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矾:住到孩子心里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矾,300多个贫困家庭儿童口中的“张妈妈”、“张阿姨”,江苏省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会长。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张矾“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在获奖感言《背起一个孩子,背起一份希望》中,她说:每个周末、寒暑假,自己都会带不同的孩子回家生活,用心陪护,目的是要让不健全家庭的孩子融入健康家庭之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爱孩子,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尽量住到孩子心里去。”张矾在采访中不断重复,“我常常叮嘱孩子们,要给资助人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画个贺卡,说出自己的感激,增进感情,用真心换真情。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处事!” 儿时艰难:被迫辍学 1980年,张矾出生在泗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共有7孩子,她排行老三。一家9口人,挤在三间破茅草屋里,仅有两张床铺。“半夜里,我们姐妹都不敢乱动,生怕重心不稳,不是把床给压塌了,就是从床上滚下来。”张家老大,只读了小学一年级,便回家帮父母种地。为早日入学,张矾的出生年份被改成1978年,和二姐一起读书。只是,二姐还能读到小学五年级,张矾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只读到三年级,就被父母叫回家。用张家人的话说,“我家小三子是唯一被硬生生地摘下来的一个”。 1990年,有个叫陶国元的干部从南京来到泗阳挂职。经人介绍,张矾父亲成了陶国元的司机。有一次,陶国元下乡办公事时路过张家所在的村子,便主动提议上家里看看。屋里是摇摇欲坠的木床、破得露出黑色棉芯的薄被、灶台上仅有一袋盐……陶国元大受触动,第二天,他便自掏腰包,买来两张新床和几床新棉被。 1994年,陶国元当外公了,委托张矾父亲在农村找个保姆,张矾自告奋勇“担当重任”。每逢周末,陶国元常常叮嘱张矾:“小三子,明天不用早起了。我们休息,我来做早饭。”邻家看见张矾问是谁,陶家人从来都说:“这是我家小三子。”1997年,陪伴陶国元的外孙女3年之后,张矾被陶家送到服装裁剪班读夜校。学成之后,陶夫人把如数攒下工资的存折交到小张矾手里。”张矾忆起在陶家的点滴温暖,眼眶有些湿润。善良的陶家人,不仅让这个贫困县的农家女认识到了城市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她体悟到了爱心和尊严。 回到泗阳,她先在一家服装店当学徒,随后进入泗洪服装厂工作。婚后,她跟着先生重返南京,先生上班,她开饭店。2002年,张矾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嘱托她,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和弟弟妹妹。原本平静安逸的城市生活被打破,2008年,张矾回到泗阳,把女儿文文交给母亲照顾,带着姐姐、弟弟打拼。 今日心愿:爱心之家 2011年11月,泗阳春晖民间助学协会的前身——泗阳春晖民间爱心助学群创建。后来,参与爱心助学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有待资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张矾一头扎了进去。她把店里生意全权托给店员打理,自己白天下乡去看孩子,晚上整夜整夜地趴在电脑上发帖、联络爱心人士。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的是每天以泪洗面,总感觉,为什么现在农村还有那么多苦孩子,甚至有的孩子不及我当年?”张矾说,“家人看见我精神状态那么差,开始担心起我的身体。老公说,实在不行,能帮几个就几个,不要再多加孩子进来了。否则,不是人累垮了,就是眼睛哭瞎了。” 看张矾有点“走火入魔”,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爱心人士开导她:“你不能光是看着孩子可怜就哭。如果你自身素质不高,就没有能力来照顾孩子;如果你的精神状态不佳,就没有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如果你的店铺生意不好,就没有财力来资助孩子……”一席话醍醐灌顶,张矾瞬间“醒”了。 慢慢地,她开始学会笑对各种困难和非议。“一开始,有的爷爷奶奶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我要帮他们照顾孙子孙女。”张矾指了指正在玩耍的燕子和身穿桔色T恤的德子,“德子爸爸去世以后,妈妈跑了,奶奶痴了,只剩吉爷爷一个人支撑一个家。他已经70多岁了,还每天用自行车推两个孩子走半个小时的泥巴地上学,一天来回4趟,多不容易。” 刚结对那会儿,张矾连吉家的门都进不了。吉爷爷特别叮嘱卢集镇村小的老师,“这个女人我不认识,孩子绝对不能让她带走。”吉爷爷的戒备之心,并没有让张矾敬而远之。相反,她时不时下乡给孩子送些衣物文具,又帮吉爷爷打理农田、菜地,偶尔还照顾吉奶奶穿衣穿鞋……慢慢地,张矾的热心肠有了回报,吉爷爷开始接受张矾。 现在,她已经加入60多个QQ群,其中不少是泗阳人在外地建的群,这样,爱心人士核实孩子的信息更为方便。不过,最“惨痛”的一次,张矾被一个群主踢出来七八次。 那一回,有个孩子生了重病,张矾急得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挨个到群里贴消息,希望尽快筹到善款。当时,有个群主怀疑张矾诈骗,所以,张矾每进去一次就被踢出来一次。“我不甘心啊,就跟群主解释,我说的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还把身份证号码发给他,公安局的电话也告诉他,让他自己打电话去查。”张矾说着说着,又笑起来,“大家都是泗阳人,仔细打听就知道我说的是谁家孩子、相关信息对不对。最后,那个群主不仅向我道歉,还捐款3000元给孩子治病。” 春晖民间助学协会秘书长胡明说,自2011年11月至今,春晖助学已吸引1400多位爱心人士参与,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助学资金超过70万元,各类学习用品6万余件(套)、各类衣服12万余件,成功结对助学300多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善款不论是专款专用,还是放入共用账户的,都在网上有记录和公示,并将相关记录抄送资助人备份。 张矾说,目前登记在册的贫困家庭有700多户。每月,她平均下乡15次,贷款买来的小车3年时间跑了7.2万公里。“以后,等条件更好点,希望能建一个春晖爱心之家,让家里不能住、不好住的孩子住里面,由志愿者或者资助人爸爸妈妈照顾,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 未来梦想:孩子自强 星期天,张矾早起,给燕子、德子做早饭,简简单单的青菜鸡蛋泡饭,外加鱼子冻。德子很开心,他一边端起饭碗往桌边走,一边说:“好香啊!妈妈,你做的是什么饭?”张矾说,这就是她想要的简简单单的幸福。 吃好早餐,张矾驾车到菜市场买来3袋猪肉、3桶食用油,放进后备箱,载着燕子和德子去看别家的孩子。半小时后,刘荣的家到了。70多岁的刘爷爷端坐在屋前,因为白内障,看不清来人,只好向屋内喊:“有客来了。”高高瘦瘦的刘荣从屋里奔出来,看见张矾,不由自主地笑了。张矾问刘荣:“作业写完没?我们等会儿去看看刘小秋,你想不想去?”正在读初三的刘荣,有点犹豫,想去又不好意思开口:“作业写完了……”燕子抢答:“那就一起去吧。” 刘小秋的家,看上去并不像家。作为外门的院墙两头都塌了,突兀地留下一个砖头门。右手边的红砖房,大约8平米,前间辟为厨房,后间住人。推开卧室的木门,赫然看见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女人抱着一只猫坐在床上。冲在最前面的燕子吓得退了一步,怯生生地问:“刘小秋呢?”女人的回答话语含混,答非所问。 刘荣带着燕子、德子跑出院子,告诉走在后面的张矾:“没人在家。”从邻居那里打听得知,刘小秋跟着哥哥刘苏阳去了亲戚那儿。张矾踩着泥巴路叫刘小秋回来,领走油和肉。 “刘小秋读小学二年级,刘苏阳现在读初二。他们的爸爸以前打工,在工地伤了腿,落下残疾,不能干活,只能在家做做零工。妈妈害上了疯病,动不动打孩子,甚至拿刀子捅自己孩子,还会把小秋直接从床上摔到地上……我们知道这些情况以后,就找资助人安排苏阳住校、小秋去泗阳读书,两个孩子不能搁家里。”张矾解释。 把德子、燕子送回乡下的家——卢集镇,张矾又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对资助人夫妻去看另一户的孩子慧慧。张矾说:“这对资助人夫妻有个9岁的女儿,被资助的慧慧7岁,衣服正好可以接得上。先生是儿科医生,太太是中学老师,以后,慧慧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这家人都可以帮得上忙,挺好。我相信,将来等我们老了,不论亲生不亲生,随便到哪个孩子家都能养老。” 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帮助,一直是张矾做爱心助学的信念。她说:“资助孩子读书,不是简单给钱了事。我们希望能够给予孩子亲情陪护,帮助孩子们自立、自强,学会感恩,反哺社会。”张明明:活在孩子的心里_正能量论文
张明明:活在孩子的心里_正能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