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与参与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过程论文,政治论文,青年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 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4)03-0073-04 不同群体由于参与心理、参与途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社会参与机制也不一样。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动力。虽然各国由于体制、国情的不同,导致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都并非像我国这样出现爆发性的增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激增与问题的不断涌现,亟须学界高度关注和研究。本文认为,提出实际有效又可操作的解决青年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方案的前提是全面分析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与参与机制,研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与参与机制对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应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及其机制的界定 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欧美主要以青年网络社会运动、集群行为等为研究主题,关于其运作机制,则经历了理性选择理论、资源动员理论等以及现在占据了欧洲社会心理学三分之二江山的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而我国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其一,集中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特征等现状的研究。其二,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机制研究不足。偶见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研究,虽然也谈到了偶像、微博等的作用,但都是零散和不成体系的。其三,关于现实社会中青年政治参与机制的研究不充分,多是经验总结性的文章,缺乏具体过程与机理分析。尽管也有个别学者提及了在青年的志愿活动中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但是对此并未深入分析。其四,针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策的研究较为薄弱。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策研究方面,由于缺乏深入的、科学的、系统的过程与机理研究,导致了所提出的应对方法过于抽象。例如,“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似乎成为大家共识,但如何健全却成了棘手问题。又如,一些研究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在现实中很难操作。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以网络媒介为主要参与渠道,表现出与政治相关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参与内容,并将对社会及相关领域造成特定影响的一种参与方式[1]。社会运动的研究者麦卡锡和沃尔夫森在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中,曾明确提出两种社会运动方式。这两种社会运动方式,一种是共意性的,一种是冲突性的[2]。以此为依据,本文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分为如下两种。第一种是共意性参与。共意性参与指的是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没有遭到根本性和有组织的反对,受到了全体民众支持的参与,主要包括公益行为参与,如志愿行为等。第二种是冲突性参与。冲突性参与指的是由部分人群发起和支持的、与另一部分人群产生冲突的、遭到了抵制和反抗的参与,主要包括网络政治冲突事件。以上两种参与方式其过程与机制是不相同的,有分别进行研究的必要。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机制,指的是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各影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关系及其功能。目前研究者对政治参与机制层面的研究大致涉及主体层面、策略层面、方法层面、内容层面等多个方面,到底使用哪种层面才能既涵盖所有机制又避免重复界定,成为一个难题。本文从共意性参与和冲突性参与这两条主线以及政治表征与政治认同这两个理论视角着手,在分析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的基础上,探究包括主体层面、策略层面等多层面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动力、动员与组织机制。 二、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的研究是机制研究的前提。研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不仅可以发现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可以发现这些因素的作用途径、主导群体及运作模式等。本部分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两种形式,即共意性参与和冲突性参与来分析其参与过程。 (一)共意性参与过程 共意性参与,主要是指政治表征的作用过程。政治表征是社会表征的一种。莫斯科维奇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preconceptions)、形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组成的知识体系[3]314-315。依据莫斯科维奇关于社会表征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政治表征理解为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背景中社会成员所共享的政治价值、政治意识、政治愿望、政治情感等政治共识和政治知识体系。政治表征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符号或系统,对于研究如何建立政治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政治互动规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共意性参与过程包含如下三个程序。 1.政治表征存量与新事件的“锚定” 青年遭遇到新的网络政治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创伤性的、伤害到了青年的政治情感的事件,对这样事件的认知需要他们对其现存的政治表征和新事件进行新的界定。 2.新的政治表征的形成 对于一些创伤性的网络政治事件,青年现存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风俗、社会规范)无法对其进行定位,需要新的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在对新事物深入思考后,新的政治表征以想象、隐喻或符号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介和人际沟通表现出来。 3.共意性参与行为的发生 新的政治表征的形成激发了青年共意性参与行为。例如,在青年关于环保运动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出现打破了青年现存的关于环境的政治表征,青年需要在“锚定”新事件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产生新的政治表征。这些新的政治表征以符号的方式,通过微博、网络社区等各种中介被其他青年接受,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过程。 (二)冲突性参与过程 冲突性参与主要是指政治认同作用过程。政治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4]。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是一个政治认同不断冲突和分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政治类化 政治类化是青年把对象、事件和人归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试图使内群体(心理上所属的群体)和外群体(心理上对抗的群体)的区别最大化,一方面夸大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似,另一方面夸大与群体外成员的区别。 2.政治比较 政治比较是指把自己所在的政治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权力、声望、政治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使得政治分类的意义更明显,比较的结果令群体成员和那些与自己信仰及观点不一致的群体保持距离。Tajfel和Turner(1986)认为有三组变量会影响到群体间的比较:首先,人们必须主观上认同他们的群体;其次,情境允许评价性群体间的比较;再次,外群体必须足够可比(相似或近似),同时压力情境能够增加可比性[5]。 3.积极区分 积极区分主要是指青年用自己的群体身份作为自己自尊源泉的过程。青年把自己群体的权利、地位等与其他团体进行比较后,如果觉得所在群体不够优越时,就会远离该群体或者寻求达到积极区分的途径。反之,当青年把自己与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比较时,则会提升其自尊水平。这个过程容易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在一些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事件过程中,青年往往通过政治类化把群体分为官员、百姓两类,并把这两类群体对立起来,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属于平民百姓,是弱势群体,而官员则是财富、权力乃至腐败的集合体,通过这种政治比较,青年趋向于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者进一步与低地位群体进行比较,这属于“积极区分”,而一旦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积极区分的状态,就有可能爆发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 三、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 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政治表征和政治认同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具体的动力机制作用情况分析如下。 (一)共意性参与的动力机制 在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利益、需要的满足等要素已经很难起作用,政治表征机制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政治表征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政治情感表征拉动机制 政治情感表征不同于政治情感,它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并由此形成的为社会所接受的情感标准,例如政治主体在政治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客体的喜好准则等。当前青年的政治情感表征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公平的向往、对政治关怀的期望以及希望政治权力亲民化等,这些政治情感表征使得青年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网络政治事件。 2.政治价值表征推动机制 政治价值表征是指经过政治经验的积累、沉淀以及政治理论的升华所形成的一种政治思维和政治意识形态共识。政治价值表征通过青年作为参与主体的自致因素与先赋性因素,以及群体内成员共同构成的人口特征、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群体印象等来影响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例如,基于政治权威网络事件形成的影响源、权威人物及其反应方式、客观存在的事实性证据等形成的政治价值表征,在推动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行为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政治愿望表征驱动机制 目前青年政治愿望表征主要表现为在对公共物品、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社会进步的追求与向往中产生的政治共识。正是对政治愿望表征的追求激发了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的动力。 4.政治意识表征促动机制 政治意识表征促动机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魅力与说服力、执政党和政府对青年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以及青年的政治信仰等这些政治意识表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的促动。 (二)冲突性参与的动力机制 当青年的政治表征不一致时,并不必然会发生冲突性参与。事实上,在同样的结构压力条件下,选择共意性参与或冲突性参与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认同。冲突性参与的动力机制是指政治认同及其结构要素的作用方式和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国家认同极化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国家认同极化现象已经成为危及我国国家安全的因素之一。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让很多青年的国家认同出现极化问题,在网络上有不少青年向往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种极化的国家认同通过不断的政治类化和积极区分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的重要机制。对于这种现象,不能持一味批评的态度,而应从社会改革和青年的爱国教育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解决。 2.民族认同异化机制 随着民族间交往、接触的增多,青年在民族认同方面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化,这种民族认同异化机制是青年网络民族冲突事件的重要诱因。在民族冲突事件中,一些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往往是难以让群众满意的。在相关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事先无危机处理机制、办法和机构,或者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时,对于突发的冲突事件,要么是对消息进行闭锁,要么态度模糊,甚至应对错乱。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政府大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3.政党认同分化机制 近年来的政党认同分化现象主要是通过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不当行为的非议体现出来。这种政党认同分化现象,淡化了党和群众的紧密联系,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也成了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的动力机制之一。这一问题的出现,凸显了整肃党风党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制度体制认同离化机制 近年来,社会保障体制、养老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就业制度等关系民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敏感问题和焦点问题。对于这些体制的认同冲突,伤害了青年的政治情感,导致其出现被剥夺感、不公平感。青年对制度体制的认同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使青年与制度体制有了分离,这也是近年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频发的重要动力机制。 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员与组织机制是指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动员与组织主体在其参与行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活动模式。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员与组织机制同样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和扩大起着作用。 (一)共意性参与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在青年网络政治共意性参与中,动员与组织的主要机制是政治表征再生产,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政治表征建构机制 政治主体通过政治宣传等多手段,对青年的政治表征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建构。这种建构的途径主要有如下三种。其一,传统的政治表征与新的政治表征的相互融合。政府与行政部门、网络媒体等相关动员与组织主体在青年政治表征多元化的条件下,对其传统政治表征与新政治表征进行观念上的内化、信仰上的引导。其二,通过对政治理论进行创新,对政党形象进行新的阐释,建立一个主导的、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政治表征体系。其三,通过政治表征传播与内化的方法和渠道的不断创新(如社会工作法等)以及通过网络社区、微博等多渠道和手段展开。 2.政治表征惯习机制 惯习是一种倾向系统,是一种组织化行为的结果,它既存在于个体身体上和心灵中,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特征。政治表征惯习机制主要有两种。其一,通过政治规范对青年作为政治主体及行为的约束,维持合理的政治关系和程序。其二,通过风俗习惯等制约青年的政治选择、政治行为,引导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行为的持续。 (二)冲突性参与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在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中,动员与组织的主要机制是政治认同整合。 1.政治认同归类机制 政治认同归类机制是指在不同青年群体之间存在政治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将青年群体分为不同的类属,进而促进各不同群体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的进行。动员与组织主体在对青年政治认同归类的过程中,通过影响青年的群体自尊或认同水平使青年对自身的政治地位、政治身份认同产生偏差,或通过网络虚拟奖励等手段使青年的政治认同群体化和矛盾化,从而造成新的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目前在青年网络政治冲突性参与中,主要的政治认同归类机制表现为“二元编码制”,如“穷—富”、“强势—弱势”、“特权—平民”等。 2.政治认同符号机制 以往的研究者对于政治符号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政治认同符号机制是以特殊的符号作为基础来促进青年政治认同的模式。网络中的字母、电码、语言、数学符号、游戏等携带政治信息的都可以称为网络政治符号。动员与组织主体首先对这些网络政治符号进行加工和利用,并通过精英动员与组织等方式,以及一定的动员与组织策略和内容,来实现网络政治认同符号的功能。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体系,各种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对网络空间认识的欠缺以及各种主体在网络空间的缺场等等,现存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的相关要素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这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媒体发挥作用,也需要青年自身政治表征、政治认同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收稿日期:2014-04-01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与机制研究_政治论文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与机制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