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层次分析论文_洪小斌

构建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层次分析论文_洪小斌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710061

摘 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对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分为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四大项十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关键词:能力 层次 问题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看,掌握历史知识、分析历史、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历史教学的能力层次。本文就此作了粗浅的分析与探讨,以求斧正。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我把历史学科能力分为四个发展层次。

一、基础知识层次,也叫平面层次,也就是《考纲》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缺乏必要的系统知识,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决不放松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和理解,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总是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即使是解答某些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性问答题,如果没有相关历史知识全面准确的理解掌握,其答案也只能是一堆毫无血肉的僵尸。”2015年有一道高考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面对此题,如果连基本史实如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用姚崇、宋景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酿成“安史之乱”。若这些都掌握不了,就根本谈不上能力的运用,谈不上经验教训的总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源,无树之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高层次,也叫建构体系层次,是建立网络化的立体知识系统

它要求从横向、纵向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在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上,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掌握章节知识结构,建立一个符合历史要求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以按照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等组织起一个网状系统,使各个章节的内容成为这个网状系统。

中国近代史可以按照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等构建网络,同时联系世界史相关内容,构建网络化的中外历史结合的知识体系。世界近代史可以按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战胜封建主义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或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三条线索,也可以按前期资本主义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蒸气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电气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四个阶段特征来建立起网络化知识结构。世界现代史可以按照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三条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点”,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是体系中的“线”。点、线、面构成完整的立体知识体系。

三、综合运用能力层次,就是用已总结出来的方法、规律和理论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教会学生认知历史规律。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实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评价历史人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等。这些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之中。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科能力。

四、突破层次,也叫升华层次,即通过教学达到指导人生

这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层次。“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本质是开拓、是突破。通过历史课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历史课的情感和价值教育目标,是历史教师的职责。”“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认识历史的观点、态度和方法,指导人生。”

因此,历史教学要“体现一个人的精神统一,且能以健康的精神关注人的意志、道德品格、理想、信仰、精神状态、情绪倾向以及反映智慧、自尊及各种能力等人格要求的培养,发展优良的人格,形成科学向上的人生观。”梁启超在倡导“史学革命”时,曾狠批封建史学的四弊:“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可见,梁启超非常重视“今务”和“理想”,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注意“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为“理想”奋斗,历史教学假若无助于生活,无助于人生,是可悲的。所以在多年的历史教学研究中,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

论文作者:洪小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构建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层次分析论文_洪小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