胀的预期等于对前期预期加上对前期预测误差的一个比例。

第四,其他随机变量。如国际收支状况,社会支付体系的效率等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四、外汇占款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除上述五个方面以外,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下面着重分析由于外汇占款激增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994年重大改革措施之一是外汇体制改革,以汇率并轨为标志的新汇制的实施,取消了国内企业外汇留成,实行了外汇收入结汇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以来,由于出口高速增长,资本项下外汇资金大量流入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实行紧缩政策后进口用汇需求下降,银行结汇大于售汇,公开市场外汇供大于求,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只能动用基础货币,被动收购外汇市场过剩外汇,从而使国家外汇储备急升。据统计,1994年4月~12月份全国银行累计结汇857.7亿美元,售汇519.5亿美元,结汇大于售汇338.1亿美元;中央银行在全国外汇交易系统内,卖出外汇400亿美元,买入90亿美元,净买入310亿美元;使国家外汇储备由1993年末的211.99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末516亿美元,比1994年初增加304亿美元,涨幅达143.5%;1995年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增幅42.6%,1995年末达到735.97亿美元。(见表1)。

表1 1990~1995中国外汇储备

年份 外汇储备实际数(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增长率(%)

1990

110.9399.9

1991

217.1295.7

1992

194.43

-10.5

1993

211.99 9.0

1994

516.20

143.5

1995

735.9742.6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展望’96》中国人民银行

与此同时,1994年外汇占款也不断增加,导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基础货币增加了4586.2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看,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与金融体制改革紧密相关(见表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大幅下降,其比重由1993年的78%,降至1994年的20.1%,而外汇占款成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其比重由1993年的7%上升到1994年的75.1%。(注释:有学者认为75.1%是夸大了的估计,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按流量结构指标统计为55.5%,按年末存量结构指标统计是65%。)

表2 中国中央银行资产结构

(各主要项目占当年资产增加额的百分比)

资产项目 1993年1994年

对金融机构贷款 79.6 20.8

其他贷款3.7

1.1

外汇占款7.0 75.1

财政借款9.3

2.5

注释:加总不到100%,因为个别项目数额极小而不计。

资料来源:谢平:《中国金融形势展望》,《中国金融信息》1995年第3期

再来考察1994年的M[,1]、M[,2]的增长率,它们均走出一条先低后高的上扬曲线(见表3)。1994年末M[,1]的增长率达到26.8%,高于1993年的21.6%,也高于1988年的22.5%,但比十年来的最高峰1992年的35.7%尚低8.9个百分点。M[,2]的增长率最引人注目,达到34.4%,为近十年来最高。

表3 1993年和1994年货币供应量月度增长率(%)

资料来源:马洪 孙尚清:《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 中国发展出版社

造成1994年M[,2]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占款猛增。1994年外汇占款比1993年增加了3126.27亿元人民币,达到4503.88亿元。在1994年M[,2]增加额15558.35亿元中,有20.1%是由外汇占款直接创造的,而1993年时全年外汇占款增加额仅占M[,2]增加额的3.7%。M[,2]的增长对通货膨胀存在着较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说外汇占款对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直接推动了基础货币的扩张,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汇储备增加,引起了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形式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改变了近几年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虽然,中央银行为了抵销外汇占款激增而引起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影响,采取了加大回收再贷款、减少专项贷款、开办特种人民币存款业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减轻了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汇占款人民币总量的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加剧了社会总供求矛盾,刺激了总需求的增长,给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下的货币需求是如此复杂和难以把握,即使是那些对货币需求研究已有相当长历史的国家,它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诸如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现代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等众多的理论派别,也仍然难于准确把握货币需求变动规律。我国正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因此我国的经济环境实际上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这一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的经济环境对货币需求的估计影响很大。货币需求估计的复杂性大大增强了我国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抑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因此,如何准确地估计我国货币需求,是摆在我国中央银行和广大金融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CK

1.《资本论》1975年第一卷 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陈元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1994~1995)》 马洪 孙尚清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

4.《中国金融展望’96》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金融出版社

5.《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易纲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6.《中国货币政策研究》 周正庆 中国金融出版社

7.《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货币控制》 谢平 《金融研究》1994年第10期

标签:;  ;  ;  ;  ;  ;  ;  ;  ;  ;  ;  ;  ;  

论我国货币需求的估计_货币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