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教材的回眸&对负责任编辑的反思_美术鉴赏论文

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教材的回眸&对负责任编辑的反思_美术鉴赏论文

回眸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教材———个责任编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责任编辑论文,新课程论文,普通高中论文,美术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美术课程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责任编辑,笔者将编辑该书的过程当作一次学习的过程,在与作者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中,生发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笔者试从篇章特色、人文意识的角度对该书予以再认识,并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予以再思考,兼对该书还可更臻完善的地方提些许意见和建议。

一、篇章特色

该教材的创新点之一就是采用了专题的编排结构,对中国美术鉴赏部分设了十八个专题,对外国美术鉴赏部分设了九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试图通过一个窗口向鉴赏者展示与此相关的内容,以使他们获得真的知识、美的享受、善的启迪。下面,以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谈谈该书的篇章特色,探讨为同类教材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中国园林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曾出现过很多名园,并形成了系统的造园理论,要将繁杂的知识理论精简到一个小小的专题里,处理不到位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在第六课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大致被归为两类,即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提出了中国古代造园意识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它体现在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类型的园林设计中。论皇家园林提到了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公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等,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颐和园,更是用了七百多字的篇幅进行详细介绍。讲私家园林则提到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上海豫园、南京瞻园等等,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代表予以详细介绍。当然,就任何学科而言,再庞大的教材量也不能穷尽其所涵盖的知识范畴,所以必须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精选具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传递的内容。

(二)图文并茂,注重视觉效果

夸美纽斯倡导的第一个教学法原则就是“直观原则”。在人教版的这套美术鉴赏书里,图文并茂,以文解图,以图衬文,二者相得益彰。在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的专题里精选了十九幅经典园林图片,其中八幅大图,十一幅小图。这些图片采用了俯视、仰视等不同角度,或全景,或半景,加之版式活泼,避免了鉴赏者视觉上的疲劳。皇家园林的蔚然大观与私家园林的小巧雅致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比较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相结合

概而论之,美术鉴赏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进行认真感受、分析研究之后,对作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活动。美术作品和其他所有的文艺作品一样,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是指培养人们对美的辨别和感受能力。鉴赏者在看过《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后,对构成园林的树木、山石、泉流、楼阁、亭榭、回廊、小径、墙体、门窗在园林整体设计中的作用有感性的认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动感与静感等组织原则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唤起了鉴赏者对它们组合构成的奇妙园林有一种要身临其境的向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审美的满足。通过学校的美术鉴赏课,尽可能地弥补学生审美体验的缺失,最终达到陶冶、完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水平的目的。

教育功能是指美术作品题材表现出来的内容或主题,对观众形成思想和道德上的影响。看到美轮美奂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鉴赏者为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所折服,从而在内心唤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曾被侵华的英法联军疯狂抢劫焚毁,惨痛的史实,能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能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形成能力

每一课后的思考与探究、拓展练习、相关链接、推荐书目及小词典板块,为高中学生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拓展思考提供了思维空间,从而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里,小词典对《园冶》进行了介绍;在练习题里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即对当地园林做调查,写一篇随笔谈谈对它们的评价;在思考与探究中要求对中国园林艺术特点进行归纳,并阐述如何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能使学生的美术鉴赏活动不仅仅停留在“赏”的层面,还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地思考,积极地探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对当地的文物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进行考察,完成从书本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能力得到锻炼。美术作品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高中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他们在鉴赏作品时,通过理解感悟作品的深邃内涵,同时运用经验、记忆产生联想和想象,必然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知识容量大,辐射其他学科

有论者说美术是人文学科的中坚力量之一,这大概是因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术作品不仅凝结了人类祖先的智慧,还涵盖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一点在该书第六课中有明显体现。比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园意识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强调要保留山水的天然状态,让精心的设计不露人工造作的痕迹,使人与自然处于相亲相融的关系中。这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其次是文艺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才荟萃,经济发达,助成诗文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高度成就,也为造园艺术发展奠定了文化环境。私家园林的主人多为退隐的官吏或富商,他们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自己建造的园林中“不下筵堂,坐穷泉壑”,追求幽静、清雅的乐趣。再次是社会学。如何在造园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色的园林建筑师总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这一关系,为后世留下不朽的作品。其实,一切时代所有类型的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社会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同时,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和表现了人与现实、人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精神性联系,体现出人对社会的审美和享受。最后是建筑学,园林与之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各方面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缺陷,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和道德割裂开来……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美术鉴赏是以美的感知为基础的欣赏和美术批评活动。美术课堂鉴赏表现为对美术作品的描述、阐释、分析、评论和欣赏等完成的美术活动。鉴赏力是完成这些活动能力的总称,是指人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意味与内容的充分认识与体验、直觉与发现、联想与想象、情感与理解、判断与评论等能力的综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促进人格优秀特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美术鉴赏内容涉及形态学、创作知识、美术史、建筑学、社会学、宗教学、审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美术鉴赏,使学生进入一个既熟悉又全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成为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完整的人打下基础。

二、人文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已经认定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美术教育应该追求的人文精神就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对于大多数将来并不从事美术工作而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不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美术技能技巧,而需要的应该是人文精神教育,即在高中美术课上培养他们的人文态度和陶冶人文素质。

在人教版的高中《美术鉴赏》里,丰富而翔实的图片和文字,体现了相当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比如,在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里,开篇就引用了一个典故,说明了“问鼎”一词的来历。那时青铜鼎是用以祭祀的“礼器”,为贵族统治者们所专用。由此可推知当时社会已经有了等级制度。大鼎上有纹样装饰,体现了那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形式美高度的概括能力。大鼎上一般刻有铭文,寄寓了先人的愿望和祈福,文字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从巨大威严的司母戊鼎到精巧的酒器——爵,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东周时代青铜器逐步从祭祀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豪华生活的用具,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纹样装饰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等待鉴赏者去思考、挖掘。在课后的思考与探究中,提出“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了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对世界文化有哪些独特的贡献”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客观的欣赏与理性的评价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鉴赏美术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与建构的过程,各个阶段紧密联系,交替发展。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体验,从直接到间接的经验体验,从迷惑不解到赞赏、认可的情感体验。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述,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使已经有了一定文化积累的高中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更完整地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激发对美术作品的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品格”和综合的人文素质。

体现人文精神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符合了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动感人的体验性、移情性、想象性、欣赏性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由于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作为一种知觉思维活动,能够唤起人类本能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鉴赏过程中帮助他们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文意识。

三、意见和建议

尽管这套教材很好,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笔者认为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第一,在启发学生思维拓展上引入“比较研究”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在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课后的“思考与探究”中提到“中国园林艺术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提法固然不错,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知识的拓广度还不够,还停留在中国园林的局限里。如果把中国园林艺术同西方园林艺术作一对比,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就更明显了。这好比说一个人的好,如果缺少参照系,这种好的程度自然有点儿抽象。如果把具有同质的物体放在一起,丁是丁,卯是卯,就更明确,还能丁为卯用,卯取丁长。这对于鉴赏者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在“思考与探究”这一块加入“比较研究”后,整本书的连贯性会得到加强。书的前面十八课为中国美术鉴赏,后面九课为外国美术鉴赏,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彼此联系少,有“各自为政”的感觉。此外,如果把中国美术鉴赏第五课“中国古代建筑”和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西方建筑”作一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整体感知与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第二,教材中对美术精英文化作了全面的介绍,具体包括古代玉石艺术、青铜艺术、宫殿建筑、陵墓园林、墓室壁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国油画等等。对民族民间文化(第十八课)也做了概括的说明,涉及剪纸艺术、年画、皮影、泥塑等等。但笔者注意到,在大众文化这一方面的内容,本书未着笔墨。是大众文化不登大雅之堂,还是尚未“盖棺”,不好“定论”,还很难说。在美术教学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议题除了精英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还应包括大众文化。不管我们是否重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成汹涌之势扑面而来,我们须正视它,了解它,因势利导而用之。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它是以大众为享受者的一种文化,以娱乐性和消费性为特征。现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电子游戏、卡通、电视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美术教育不应忽视这一现象,要在顺应中加以引导。把美术鉴赏置于广泛的人类文化背景之下,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技发展新成果,增强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美术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也是一种挑战。

标签:;  ;  ;  ;  ;  ;  

高中新课程美术鉴赏教材的回眸&对负责任编辑的反思_美术鉴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