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研究“方志敏式”等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论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研究“方志敏式”等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

□唐志全 左 玮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其重大意义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破除“两个凡是”错误方针设立的禁区,进行拨乱反正,端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而大大地解放了学术界的思想。加上全会之前全国科学大会的隆重召开,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加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春天。本文以对“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研究为例,回顾研究的历史,具体反映社科领域研究工作的成绩,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四种模式,即“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并肯定了他们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路线和方法是正确的。其中的“方志敏式”,即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于1934年被评为“模范苏区”。但长期以来对这四种模式的研究和宣传,只突出了“朱毛式”。对方志敏这个英雄模范人物的评价一直是肯定的,宣传也很早,但对以他为领导创建的“方志敏式”根据地却研究和宣传得较少。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倾错误和个人崇拜的影响,几乎只能研究和宣传井冈山这一块革命根据地了。

(4)构建蓄滞洪区地形数据高程模型,确定模型的内部和外部边界条件,包括模型内的口门、桥梁、安全区及上游入流、下游出流边界条件。采用有限体积算法构建蓄滞洪区二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型对输电线路杆塔建设前后蓄滞洪区行滞的洪水进行模拟,提出流场分布图、水位、水深分布图,分析水位壅高、流速变化及冲刷情况。

方志敏在狱中曾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写出《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但只写了序言和第二章就被敌人杀害了。1945年,为纪念方志敏牺牲十周年,当年参加创建赣东北苏区的邵式平、汪金祥等十多位领导同志在延安整风的百忙之中,通过集体座谈回忆,整理出了《闽浙皖赣(赣东北)党史》,作为给党的七大的献礼,但一直未能定稿。1975年,为纪念方志敏牺牲四十周年,方志纯决心续写方志敏在狱中未完成的遗著即《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以完成方志敏的遗愿。但由于他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根本不可能写作。正如他后来回忆中所说:“一夜之间,我成了江西头号走资派,在诸多的罪名中,有一条就是:用赣东北根据地对抗中央根据地,用大茅山对抗井冈山。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由于当时林彪、‘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对我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无情的迫害,使我身陷囹圄达八年之久;连生命都险遭荼毒,还谈何写作呢?”“他们设下文字狱,谁写老革命家,谁就是‘为老家伙评功摆好’,谁就有生命之忧。他们哪里还允许你写文章纪念先烈呢?”

只有“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才为研究“方志敏式”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前提条件,开启了研究新征程。对研究“方志敏式”根据地来说,其标志性成果就是方志纯著的《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于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了验证基于ES 的校内全文搜索引擎的搜索性能,分别选用了国内通用搜索引擎百度和校内CMS 集成搜索引擎(CMS)来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的指标为前50 个搜索结果的相关度和搜索结果的反馈时间,测试的关键词为“学校名称+图书馆”。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社科院、省社联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我们撰写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历史和人物研究》于2002年、2017年先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被纳入“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工程,后者被列为“上饶师院方志敏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016年11月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上饶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编著的《闽浙皖赣苏区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共46万字。在专题研究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张建华、徐盛年编著,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程小波编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血染归途——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左玮编著的《左进亮红色收藏》;陈法军编著的《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等。从而,填补了多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对“贺龙式”根据地的研究也重开了局面。早在1958年,湖北省委宣传部就组织华中师院、中南民族学院文科部分师生查阅资料,访问了贺龙等老前辈,写出了《湖北省鄂西地区革命战争史资料》,一部“洪湖赤卫队”的歌剧主题歌也传遍了全国。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研究工作。1979年,在湖北省社科院的组织指导下,以参加了“成都会议”的梁琴、姜之铮为骨干,写出了《湘鄂西苏区历史简编》,1982年7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于“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歌不仅一直传唱至今,还有了新的《再唱洪湖水》歌曲。

1982年,全国党史学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年8月召开的史学科研规划会议精神,在成都召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学术研讨会”,开始重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外的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全国大多数革命根据地都有代表参加,好几个根据地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我们也以《试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特点》为题作了大会发言,人民日报出版社办的《文摘报》进行了摘登,中共弋阳县委党史办的杨子耀同志也为研讨会提供了相关论文,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对这块革命根据地的普遍关注。接着,江西省党史学会在九江召开类似的研讨会。尽管在会上有个别同志仍然认为研究“方志敏式”根据地是在为《毛泽东选集》作注释,不应该、不妥当。但多数同志的思想已开始解放,省社联主办的《争鸣》杂志也应运而生,并及时刊登了《“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特点之我见》。

有人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这句话放在杨力生夫妻身上实在是贴切之语。未婚前,他们把婚后的夫妻生活都看得无比美好。待结婚后,夫妻蜜月生活一过,他们便不觉得和起初想象得那样幸福神秘了。一有这种感觉,夫妻也都觉得相互间不用那么客气,渐渐地,性格爱好方面显露出原形来。

研究“方志敏式”,不仅研究根据地的历史,还进一步研究和宣传“方志敏精神”,这是对这块根据地进行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亮点。早在1993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就编辑出版了《光荣的赣东北》,是省委党史委编纂的井冈山精神教育丛书中的一本,旨在引导广大读者饮水思源,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随着《方志敏文集》内容的不断丰富,江西省、市、县三级方志敏研究会的相继成立,纪念方志敏诞辰和牺牲的各种活动的开展,研究和宣传方志敏的作品不断涌现并出版。例如:1989年8月,弋阳县委和县政府主编了《方志敏印象记》;1993年4月,罗宁、罗声编著了《方志敏演义》;2000年,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上饶地委党史办合编了《民族英雄方志敏——纪念方志敏诞辰一百周年研究文集》;2002年,上饶市方志敏研究会、上饶市党史学会组织编写了《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2007年,陈忠撰著了《方志敏狱中文稿研究》;2009年,由省方志敏研究会组织,杨子耀执笔编著了《方志敏年谱》;2009年,程建平编著了《信仰的光辉——献给方志敏的歌》;2014年,上饶师院方志敏研究中心主任刘国云主编了《方志敏研究》。至于《方志敏传》,也有多种版本,有1982年上饶地委组织写的、1991年石凌鹤等三人写的、1999年方梅写的。省方志敏研究会在继续出版《方志敏研究文丛》和《方志敏研究通讯》的同时,正在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撰写新的《方志敏传》。在文艺作品等方面,有罗宁、罗声编写的章回小说《方志敏演义》,陈抚生、陈家鹦编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方志敏》。国家大剧院和上饶艺术团先后公演了话剧《方志敏》。今年又放映新版电影《信仰者》。现在以“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方志敏精神”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继续奋斗的精神支柱。

1984年根据“成都会议”精神,由杭州大学、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和上饶师专四个单位联合编著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公开出版的、全面研究“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学术精品”收藏。1991年6月,为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上饶地委宣传部、上饶地区党史学会主持编写的《赣东北革命史简明读本》,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部编的《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简史》开启了研究该苏区专题史的先例。1998年1月,上海师大的汤勤福博士编著的《闽浙赣根据地的金融》一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对以往不太重视的“李文林式”根据地的研究,也召开了面向全国的学术研讨会,出了一些研讨的学术论文。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伙成大校和研究员陈力大校合写了《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略谈东固斗争的历史意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荣华撰写了《略谈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都对这块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了论述。

The inpatients at risk of malnutrition were affected by acute disease in 61.5% and by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n 38.5% of the cases.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取得了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4块根据地都写出了专史,全国性和地方性报刊发表了数百篇调查报告、专题资料和研究文章,宛如一座春天的百花园,万紫千红,竞相吐艳。其中,有的党史工作者打破学术研究禁区,针对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有错误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出了新的成果。《关于AB团几个问题的探讨》《论富田事变》《重评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我党历史上一次错误的党内斗争》等新作引人注目,更加难能可贵。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确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喜可贺!

新世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纪,也是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世纪。我们必须把“方志敏式”等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经验和革命精神学习好、研究好、实践好、传承好,为实现革命先烈的遗愿、人民期待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志纯.长街忆——方志纯散文诗歌选[M].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2.

[2]方志纯.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王荣先主编.土地革命战争史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4]江西党史论文集[M].南昌:江西党史现代史学会,1983.

[作者简介] 唐志全,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彭月才

标签:;  ;  ;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研究“方志敏式”等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