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的年龄特征--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_视觉效应论文

中文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的年龄特征: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文论文,词汇论文,证据论文,特征论文,年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尽管中文与西文的书写方式相差甚远,但已经积累的证据表明,与西文一致,中文词也是阅读中基本的文字识别加工单元与学习单元(Bai,Yan,Liversedge,Zang,& Rayner,2008;Shen et al.,2012;Blythe et al.,2012;Bai et al.,2013;白学军等,2011;沈德立等,2010)。根据E-Z读者(E-Z Readers)模型,在文本阅读中,读者对词汇的认知过程采用串行的加工方式,但对于特定词汇的识别加工而言,视觉编码是首先的必经阶段,随后才能进行熟悉性检验(Familiarity Check)和词汇通达(Lexical Access)阶段的认知加工(Pollatsek,Reichle,& Rayner,2006)。视觉编码是视觉刺激从视网膜到达视觉皮层的传递接受过程,因而是词汇识别早期的纯视觉性信息的加工过程。相关研究显示,注视词呈现50~60 ms后消失,并不影响成年西文读者对句子的总阅读时间(Rayner,Inhoff,Morrison,Slowiaczek,& Bertera,1981;Ishida & Ikeda,1989;Liversedge,Rayner,White,Vergilino-Perez,Findlay et al.,2004),这个结果表明西文读者在注视早期的60ms内能够实现对注视词汇的视觉编码任务(Rayner,White,Vergilino-Perez,Findlay,& Kentridge,2003)。有关中文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问题的研究结果也与基于西文的研究结论一致(闫国利,王文静,白学军,2007;刘志方,张智君,赵亚军,2011)。

      然而,上述基于中文阅读的研究是以大学生为被试获得的结果,而没有考虑到词汇视觉编码过程的发展问题。事实上,与其他能力一样,阅读中词汇识别加工存在着获得、成熟和老化问题,而视觉编码是阅读中信息加工过程发展和老化的重要环节。早期针对西文词汇视觉编码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单词识别任务中,儿童对词汇视觉编码的时间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Aghababian & Nazir,2000),但在英语自然阅读中未发现儿童对词汇视觉编码的时间依赖多于成人(Blythe,Liversedge,Joseph,White,& Rayner.2009)。研究者认为,英语词长度不够可能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随后改用芬兰语材料的实验发现,8~9岁儿童阅读较长词汇时对视觉信息的时间依赖程度甚于成年人(Blythe et al.,2011)。此外,针对老年英文读者的研究亦发现,注视词在呈现一定时间后消失对老年人阅读效率影响程度甚于青年读者(Rayner,Yang,Castelhano,& Liversedge,2010)。综合上述结果可见,西文自然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存在明显的发展与老化问题。然而,中西文书写方式存在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文中的每个单词都是独立的书写单元,词与词之间通过空格相分离,因而在视觉过程中,词被知觉为的基本单元进入认知加工过程;然而,中文的书写单位是“字”,其既可能是词,也可能需要与其他字的组合形成词,且重要的是各个书写单位间没有空格分割,因而在文本加工中,一个书写单元是否判断为词,需要同时加工该字前后的其他书写单位。据此,可以推测,中文读者进行视觉编码加工的发展与老化模式,有可能不同于西文读者对词汇进行视觉编码加工的发展与老化模式。然而,迄今为止,尚未有研究对此进行考察。

      研究者通常采用消失文本(disappearing text)考察阅读中的视觉编码过程,但基于该范式的研究(Liversedge et al.,2004;Rayner et al.,2003;Rayner et al..2010;Blythe et al.,2009;Blythe et al.,2011;闫国利等,2007;刘志方等,2011)均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词汇识别的中后期加工是否仍依赖于视觉编码?早期研究发现,读者在眼跳过程中不能获取视觉信息(McConkie & Zola,1979),而在新注视中读者必须重新加工获取新的视觉信息(Pollatsek,Reichle,& Rayner,2006)。那么,词汇加工在这两个缺失视觉信息的时间阶段内(即眼跳期间和新注视开始重新获取视觉信息期间)是否受到视觉编码缺失的影响,或者词汇加工在此期间是否被暂时中止?针对该问题,Pollatse等人(2006)基于E-Z读者模型在英语文本阅读中开展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词汇加工在此之间不受视觉编码缺失影响”假设的模拟结果的拟合度优于基于“词汇加工在此之间受到视觉编码缺失影响”假设模拟结果的拟合度。据此,研究者认为,词汇层面的加工属于较为抽象的认知过程,因而不再需要视觉编码的参与。然而,Pollatse等人(2006)的上述结论是基于模拟研究的数据,而非更具生态效度的直接实验证据。此外,基于英语文本阅读的研究可能受语言特殊性的影响,其结论的普遍性有待基于其他语言文本阅读的实验验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中文文本阅读,基于真实的实验室实验数据,进一步考察视觉编码在中文阅读词汇加工中的作用问题。

      以往针对青年读者的消失文本研究也难以明确回答以上问题,是因为青年读者的阅读能力较强,词汇识别速度较快,且在自然阅读中往往伴随多次再注视事件,但再注视发生时,读者必然面临对注视词汇重新进行视觉编码的问题,重新进行视觉编码会导致信息加工过程的重复。因此,对于青年读者而言,消失文本抑制了词内再注视眼跳、减少了注视次数并增加了单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即使其视觉编码流失对词汇识别加工产生消极影响,也极有可能被消失文本范式取消再注视所带来积极作用所抵消。笔者认为,考察文本阅读中视觉编码的发展和老化可能有助于解决视觉编码在词汇识别中后期加工中的作用问题。因为儿童和老人的认知加工速度较慢(Salthouse,1994),注视词延迟消失有可能影响其阅读效率。然而,以往针对西文老人和儿童消失文本阅读的研究中,注视词消失的延迟时间仅被设置为40或60 ms,这两个时间都接近视觉刺激由视网膜至脑皮层神经传递时间,此时注视词延迟消失对儿童和老人阅读效率的影响,并不能澄清相应延迟时间阻碍了视觉编码过程,还是视觉编码流失延缓了词汇识别加工效率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采用延迟时间较长的多项消失文本范式,以不同年龄阶段读者为被试,考察注视词不同延迟消失时间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阅读效率的影响,具体探讨如下两个问题:(1)中文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是否存在年龄发展与老化问题;(2)在视觉编码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视觉编码随后的词汇加工阶段是否依赖于注视中被保持的视觉编码。其实验设计逻辑是,每个年龄组被试在6种延迟消失时间条件(其中5个延迟时间长短不等的消失条件和1个无消失的控制条件)下阅读句子。对于每个年龄组被试而言,如果视觉编码能够在注视词汇消失之前完成,那么该延迟条件下对消失文本的总阅读时间不会多于控制条件;相反,对于某个年龄组被试而言,某个延迟条件下对消失文本的总阅读时间多于控制条件,则说明该延迟条件下的消失文本影响了视觉编码过程,从而证明该年龄组被试不能在注视词汇消失之前完成视觉编码。

      基于以往关于注视词延迟消失不影响成年读者阅读效率和词汇加工绩效的研究结论(Liversedge et al.,2004;Rayner et al.,2003;Rayner et al.,2010;闫国利等,2007;刘志方等,2011),本研究假设,相对于青年读者,如果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降低了非青年读者(儿童或老年人)阅读效率,说明注视词延迟消失可阻碍阅读中的视觉编码过程,词汇视觉编码可能存在年龄发展和(或)老化问题;而且,相对于青年读者,如果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非青年读者词汇加工的消极作用随着延迟消失时间增加而减弱,则说明词汇加工的中后期依赖于视觉编码。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60名被试参与本实验,其中小学三年级学生13名(平均年龄:9.2±0.6)、五年级学生17名(平均年龄:11.2±0.7)、大学生17名(平均年龄:19.6±1.4)和60岁以上老年人13名(平均年龄:66.4±3.8)。其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之前都未参加过类似的眼动实验,实验结束后可获一定的报酬或者礼物。

      2.2 实验材料

      请未参加本研究正式实验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学生和老人各10名对预先编制的句子材料的阅读难度进行5点评定(1代表非常简单,5代表非常难),选取了分值在1~2的低难度句子作为实验阅读材料,总共获取66个实验句子,各组评定者对66个实验句子难度评定的均值分别为1.20、1.19、1.20、1.19、1.1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对实验句子难度评定均值差异不显著F(3,36)=0.181,p=0.909。

      每个句子均由5或6个双字词组成。66个实验句子被随机均分为6组(每组11个句子)。实验条件按照拉丁方的顺序在各组句子之间进行轮换,即生成六个实验文件,每个文件内包括同样的66个实验句子,所有句子都会接受六种实验处理。实验中句子随机呈现。

      为确保被试认真阅读句子,在阅读实验材料后需回答20个阅读理解判断题。正式实验前先进行6个练习句,其中穿插有3个判断题。以便被试理解并熟悉实验过程。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6(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40 ms/60 ms/80 ms/100 ms/120 ms/不消失)×4(组别: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大学生/老年人)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为被试内变量,“组别”为被试间变量。

      实验采用多项延迟条件的消失文本范式,即被试阅读句子过程中,当注视其中某个单词时,注视点持续特定时间(40 ms/60 ms/80 ms/100 ms/120 ms)后该单词消失,同遍阅读中的再注视不会导致所消失的词汇重现;而当注视点离开所消失的词汇后,该消失的词汇即重新出现,而新注视点上的词汇同样在该注视持续特定时间后消失,以此类推。因此,消失的词汇是随着被试注视点的改变而变化的,句子中的每个词汇都有可能消失,而不同位置词汇的消失是否连续,取决于连续的注视点是否连续地停留在两个连续的词汇上。图1呈现了其中的一个样例,当被试注视某个单词时(a),注视持续特定时间(40 ms/60 ms/80 ms/100 ms/120 ms)后该单词消失(b)。当被试注视下一个单词时,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形(c-d)。因此,被试注视哪个词汇,该词汇就会在注视持续一定时间后消失,而当注视点离开该词汇后,消失的词汇便重新出现。

      除不消失条件外,5个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中的延迟时间被设置为40ms/60ms/80 ms/100 ms/120 ms,但由于系统存在约10~15 ms的延迟,因此实验中实际延迟时间均大于设置时间10~15 ms。

      

      图1 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举例(“*”代表注视点)

      2.4 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加拿大SR公司生产的Eyelink 2000型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实验过程中采取眼动记录仪的采样频率为1000赫兹,呈现句子材料电脑屏幕刷新频率为150Hz,分辨率为1024×768象素。被试距离屏幕90cm。在2°视角内可以看到2个汉字。实验句子随机呈现在该电脑屏幕的正中央。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将头部放置在头托上,要求被试尽量不要移动头部。呈现指导语后,对仪器进行校准,随后呈现练习句,待确定被试理解实验过程后进入正式实验。为了确保注视点不发生偏离,每读完5句话后主试重新校准眼动仪,每次校准达到良好“Good”级水平以后开始呈现句子。整个实验大约需要35分钟。

      2.5 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根据眼动分析的通行方法,对实验过程中因被试出现咳嗽、流泪、头动或连续按键导致句子被跳过的项目的数据以及眼动分析指标中任一指标在三个标准差数据之外的项目的数据予以剔除,总删除数据个数(178)占总数据量(3960)的4.5%。对有效数据采用SPSS13.0和SR公司提供的眼动数据分析软件“Data Viewer”进行分析。此外,眼动数据不符合球形假设时,F值的自由度和p值取经“Greenhouse-Grisser”校正后的数值。

      3 结果分析

      各被试对于问题回答的正确率都在85%,消失条件主效应、组别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s<1.1,ps<0.2,

<0.04)。基于句子的眼动数据一般反映整体的认知加工特点,基于词兴趣区域的眼动数据一般反映词汇加工情况,但单个眼动数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反映心理过程上不够灵敏(闫国利等,2013),同时鉴于消失文本范式亦对眼动数据产生影响(Liversedge et al.,2004;Rayner et al.,2003,2010;Blythe et al.,2009,2011;闫国利等,2007;刘志方等,2011),因此本研究综合多个眼动指标检验研究假设。

      3.1 基于句子的眼动数据分析

      表l呈现了被试阅读句子时的综合眼动数据,其中包括:总阅读时间(total reading time)、注视次数(fixation number)、平均注视时间(mean fixation duration)和平均眼跳幅度(mean saccade amplitude)。后三项指标虽然不能单独而直接解释词汇消失对词汇视觉编码的影响,但被试在该类指标上的数据特征影响对句子的总阅读时间,从而间接地与词汇视觉编码绩效有关。

      总阅读时间是句子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注视时间和眼跳持续时间的总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显著F(3.86,216.32)=2.88,p<0.05,

=0.05,组别主效应显著F(3,56)=9.365,p<0.05,

=0.33,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11.59,216.32)=2.21,p<0.05,

=0.28。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图2)表明,注视词延时消失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达到临界显著水平F(5,60)=1.98,p=0.09,

=0.14,事后检验显示,除了40ms延迟消失条件与控制条件差异边缘显著外(p=0.07),其他消失条件均显著大于控制条件(ps<0.05),各消失条件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对老年人总阅读时间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5,60)=2.38,p<0.05,

=0.17,事后检验显示,所有消失条件的总阅读时间均显著大于控制条件(ps<0.05),各消失条件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对于其他组被试,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其总阅读时间没有影响(Fs<1.90,ps>0.05,

<0.1)。这些结果说明,三年级学生在中文自然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五年级时已经发展成熟,但到老年阶段出现老化。

      

      注视次数是阅读句子时中产生的所有注视点的个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显著F(3.71,208.00)=2.50,p<0.05,

=0.04,组别主效应显著F(3,56)=10.11,p<0.05,

=0.35,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F(11.14,208.00)=1.69,p=0.07,

=0.08。固定组别后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和老年人,不同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及不消失条件下,对句子的注视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s<1.38,ps>0.24,

<0.1);但对其他两组被试的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小学五年级:F(3.00,47.94)=3.18,p<0.05,

=0.17;大学生:F(2.66,42.61)=7.34,p<0.001,

=0.31],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事后检验发现,所有消失条件下注视次数均显著少于不消失条件(ps<0.01),而不同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间差异不显著(ps>0.05)。这些结果说明,注视词延时消失干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和老年人对句子的加工效率(即增加了其阅读的总时间),但不影响小学五年级和大学生对句子的加工效率。

      

      图2 被试组别与延时消失条件对总阅读时间的交互作用

      平均注视时间是落在句子上所有的注视点持续时间的均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24,69.44)=2.27,p=0.13,

=0.04,组别主效应显著F(3,56)=6.25,p<0.05,

=0.25,但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72,69.44)=0.48,p=0.95,

=0.03。针对组别主效应的事后检验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组别(ps<0.05),但其他组别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说明三年级学生对句子中的词汇识别更困难。

      平均眼跳幅度是阅读中所有眼跳幅度的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显著F(5,280)=19.99,p<0.001,

=0.26,组别主效应也显著F(3,56)=4.96,p<0.05,

=0.21,但呈现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5,280)=1.04,p=0.41,

=0.05。对组别主效应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平均眼跳幅度显著小于老年人和大学生被试(ps<0.05),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眼跳幅度也显著小于大学生组(p<0.05),而其他组别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说明小学阶段学生句子阅读中的信息加工范围较小,从而有可能降低其对句子的加工效率。

      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整体而言,三年级学生在中文自然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尚处于发展期,五年级时已经基本成熟,但到老年阶段出现老化。

      3.2 基于词兴趣区的眼动数据分析

      针对在不同年龄阶段,视觉编码后的词汇加工是否依赖于注视中视觉编码保持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基于对词兴趣区眼动数据,考察了不同年龄组被试词汇加工的眼动特征。由于实验中的句子均是由5或6个双字词构成,因此每个句子有5或6个以词为单位的兴趣区域,即每个词均可视为是一个兴趣区,每个兴趣区占据相同的面积。

      基于词兴趣区域的数据包括平均凝视时间(句子中所有兴趣区在第1遍阅读中凝视时间的平均值)、回视次数(由右侧兴趣区开始落在左侧兴趣区域的眼跳的次数)、首次注视时间(落入兴趣区内所有的首次注视持续时间均值)和再注视概率(在第1遍阅读中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注视的兴趣区数量与总兴趣数量之间的比值)。由于首次注视时间与再注视概率都容易受到消失文本范式本身的影响,而不能纯粹地反映词汇加工,因而本节中只做简单的统计结果报告。各个眼动指标描述性统计数据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平均凝视时间,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5,280)=1.20,p=0.31,

=0.02,但组别主效应显著F(3,56)=7.54,p<0.05,

=0.29,且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F(15,280)=2.21,p=0.06,

=0.08。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图3)表明,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词汇平均凝视时间的影响临界显著F(5,60)=2.30,p=0.06,

=0.16,但对其他被试组的影响均不显著(Fs<1.14,ps>0.32,

<0.09)。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词汇的平均凝视时间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40 ms延迟消失条件下临界或显著短于不消失条件(p=0.06)、120 ms延迟消失条件(p=0.07)和其他延迟消失条件(ps<0.05),而其他延迟消失条件与不消失条件的差异均不显著(ps>0.05)。这说明,相对于其他年龄组的被试,小学三年级被试在40 ms延迟消失条件下难以完成对注视词汇的有效视觉编码,进而干扰了对词汇的识别加工。

      

      

      图3 被试组别与延时消失条件对平均凝视时间的交互作用

      对于回视次数,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显著F(3.27,183.36)=9.20,p<0.001,

=0.14,组别主效应显著F(3,56)=5.69,p<0.01,

=0.23,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9.82,183.36)=2.30,p<0.05,

=0.11。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图4)表明,只有大学生组的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5,80)=1.17,p=0.328,

=0.07,其他三组被试的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均显著(Fs>3.27,ps<0.05,

>0.15)。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学三年级组的回视次数,所有延时消失条件显著多于不消失条件,40 ms延时消失条件显著多于120ms延时消失条件(ps<0.05),说明该组被试对注视词汇识别加工的中后期依赖于视觉编码;对于小学五年级组的回视次数,40 ms/60 ms/80 ms/100 ms四种延时消失条件均显著多于不消失条件和120 ms延时消失条件(ps<0.05),而后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该组被试对注视词汇识别加工的中后期也依赖于视觉编码,但相对于三年级学生,其依赖度较弱。对于老年组的回视次数,所有消失条件均显著多于不消失条件(ps<0.05),但不同延时消失条件间的差异则不显著(ps>0.05),说明即使120 ms延时消失条件仍不能保证其完成或保持对注视词的视觉编码,从而影响其对注视词汇识别的中后期加工。

      

      图4 被试组别与延时消失条件对回视次数的交互作用

      对于首次注视时间,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显著F(2.29,163.72)=7.65,p<0.001,

=0.12,组别主效应显著F(3,56)=5.96,p<0.005,

=0.24,但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8.77,163.72)=1.237,p=0.24,

=0.06。对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均显著多于不消失条件(ps<0.05),各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s>0.05)。对组别主效应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首次注视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组别(ps<0.05),但其他组别间差异不显著(ps>0.05)。

      对于再注视概率,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显著F(5,280)=47.69,p<0.001,

=0.46,组别主效应也显著F(3,56)=7.99,p<0.05,

=0.3,但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5,280)=1.24,p=0.24,

=0.06。对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主效应的事后检验显示,所有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均显著少于不消失条件(ps<0.05),各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对组别主效应的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和老年人的再注视概率显著低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ps<0.05),其他组别间的差异不显著(ps>0.05)。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延时时间较长的多项注视词消失文本范式,考察了儿童和老年人中文阅读中视觉编码的发展和老化及其与词汇识别加工的关系问题,综合基于句子和基于词汇的眼动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1)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中文自然阅读中的词汇视觉编码能力尚处于发展期,五年级时已经基本成熟,但到老年阶段出现老化;(2)儿童和老年人对词汇识别的中晚期加工依赖于视觉编码。本研究第一个假设获得验证,第二个假设获得部分验证,即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儿童读者阅读效率和词汇加工的消极作用随着延迟消失时间增加而减弱,但对老年读者未获得该效应。

      本研究发现,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句子的总阅读时间具有消极影响,且与延迟消失时间的长短无关,但对词兴趣区内平均凝视时间的影响则受延迟时间的调节,注视词延时40 ms消失可导致三年级组被试对于词兴趣区内平均凝视时间短于不消失条件,且对回视次数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延时消失条件导致其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回视次数,这意味着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注视过的词汇识别加工不足(Rayner,1998)。这个结论与基于芬兰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lythe et al.,2011)。可以认为,小学三年级儿童尚不能在40 ms延时消失条件下完成对注视词的视觉编码,从而导致其难以完成对注视词汇识别加工。与此不同,对于小学五年级和青年大学生被试而言,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读者总阅读时间的影响均不明显,说明对注视词汇的视觉编码过程在小学五年级阶段已趋于成熟。

      然而,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对老年人句子的总阅读时间却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且不受延迟时间的调节。尽管对基于词兴趣区的平均凝视时间的分析未发现注视词延时消失的消极作用,但对回视次数的分析结果却表明,延迟消失条件导致老年被试通过较多的回视策略完成对句子的加工,且回视次数不随着延迟消失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图4),这表明即使120 ms以内的延时消失条件都不足以保障老年读者正常地识别加工注视词。相关研究证实,感觉功能衰退是预测基本心理能力年老化的重要因素(申继亮,王大华,彭华茂,唐丹,2003),因此可以推测,老年人视觉编码能力的衰退可能是导致其词汇识别加工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通过基于词兴趣区、反映词汇加工的眼动指标(平均凝视时间和回视次数)考察了不同年龄组被试在词汇的中后期加工对视觉编码的依赖性问题。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60 ms及以上延迟时间的消失条件均不影响其在第1遍阅读中的平均凝视时间,针对小学五年级组被试基于词兴趣区域平均凝视时间的分析也没有发现注视词延时消失能够影响词汇加工过程的证据,但这些结果并不意味着注视词延时消失不影响其词汇中后期的加工过程。因为针对回视次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注视词延时消失可导致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儿童产生更多的回视次数,且随延时消失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这说明这两个年龄阶段儿童的注视词汇加工过程对此前的视觉编码仍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就不同延时消失条件对两个年级组别回视次数影响趋势而言(图4),中国儿童在词汇加工过程中对视觉编码的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然而,与儿童被试不同,对于老年被试而言,本研究的数据难以确认其在词汇加工的中后期是否仍依赖所保持的视觉编码。因为基于句子总阅读时间和基于词汇眼动数据可以发现,所有注视词延时消失条件都影响老年读者的总阅读时间与词汇加工效率,鉴于没有证据表明消失文本范式本身会改变老年人的眼动习惯(Rayner et al.,2010),这意味着老人年难以在120 ms以内完成对注视词汇的视觉编码过程,因而也就无法深入考证其视觉编码的保持在其词汇加工中后期中的作用。当然,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加工速度、抑制功能和工作记忆容量等基本认知能力都表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Salthouse,1994;申继亮等,2003;王君,陈天勇,2012),且相对于青年读者,老年读者的词汇加工的效率也更低(Kliegl,Grabner,Rolfs,& Engbert,2004;Rayner,Reichle,Stroud,Williams,& Pollatsek,2006),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老年人对词汇的视觉编码不能被及时有效地利用而发生畸变或衰退,并进一步影响其随后的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未来研究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5 结论

      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中文阅读过程中,对注视词的视觉编码能力在小学五年级阶段已发展成熟,但进入老年阶段出现老化;

      (2)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儿童在识别注视词汇的加工过程中仍依赖于视觉编码。

标签:;  ;  ;  ;  ;  

汉语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的年龄特征--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_视觉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