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变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

预应变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

李震[1]2001年在《预应变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对两种不同晶粒度的低合金高强钢(WCF-62)的试样在常温下获得均匀预应变后(0~20%),在-196℃、-125℃和-100℃下预应变和未预应变的试样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测量了宏观和细观力学参数,以及断口参数。并结合有限元计算所得的不同预应变条件下的缺口前端的应力应变场分布,主要分析了预应变对不同组织低合金高强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粗晶和细晶材料在室温预应变3%后,缺口韧性有明显的降低,但是预应变进一步增加,缺口韧性则基本保持不变;在-196℃时未预应变和预应变材料的缺口韧性都很低,同时不受预应变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预应变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具有高临界起裂应变和低解理断裂应力的高纯度粗晶粒钢解理断裂的控制因素。

任学冲[2]2003年在《加载速率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对一种低合金高强钢(WCF62)通过热处理获得了粗、细两种不同晶粒度的组织。对两种钢组织在1-500mm/min的加载速率范围内和-100℃温度下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拉伸实验,测量了两种钢组织在不同应变率下的拉伸力学性能。对两种组织的单缺口和双缺口试样在-100℃温度下进行了1-500mm/min的加载速率范围内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四点弯曲(4PB)实验和叁点弯曲冲击实验(v=2000,4700mm/s),通过实验观察和参数测量,并结合不同加载速率下缺口前端的应力、应变和应变率分布的有限元(FEM)计算,对加载速率对不同组织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无论粗晶还是细晶材料缺口试样,当加载速率增加时,断裂模式从延性断裂转变为延—脆转变断裂进而变为从缺口根部直接起裂为特征的全脆性解理断裂,其解理断裂的临界事件也由珠光体和铁素体尺寸的裂纹扩展控制为主变为扩展与形核的混合控制进而变为形核控制。细晶试样发生转变的加载速率高于粗晶试样,解理断裂应力σ_f、缺口韧性与断裂模式和临界事件相关,在延—脆转变断裂模式和扩展控制的临界事件下,解理断裂应力σ_f和缺口韧性较高。在全脆性解理断裂模式及形核控制的临界事件下,σ_f和缺口韧性低。在断裂模式和临界事件一定的条件下断裂应力σ_f基本不随加载速率v变化,缺口韧性随v的增加而降低。在两种断裂模式和临界事件下,细晶试样的解理断裂应力σ_f和起裂应变ε_(pc)均高于粗晶试样;在相同的加载速率下,细晶试样的缺口韧性高于粗晶试样。当解理断裂的临界事件为形核控制时,随加载速率的增加临界起裂应变ε_(pc)有减小的趋势。对两种组织的断裂模式、临界事件、断裂应力、缺口韧性随加载速率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李震, 王清, 王国珍, 陈剑虹[3]2002年在《预应变对不同晶粒度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对两种不同晶粒度的低合金高强钢(WCF-62)的试样在常温下获得均匀预应变后(0~20%),在-125 ℃下对预应变和未预应变的试样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测量了宏观和微观力学参数,以及断口参数.并结合有限元计算所得的不同预应变条件下的缺口前端的应力应变场分布,分析了预应变对不同晶粒度低合金高强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晶和细晶材料在室温预应变3%后,缺口韧性有明显的降低,但是随预应变进一步增加,缺口韧性基本保持不变.原因是预应变3%后两种材料解理断裂都转变为起裂控制.

张永健[4]2013年在《超高强度薄板钢的氢致延迟断裂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迟断裂是妨碍机械制造用钢高强度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汽车上广泛使用的传统薄钢板,因其强度水平低,目前尚未出现延迟断裂的报道。随着各种高强度特别是超高强度钢板在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对其延迟断裂行为的评估就变得十分迫切。本文针对目前先进的汽车用超高强度薄钢板—热成形马氏体钢和高强度高塑性中锰钢(第叁代汽车钢),研究其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氢致延迟断裂行为,着重探讨了热成形工艺、碳含量、回火温度等对Mn-B系超高强度钢板以及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对高强度高塑性中锰钢的耐延迟断裂性能的影响,为超高强度薄板钢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储备及技术支持。Mn-B系超高强度钢板的氢脆敏感性和缺口抗拉强度明显受钢中碳含量及回火温度的影响。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Mn-B系超高强度钢板的氢脆敏感性逐渐增加,但当碳含量高于0.3%时,各实验料的氢脆敏感性基本一致;实验料充氢后的缺口抗拉强度较未充氢时显着降低,且这种降低趋势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Mn-B系超高强度钢板的氢脆敏感性逐渐降低;当回火温度增加到600℃时,各实验料对氢脆基本不再敏感。受热成形工艺过程中试样的移送时间、模具热传导、循环冷却水温及成形后零件保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碳含量较低(≤0.3%)的Mn-B系钢板在热成形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自回火,导致实验料的延迟断裂抗力较淬火态有所提高。因此,实验料热成形后呈现出良好的耐延迟断裂性能,再经200℃回火后其耐延迟断裂性能可得到进一步提高。Mn-B系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后的延迟断裂抗力同样随碳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基于强度水平和耐延迟断裂性能的考虑,0.2%C的Mn-B钢更适合作为热成形用钢;若要进一步提高热成形钢的强度级别,可适当地提高C含量,但不宜超过0.3%。高强度高塑性中锰钢的氢致延迟断裂性能受逆转变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铁素体+奥氏体组织的退火态试样具有较全马氏体组织的淬火态试样更高的耐延迟断裂性能;然而,随着奥氏体含量的增加及其稳定性的降低,实验料的耐延迟断裂性能逐渐降低,具有10%奥氏体含量的退火态试样具有最高的耐延迟断裂性能。这表明,获得最佳力学性能的实验料状态并未对应着最高的耐延迟断裂性能。预变形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变塑性变形量的增加,实验料的延迟断裂敏感性增加。

唐继宗[5]2014年在《考虑冲压和点焊工艺影响的Q&P钢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备受重视。淬火配分钢(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简称Q&P钢)作为第叁代先进高强钢的代表,具有80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能在满足车身刚度和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钢板厚度从而降低车身重量。经过特殊的淬火-配分工艺,Q&P钢的室温组织主要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得Q&P钢在具有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高强塑积使Q&P钢成为汽车安全构件用材的极佳选择。疲劳断裂是车身零部件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拥有良好的疲劳性能,满足车辆安全性与耐久性的要求,是Q&P钢推广应用的前提。目前只有宝钢实现了Q&P钢的产业化生产,还缺乏Q&P钢使用性能的相关信息,不利于其在车身轻量化中的推广。为此,本文通过试验对Q&P钢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 Q&P钢材料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对Q&P980钢板进行了疲劳强度试验,利用升降法得到了其疲劳极限,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疲劳寿命,得到了不同存活率下的S-N曲线;进行了Q&P980钢板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获得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与其他先进高强钢S-N曲线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的对比表明Q&P钢具有更优的疲劳性能。2)循环载荷下的马氏体相变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循环载荷作用下,不同应力水平、不同循环周期的Q&P钢马氏体相变规律,建立了Q&P钢马氏体循环相变模型。结果表明,Q&P钢中的部分残余奥氏体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转变为马氏体,转变速度和最终转变量随应力水平的降低而减小,当应力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转变速度和最终转变量不再变化。3)预应变条件下的Q&P钢疲劳性能研究。对经过单向拉伸和平面应变预变形后的Q&P钢进行了疲劳强度试验,比较了相同预应变量不同应力状态和相同应力状态不同预应变量的预应变对Q&P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预应变过程中发生的应变诱发相变和加工硬化行为对疲劳性能的影响。4) Q&P钢电阻点焊工艺及拉剪疲劳试验研究。采用工频交流伺服焊枪进行了Q&P钢的电阻点焊,探讨了工艺参数对点焊接头质量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点焊焊接工艺窗口及优化的点焊工艺参数,并对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进行了不同熔核直径Q&P钢点焊接头的拉剪疲劳试验,获得了不同熔核直径点焊接头的载荷寿命曲线,结果表明熔核直径对点焊接头疲劳强度的影响很小,与其他先进高强钢点焊接头拉剪疲劳强度的比较表明,各种先进高强钢具有相近的点焊疲劳性能。

杨艳[6]2010年在《基于临界区加速冷却法的大变形管线钢组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材料显微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焊接热模拟等技术,通过对现有的普通管线钢进行临界区加速冷却的热处理过程,使得普通管线钢在保持原有强度的基础上,具有抗大变形的性能,建立了应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大变形管线钢工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叁种实验钢X70、X80和X100在临界区加速冷却的试验方法下可以获得(B+F)双相组织;双相管线钢在拉伸状态下具有连续的应力-应变曲线;当加热温度为840℃时,试验钢具有高的强塑性、较高的形变强化指数和低的屈强比;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以细小的贝氏体为主,辅以少量细小、高密度位错的铁素体。因此材料可获得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大变形能力。通过对双相管线钢的焊接热模拟实验表明,在不同的焊接热输入条件下和不同的二次热循环峰值温度条件下,双相X80钢和普通X80钢CGHAZ的韧性有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焊接热输入的增加,双相X80钢CGHAZ的强度降低。为使双相X80钢CGHAZ获得较高的强韧水平,焊接热输入应当控制在30kJ/cm以下;在二次焊接热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含量高、尺寸大的富碳M-A组元,是导致焊接临界粗晶区局部脆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双相管线钢不同预应变量的研究表明,对于普通X80钢和双相X80钢,预应变使试验钢的强度和屈强比高于母材的水平,塑性和韧性低于母材的水平;应变后,试验钢的位错密度增加,促使材料强度升高,塑性和韧性降低;与普通X80钢相比,双相X80钢强度升高,塑性和韧性降低的趋势稍大。通过对双相管线钢应变时效的研究表明,应变时效使试验钢的强度和屈强比高于母材的水平,塑性和韧性低于母材的水平。随着应变时效温度升高,强度和硬度增加,塑性和韧性下降,屈强比呈升高的趋势,形变强化指数降低。与普通X80钢相比,双相X80钢的应变时效倾向较小。

任学冲, 王国珍, 曹睿, 陈剑虹[7]2003年在《加载速度对低合金钢缺口试样解理断裂临界事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低合金钢 (WCF 6 2 )在 - 10 0℃不同加载速度下的缺口试样四点弯曲 (4PB)实验及对断口和截剖金相试样的观察 ,研究了加载速度对低合金钢缺口试样解理断裂临界事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加载速度从 30mm min增加到 5 0 0mm min时 ,解理断裂的临界事件由晶粒尺寸裂纹的扩展控制到扩展和起裂的混合控制再转变为起裂控制 ,其根本原因是材料的屈服应力σy 随加载速度的增加而升高 .临界事件随加载速度的变化决定了缺口韧性随加载速度的变化

姜公锋[8]2009年在《基于塑性强化效应的典型材料极限承载能力分析》文中提出课题来源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型高参数高危险性成套装置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针对承压结构的塑性跨塌失效和局部失效,考虑金属材料应变强化效应,分析典型承压结构的最大及许用载荷,为在役承压设备承载能力挖潜,延长承压设备的安全使用寿命,节约能源。本研究从塑性理论出发,运用试验手段和有限元方法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解决了叁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典型材料的本构关系,采用实芯圆棒大变形扭转及拉伸试验获得材料的本构关系,并从理论上解决了扭转大变形的应力计算问题,给出了特种设备常用的叁类材料(低合金钢、低碳钢、不锈钢)大变形扭转本构关系的数学模型及公式适用范围。其二是多向应力状态下,典型材料本构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不同应力状态对本构关系的影响程度分析。采用不同的拉伸、扭转应力比例,对实心圆棒试件进行拉扭组合试验,根据全量理论得到了叁种材料的等效应力应变σ-ε数学关系;并对拉扭应力状态下材料本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屈服准则验证及后继屈服的探索研究,得到了材料最大等效应变(εmax)与应力状态表征参数叁轴应力度TS值的数学模型(ε_(max)-TS)。其叁是在不同应力状态(TS值)下,典型结构发生局部破坏的微观特征分析及定量化的局部应变控制准则适应性的试验验证。通过对带缺陷结构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和微观金相试验验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找出材料应变强化和结构许用载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ASME局部应变失效控制条件的工程适应性。结果表明:①与传统单向拉伸测试材料本构关系的方法相比,实芯圆棒在扭转试验中得到的等效应力-应变本构关系适用范围更大,其数学模型可涵盖拉伸真应力应变(适用范围内)结果;②拉伸扭转二向应力联合作用下,材料的破坏形式及本构关系与叁轴应力度TS有关,在先拉后扭的加载路径下,随着TS值增大,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降低。在主应力空间中,屈服时全部实验数据点基本落在Mises轨迹上,强化时,等效应变在15-20%以内,试验点与Mises后继屈服轨迹基本吻合,在该塑性变形阶段具有等向强化模式。当等效应变大于20%以后,试验点偏离Mises后继屈服轨迹,TS值越大,偏移量越大;③应力状态(TS值)对材料的塑性变形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依不同材料有很大差异。拉伸、扭转及拉扭联合作用的综合试验结果表明:低合金钢(16MnR)的塑性变形能力对TS值非常敏感,拉伸与扭转实验的最大等效应变相差1000%,不锈钢(304)类则对TS值不敏感,拉伸与扭转仅相差25%;④按照ASME应变控制准则计算得到的结构破坏载荷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16MnR材料在缺陷半径为0.06mm及5mm时,误差仅为1%及3%。结构局部应力集中部位的破坏与材料的最大允许应变有关,其局部应变控制破坏方式或整体失稳破坏方式的决定,受应力状态的影响。⑤叁种材料冲击吸收功均随材料塑性变形的增加成不同指数降低,其规律因材料而异。Q235材料有预应变状态下基本不具备抗冲击能力,故不适于在塑性状态下工作。

卢庆华[9]2003年在《地震载荷下钢结构焊接接头断裂行为的研究及评估》文中认为钢结构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在工业生产领域和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近几次大地震中,许多抗弯钢结构的梁柱焊接节点并未像设计时所预期的那样发挥良好的延性性能,而是出现了脆性破坏,可以看出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性没有考虑。同时,在强烈地震条件下,钢结构将承受剧烈的冲击。钢材对冲击载荷很敏感,它容易受强烈冲击而损伤,从而导致钢结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下降。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模拟地震载荷,对钢结构焊接接头在预应变及动载下的断裂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以常用建筑结构钢 Q345 和 Q235B 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温度下的夏比冲击试验研究预应变对母材和焊缝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在预应变下无论是母材还是焊缝夏比冲击韧度均有所降低,韧-脆转变温度有所提高。Q345 母材和焊缝 5%预应变后的韧-脆转变温度均低于 0℃,10%预应变后低于室温,因此都可在室温下安全使用;而 Q235B 钢,除 5%预应变后的焊缝的韧-脆转变温度较低外,其它经过预应变后的韧-脆转变温均高于室温。为建立客观的材料韧度指标和进行更有效的安全分析时,预应变应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测试了Q345和Q235B母材与焊缝在无预应变与10%预应变下的力学性能,得出随着预应变增加,材料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均有所提高的结论。同时,验证了按公式推导出的预应变与屈服强度的关系与试验结果吻合,并进一步推导出在 5%预应变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测试了 Q345 和 Q235B 两种材料的母材与焊缝在 5%预应变和 10%预应变静态下的 CTOD 值,研究预应变对 CTOD 断裂韧度的影响。 对 Q345 和 Q235B 在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动态断裂韧度与静态断裂韧度进行比较分析。计算不同加载速率下焊缝和母材的 CTOD。结果表明,常温下动载对Q345 钢焊缝和母材的断裂韧度有利,而对 Q235B 则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介绍了两种目前最新的危险评估方法,这两种危险评估方法可以使工程技术人员对结构的脆性断裂危险性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已遭破坏的结构决定修补措施,从而使危险降至最低程度。并运用该方法对不同预应变下的 Q345 和Q235B 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加工制造与检测环节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很大;当材料已经有了大的应力/应变,则温度对危险性的影响甚微。 建议:对于需要考虑抗震能力的钢结构的重要部件建议采用 Q345 钢制造。

张敬强[10]2015年在《焊接接头中应力促进氢致裂纹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焊接接头氢致裂纹是影响高强钢焊接结构使用安全性的常见焊接缺陷,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成氢致裂纹叁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且未形成统一的裂纹形成机理。本文从裂纹形核的基本原理出发,考察了氢致裂纹形核时的能量变化,提出了氢致裂纹形核的能量及力学判据,推导了形成稳定氢致裂纹的临界尺寸,揭示了叁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理论研究明确了应力对氢致裂纹形成的促进作用。系统的研究了应力与扩散氢及氢致裂纹关系,对应力促进氢致裂纹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临氢环境焊接接头低应力脆断和氢致裂纹问题,提出了预充氢拉伸法评价焊接接头氢致裂纹敏感性的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设计了一种研究应力与扩散氢及氢损伤关系的方法及装置,中心圆孔拉伸试样氢鼓泡演变规律表明高拉应力区首先出现氢鼓泡,氢鼓泡形成过程中分布规律与应力分布规律相一致,为应力促进氢致裂纹形成提供了直接证据。研究了在梯度拉应力作用下试样扩散氢逸出分布及氢鼓泡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扩散氢易于在高应力区聚集,证明了应力对扩散氢的诱导富集作用。氢鼓泡密度与拉应力成正比,为定量分析应力与氢致裂纹关系提供了实验基础。应力促进氢致裂纹形成可表述为:扩散氢通过应力诱导作用在高拉应力区富集,进入显微空腔后复合成氢气产生内氢压力,该氢压与周围扩散氢浓度成正比。当局部位置内氢压力同外加载荷和内应力引起的拉应力迭加等于原子间键合力、晶界或第二相与基体结合力时,氢致裂纹形核。拉应力增加能够降低氢致裂纹形核时的临界氢压,从而促进氢致裂纹形核。通过预应变引入内应力,电化学充氢实验表明,相同充氢条件下,预应变试样的裂纹敏感率和氢致塑性损失均高于未应变试样;揭示了塑性变形促进氢致裂纹形成的微观机制,预应变产生的位错及其在第二相或碳化物周围塞积形成的内应力场导致氢在界面处富集导致裂纹易于在界面形核。拉伸试样断口分析表明,脆性断裂特征比例随充氢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加。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应力对氢致裂纹形成的促进作用。提出了表观溶解激活能的概念及获得方法,计算了不同预应变后的氢致开裂临界可扩散氢浓度及表观溶解激活能,采用该参量可以通过西华特定律估算内氢压力。研究了焊接接头氢致裂纹的产生机制。低碳钢TIG焊接接头焊缝区为晶粒粗大的魏氏体组织,晶界密度低于母材区。扩散氢易于在母材区聚集,氢在母材区的扩散系数较焊缝区小,晶界处晶格畸变引起的内应力场对扩散氢具有诱导富集作用,是氢扩散和聚集的主要位置。低碳钢焊接接头不同区域氢损伤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母材区表面氢鼓泡密度较高,熔合区和焊缝区表面氢鼓泡较少,但内部存在较多的氢致裂纹。高强钢焊接区由于马氏体相变产生的内应力导致扩散氢易于在焊缝区和热影响区聚集,晶界为扩散氢扩散和聚集的优先通道。母材区氢致裂纹沿平行于板面方向扩展呈台阶状分布;焊缝区大部分裂纹沿柱状晶晶界垂直板面方向扩展。母材区裂纹优先在碳化物与基体界面处形核,焊缝区氢致裂纹主要在板条马氏体束界、板条界等各种晶界处形核,优先在马氏体条高位错区边界形核。提出了焊接接头预充氢拉伸实验法评价接头氢致裂纹敏感性的新方法,采用30Cr MnSiNi2钢焊接接头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比较分析了预充氢电流密度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预充氢拉伸试样断裂位置由未充氢前的母材区转变为HAZ粗晶区,证明该区为临氢环境工作时的薄弱环节,所得实验结果与传统插销实验一致。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塑性随预充氢电流密度的增加有所下降。断口分析表明随预充氢电流密度提高,断裂方式由解理加韧窝混合型向解理过渡,但断裂位置没有改变。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临氢环境时焊接接头的薄弱环节。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本文明确了应力对氢致裂纹形成的促进作用,给出了氢致裂纹形核的临界力学条件。提出了能够建立可扩散氢浓度与内氢压力之间关系的表观溶解激活参量。设计并验证了能快速评价焊接接头氢致裂纹敏感性的预充氢拉伸法。

参考文献:

[1]. 预应变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D]. 李震. 甘肃工业大学. 2001

[2]. 加载速率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D]. 任学冲. 兰州理工大学. 2003

[3]. 预应变对不同晶粒度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J]. 李震, 王清, 王国珍, 陈剑虹.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02

[4]. 超高强度薄板钢的氢致延迟断裂行为研究[D]. 张永健. 钢铁研究总院. 2013

[5]. 考虑冲压和点焊工艺影响的Q&P钢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唐继宗.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6]. 基于临界区加速冷却法的大变形管线钢组织—性能研究[D]. 杨艳. 西安石油大学. 2010

[7]. 加载速度对低合金钢缺口试样解理断裂临界事件的影响[J]. 任学冲, 王国珍, 曹睿, 陈剑虹.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03

[8]. 基于塑性强化效应的典型材料极限承载能力分析[D]. 姜公锋. 北京工业大学. 2009

[9]. 地震载荷下钢结构焊接接头断裂行为的研究及评估[D]. 卢庆华. 天津大学. 2003

[10]. 焊接接头中应力促进氢致裂纹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张敬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预应变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