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审计的合作国家审计实施路径研究_国家审计论文

协同国家审计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云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审计在惩处腐败、推动改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被寄予厚望,但与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尚有差距,迫切需要一种创新的审计机制和有效的平台支持,来提高审计的效能与质量。

      许多学者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的审计运行机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社保资金审计中,对审计实施的流程进行了再造,从流程控制和质量控制角度剖析了审计运行机制(刘爱东和李云,2009);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构建了由审计动因、审计委托、审计执行、信息传递以及成果运用所组成的审计运行机制(刘更新,2010)。纵观已有的文献,虽然已经具备了构建国家审计机制的基础条件,但机制的支持保障研究明显不够,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方法支撑机制运行,从而为本文的协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在创新审计平台研究方面,云审计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针对云计算对会计、审计的挑战(秦荣生,2013a,2013b),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实施云审计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伟和Wally Smieliauskas,2012),提出云计算环境下联网审计实现方法。2013年国家审计署在金审工程第三期需求研讨会上,也探讨了云审计议题。分析已有的文献,云审计可以用于国家审计,也可以应用于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云审计研究刚刚起步,基于云计算的审计管理和审计实施的研究尚有欠缺,本文从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视角,基于国家审计提出云计算的协同审计架构,进一步研究协同国家审计模式,创新国家审计理论研究。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突破传统的审计机制研究视角,将云审计和国家审计机制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国家审计模式,为协同国家审计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是有别于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云审计,依据国家审计基本职能,结合国家经济转型期对审计的要求,从协同审计的组织实施、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等视角,研究云审计的技术思想和系统功能,创新国家审计技术方法。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云审计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海量数据高速增长,导致了数据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同时互联网上存在大量闲置的计算设备和存储资源,若这些设备租赁给需要的用户,将减少用户对自有硬件的依赖,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能,获得满意的计算存储服务。基于上述思想,云计算成为研究热点。云计算是一种由规模经济驱动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模式,通过这种计算模式,实现抽象的、虚拟的、可动态扩展、可管理的计算、存储、平台和服务等资源池,由互联网按需提供给外部用户。

      将云计算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产生了“云审计”的概念。我们认为,云审计是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能力、存储设备、服务构件、应用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以资源虚拟化的方式,为审计主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审计数据计算与审计数据存储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如果把“云”视为一个虚拟化的资源池,那么云审计为审计人员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审计数据计算。

      与云计算一样,按照服务层次,云审计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IaaS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虚拟计算机、云存储、防火墙和配置服务等网络基础架构部件,国家审计机关通过租赁的基础设施设备,减少硬件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对于IT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基层审计部门,更具有现实意义。PaaS是开发、测试和应用审计软件的平台,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在PaaS上完成,为开发审计软件、审计模型和审计工具提供了共享环境。SaaS是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应用服务,不但审计机关无需购买软件,还可以从软件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服务,管理实施审计项目,而且审计人员也不用操心与软件升级维护等IT服务有关的问题或麻烦,可以专心于审计业务工作。

      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云审计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面向广域范围,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公有云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沟通信息。私有云是为自身需要所建设的自有云计算服务模式,一般具有行业性特点,国家审计署建设国家级审计私有云(审计署审计数据中心),各省厅在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建设省厅级审计私有云(省厅审计数据中心)。混合云结合公有云和私有云模式,为满足审计的弹性需求提供技术平台。

      (二)协同国家审进

      协同是系统中诸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和谐状态。协同政务是政府部门之间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电子政务,整合政府资源,重组政务流程,突破组织隔阂,实现跨部门业务协作,形成有效的网络组织,使政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政府工作模式。

      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刘家义,2012、2010)。审计法规定了国家审计“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职责。国家审计需要突破审计政务系统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协调国家审计组织间的关系,实施跨部门合作,适应由审计管理向审计服务的转变,提升审计政务水平。在审计工作中,审计系统内部的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系统与其他经济监督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与协作,因此国家审计也要实现政务协同。

      许多学者探索将协同思想应用到审计研究中,从社会协同视角,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需要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戚振东和王会金,2011)。从投资审计的视角,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了协同审计评价模型、内部协同检查机制和外部治理监控机制(李冬,2012)。从内部审计的视角,提出了包括协同机会识别、协同信息沟通、组织结构协同、业务流程协同和社会资本协同等协同审计策略(王会金和戚振东,2013)。从审计协作机制的视角,进一步构建审计协同框架,加大监督力度(毛绮和张雪楠,2007),建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协作机制,实现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刘成立和蔡闫东,2012)。从审计信息化的视角,必须寻求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依托,借助云审计建立审计协同工作的环境,通过审计主体有效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消除或减少分隔障碍,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认为协同国家审计是以实现国家审计职责为目的,以满足国家审计需求为中心,以审计机关内部及审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知识协同为核心,运用云审计技术,共享审计资源,强化技术、组织与制度等因素的协同,优化审计流程的新型国家审计工作模式。

      三、协同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

      (一)协同国家审计的组织原则

      1.服务国家治理的原则。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协同国家审计必须服务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监督权力制约,通过依法查处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和滥用权力,维护经济秩序,强化社会管理。协同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发挥作用;协同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提高审计效能和质量水平。

      2.开放性与独立性统一的原则。首先,协同国家审计是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资源,发挥其功能,如运用相关行业法规和专业知识进行审计判断,借鉴相关学科技术进行审计取证等;同时协同国家审计系统本身也需要持续发展和完善,吸收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指导审计实践。其次,协同国家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系统,一方面要求国家审计人员的精神独立、经费独立和机构独立;另一方面通过独立性,维护审计的公正和审计的安全。云审计采取包括涉密审计私有云、非涉密的审计混合云和审计公有云的三级网络拓扑,保证国家审计有序运作。独立性是协同国家审计向更高层次、更长远发展的保障条件。所以,协同国家审计系统是一个开放性与独立性统一的系统,是适度开放的系统。

      3.整体性与层次性协调的原则。首先,整体性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协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审计的整体性贯穿于审计规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方面,既需要总体筹划、持续完善,也需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其次,层次性体现在从微观到宏观的国家审计职能中。微观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和事项个案的审计监督检查;中观审计包括对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审计分析评价、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检查等;宏观审计是对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的综合审计分析评价。再次,层次性还体现在审计项目的组织上,参与审计项目的各级审计机关实施多层级联动协同审计,发挥审计系统的功能优势。最后,层次性还体现在系统的架构上,国家审计系统中包含着诸多审计子系统(审计业务分析系统、审计资源管理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些子系统是国家审计系统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推动国家审计整体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整体是系统发展层次上的整体,层次是在整体构造下的层次,协同国家审计是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协调统一。

      (二)协同国家审计的组织再造

      协同国家审计作为审计治理理论,需要优化审计政务流程,创新审计作业方式和运行机制,转变审计主体观念,达到审计信息资源协同、审计政务体制协同和审计文化理念协同。

      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基于审计目标,从全局出发,按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审计业务流程,分解审计业务管理作业,对不尽合理的业务流程进行整理,并加强关键点的控制,实现对审计作业链的优化,再造审计业务流程,动态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形成一个业务、技术和管理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系统架构,在新的水平上形成更和谐的审计整体。

      创新协同的审计政务体制。协同国家审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政务体制问题。协同国家审计要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治理,以“流程导向”替代现行的“职能导向”的审计组织形式,实施组织重构,打破树形或金字塔式的结构,按职能要求组织审计项目,消除部门间的隔阂,集成全国的审计资源,实现整体业务性能的最优,实现信息、知识、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真正共享,提高审计业务管理的效率。

      营造和谐的审计文化氛围。在协同国家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主体来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组织,其都有独特的文化,协同国家审计系统就像一个有机体,协同审计文化如同有机体中的神经和血液,只有相互协调,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实现有机体的整体功能。相互尊重可以作为协同国家审计文化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可以协同文化认知,控制文化冲突。

      (三)协同国家审计的驱动分析

      社会系统是协同国家审计的外驱力。社会系统是由政府、企业组织、社团以及个人等子系统所组成的协同关系,当有一个子系统滞后于其他子系统的发展,滞后的子系统必须发生变革,实现与社会系统的协同和发展。在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环境下,政府部门借助于电子政务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企业借助不断涌现的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和网络金融等实现商业管理创新;网络时代的民众有意愿要了解经济信息,分享审计报告,参与国家治理,社会系统变革将极大地推动协同国家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交流也催生协同国家审计,互联网社会的开放特征,使得审计政务无法置身于洪流之外,国家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必须满足大数据社会对审计服务质量的要求,实现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监督的背景下,来自于外部社会的发展是协同国家审计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审计创新是协同国家审计的内驱力。互联网时代的审计,要求树立现代审计理念,由控制型审计向服务型审计转变。首先,基于云审计建立审计指挥协同中心,利用海量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展现、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整合财政、金融、社保等多领域的大数据信息,将审计因素放到经济社会全局中考察,多维信息激发“涌现”现象,发现传统审计所无法获取的审计线索,察觉经济社会中的显性风险,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隐性危害,进一步采取治理措施。其次,国家审计包括国际援助项目审计、中央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境外资产审计、地方政府的外资运用审计等涉外审计业务,为了更好地满足审计国际化的需要,必须充分创新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而云审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基础平台。再次,云审计消除了地理和时间上的障碍,审计项目小组根据审计目标需要,配置审计团队和邀请领域专家,通过云审计平台实现异地远程协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审计专家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审计项目,共享云审计中的数据与资源,解决审计力量有限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总之,国家审计需要协同整合审计资源要素,达到监督与服务的最优化,审计创新需求是协同国家审计的内在动力。

      四、协同国家审计的实现路径

      实现协同国家审计的关键是建立无缝隙平台,通过审计政务网络使组织以无缝隙形式运作,相隔数千里的审计人员同时能够计划、调查、研讨、审核和决策,最终把审计机关建设成为“无缝隙组织”,云审计为协同国家审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协同国家审计的实现机制

      机制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经济机制是经济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要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经济管理进行监督,审计机制就有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本文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引入协同国家审计研究中,目的是调动国家审计系统各构成要素的积极性和功效性。

      协同国家审计机制设计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机制的激励相容问题,即在所制定的审计机制中,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审计小组、审计人员即使追求各自的审计目标,其客观效果也能达到国家审计目标;二是信息的传递效率问题,在审计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只需较少的信息成本,就能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审计业务流程协同和审计效能提高。我们认为,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是以审计监督检查为基础,审计调查为辅助,行业审计和专项审计为重点,审计信息分析评价为手段,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有效供给的审计机制。协同国家审计机制如图1所示,具有三层结构:审计战略机制、审计运行机制和审计保障机制。在审计战略机制的指导下,基于审计保障机制,实施审计运行机制,行使国家审计职能。审计战略机制包括国家审计的定位,国家审计的法规、准则,国家审计的目标和国家审计的职责,是协同国家审计的战略指挥层;审计运行机制包括国家审计的主体、内容和范围,以及国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等,是协同国家审计的管理运作层;审计保障机制在云审计平台基础上,创新审计应用系统、审计分析工具、审计判断模型、再造审计流程和组织模式,是协同国家审计的基础支持层。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理论的丰富,审计方法的突破和审计技术的提高,审计人员可以不断地充实协同国家审计机制的内容,完善云审计系统实施架构。

      (二)协同国家审计的实施架构

      基于云计算体系结构,我们提出协同国家审计的实施架构——协同云审计。协同云审计体系由云审计基础设施层、云审计资源平台层、云审计服务应用层、云审计分析展现层四层结构组成,如下页图2所示。

      云审计基础设施层相当于云计算的IaaS层,把基础设施当作标准化服务提供给审计部门,审计人员不用担心基础设施繁琐的维护管理工作。当前由国家审计署数据中心(服务器端)负责海量数据存储交换和审计数据分析处理,由基层审计机关(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分割和筛选分析。为了存储并管理审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审计部门只能不断地增加信息化投资,升级存储设备,配备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预算和编制的限制,这些需求对审计部门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同时,为了分析被审计单位海量数据,审计部门还要不断地采购性能更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计算成本的不断上升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云审计为走出这种困境,提供了技术可能。在云审计环境下,审计信息全部存储在云端,由专业的技术团队维护,既方便了信息共享,又减少了维护成本。云审计平台在提供了海量存储资源的同时,计算资源可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动态分配和扩展,解决了部分基层审计机关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部分审计机关设备闲置浪费的难题,不但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节约了建设维护成本。

      

      云审计资源平台层相当于云计算的PaaS层,把平台当作服务,提供一个应用审计软件的环境。目前,国内外的审计软件主要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研发,开发成本高昂,缺少标准数据接口,软件之间数据共享困难。在云审计环境下,资源平台层提供审计软件开发整合平台,制定审计软件标准,软件开发商、社会团体和个人用户均可以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并提交获得认证的审计工具,进而根据最终用户的使用情况获取相应收益。平台开放性鼓励了竞争,降低了成本,同时又由于底层平台结构一致,方便不同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云审计服务应用层和分析展现层,相当于云计算的SaaS层,把软件作为服务提供一整套审计应用程序。目前审计人员必须在电脑中安装各种各样的审计应用软件和工具,升级维护困难。在云审计环境下,审计应用软件由云审计平台提供,审计人员只需一个浏览器或者一个审计应用客户端,作为系统I/O设备,所有的审计处理工作都由云审计平台后端的处理资源来完成,前端应用平台则通过智能服务机制进行自动更新维护。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审计业务活动中。

      云审计服务应用层首先提供服务管理控制功能,包括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询、服务访问以及服务工作流管理等。其次,提供审计业务服务,包括审计应用平台的集成、审计数据采集、审计业务分析、审计疑点管理、审计风险预警、审计报告发布、审计系统协同等服务。另外提供审计管理服务,包括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人员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文档管理、功能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服务。

      云审计分析展现层面向具体审计业务,在云审计资源平台层和云审计服务应用层的基础上,利用海量数据分析、信息可视化展现、移动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在审计分析预警、审计规划指挥、审计决策支持等服务的支持下,实现审计数据挖掘、审计可视化展示、审计报告服务、Web审计服务、移动审计服务等功能。

      (三)协同国家审计的创新模式

      

      1.集中指挥一拖N审计模式。该模式由一个审计指挥中心和N个基层审计机关组成(见图3)。在国家审计署或各省审计厅建立审计私有云,即云计算和云存储的处理中心,也是审计指挥中心。审计指挥中心负责项目组织管理、数据感知集中、分析模型构建等。市县级基层审计机关作为终端访问云审计系统,按照审计指挥中心的要求,采集审计数据,并将审计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审计过程主要由数据采集分析、审计信息交换和疑点查证落实三部分组成。数据采集分析由审计指挥中心统筹,审计机关依托云审计的审计数据中心和审计分析服务实施。信息交换由审计指挥中心和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数据交换服务承担,依托云审计,实现实时交换。疑点查证落实由审计机关数据分析团队、信息交换服务与疑点查证团队共同完成。基层审计机关更加专注于审计数据的采集、审计疑点的验证和审计项目的实施,不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投资和系统维护。集中指挥一拖N审计模式的核心点是增量采集,预警分析,在线审计,锁定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增量采集,是利用云审计在线数据采集系统,定期将基层部门数据采集到审计指挥中心,按照审计署数据规划标准规范进行整理,转换成统一格式要求的审计数据。预警分析,是利用审计预警模型,对增量采集数据进行符合性分析,发现违规数据。在线审计,采用审计指挥中心对集中数据整体分析和基层审计机关远程接入分析两种在线预审方式。分散核查,是按照属地化原则,实施省、市、县三级分散核查问题并进行审计取证。系统研究,是对审计指挥中心整体分析情况、基层审计机关远程接入分析情况、三级分散核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该模式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基层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审计机关技术力量薄弱和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可以部署,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在欠发达地区,集中指挥一拖N审计模式优势更加明显。该模式还有利于加强审计管理,规范审计行为,共享审计资源,适合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审计。需要注意的是集中指挥一拖N审计模式的审计成果都出自指挥中心,基层审计人员的工作比较被动,需要保护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热情。

      2.N级协同联动审计模式。国家审计机关基于云审计的数据集中和应用共享服务,可以采用N级协同联动审计模式。根据参与审计的审计机关的级别(国家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市级审计机关和县级审计机关),可分为四级协同联动审计、三级协同联动审计、二级协同联动审计和同级协同联动审计。其中,四级联动联网审计是审计项目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署、省(直辖市)级审计机关、市级审计机关和县级审计机关共同参与实施审计,组织管理模式按照矩阵式组成审计组,如图4所示。

      

      

      国家审计署充分利用云审计的数据“大集中”优势,进行整体分析、总体把握,将审计发现的疑点和数据分析报告分发到审计署机关司局、特派办、省(直辖市)、地市、县级审计机关。四级审计机关分别利用云审计进行分析,对审计署下达和本级审计机关发现的疑点逐一核查落实,将核实结果向审计数据中心报告。该模式共享审计方法,审计人员不但可以利用SQL分析、图表分析和多维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云审计客户端远程查阅分析数据,而且也可以自定义审计模型,创新审计方法。云审计对新的审计方法进行认证,把审计经验列入云审计的审计方法库,为相关审计项目服务。该模式实现“三个整合”,一是整合人力资源,抽调审计骨干组成突破组,聘用领域专家解决技术难题,对技术力量薄弱区域,增加技术支持力度,为开展科学审计奠定基础;二是整合技术资源,审计数据中心完善对各多维数据的统管,实现技术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利用云审计平台,加强N级信息共享和经验分享,提高审计效率和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率。该模式实现审计监督方式由“定期”向“经常”转变,实时跟踪、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数据按月采集和分析处理,实时掌握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各项业务活动开展情况。该模式实现审计监督内容由“盲目”向“有效”转变,准确锁定审计重点监控范围和内容,引导基层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研究和查证核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该模式设有云审计组和数据分析组,设立服务支持中心,及时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指导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检查督办审计疑点查证核实情况和跨地区审计疑点查证。N级协同联动审计有利于构建“一盘棋”的大审计格局,发挥审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势,成为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和信息化的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联动层级。

      3.多行业集成核查审计模式。多行业集成核查审计模式是利用云审计整合资源,将社保、地税、工商、公安、民政等多行业数据进行采集集中,形成基于云审计的数据中心,通过多行业多维数据融合分析,揭示单一数据源无法反映的经济管理风险,提高审计准确性,并为相关审计项目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如图5所示)。

      

      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联网审计,研发建设了社保、地税、住房公积金等领域的联网审计系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从技术上看,这些系统环境独立、数据分散,实现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和综合分析需要重建关联关系;从应用上看,由于缺少与其他行业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计算机检索出的疑点线索仍然需要人工核查;从效果上看,单行业联网审计,难以全面把握总体情况,无法查处深层次问题。

      多行业集成核查审计模式把多个行业的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上,相互之间不再孤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跨行业的关联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审计工作需要。首先,审计监督对象由“个体”向“系统”转变,实行对经济活动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通过多行业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如社保和公安部门数据的印证,能够有效稽核跨行业深层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原来单一行业数据发现的需要人工核实的审计疑点,可以运用多行业审计数据间的勾稽关系进行自动验证,审计效率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再次,通过多行业的数据关联,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审计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总体、综合全局,发现一些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从宏观上为政府决策提出建议,更充分地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研究基于云审计的协同国家审计的目的,一是通过协同治理,调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能;二是通过协同治理,完善审计政务的管理体制,实现国家审计的职能。本文通过对协同国家审计的实现路径的初步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对协同国家审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和界定了协同国家审计的概念,即协同国家审计是以实现国家审计职责为目的,以审计主体的知识协同为核心,运用云审计技术,实现技术与制度、组织等因素的协同的新型审计工作模式。

      2.建立了协同国家审计的实施架构。本文基于云计算的体系结构,从基础设施、资源平台、服务应用、分析展现四个层面阐述云审计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协同国家审计的系统模型。

      3.论述了协同国家审计的组织原则、组织再造和组织实施方式,并从审计系统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协同国家审计的驱动力。

      本文基于云审计技术,研究协同国家审计机制的实现路径,以便在海量数据云计算信息环境下,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创新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尽管本文对协同国家审计的研究取得了一点进展,但对于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来说,还需要在审计理论层面和技术方法层面不断研究探索,进一步构建协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云审计的合作国家审计实施路径研究_国家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