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重要课题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重要课题_可持续发展论文

21世纪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课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当今,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已日益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更要注意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世纪交替时期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了专题笔谈,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的关注,也希望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环境(包括资源)与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三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有正面效应,也有反面效应,其比例是随着时间和人类发展水平而变化的。

当人类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农业建设的发展,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在逐步改善生存条件的同时,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本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地球的一大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酸雨肆虐、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说明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反面作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正面效应。同时,环境和资源也对人类进行着报复,表现在污染了的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资源的枯竭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类终于警觉到,如任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发展,必将危及人类的前途、地球的命运。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00 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著名的地球宣言,提出要遵循持续发展的模式。所谓持续发展,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的利益,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发展。只有这种发展才能持续永久,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必须先实现思想的转变。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态度,构成了人类世界观的主要部分。长期以来,人类为了争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当人类的力量与自然力量相比显得弱小时,这是必要的。但当人类的力量,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到如今的高度,工农业的建设已经显示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时,人类如再不改变态度,就必将自食恶果了。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人类如不善待自然与环境,自然与环境是会报复的,其破坏力之强大,将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为了切实地解决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应从与自然作斗争改变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从一味向自然索取改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应从只顾自己转变为关心地球、关心人类,应从只考虑眼前利益转变为考虑持续发展。这种思想的转变,会影响人类对发展和建设的态度,对环境和资源的态度,进而影响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的关系,从上述的恶性怪圈逐步走进良性循环。

我国人口众多,近十余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已经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域污染严重、大气污染突出、垃圾围城现象普遍、乡镇企业的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继续加剧,资源短缺有加剧的趋势等方面。面临着人类对发展的强烈需要和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我国政府已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的持续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持续农业;加强人口控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加强能源的持续生产和利用;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治理污染,恢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提高领导和群众的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光明的也是艰巨的道路,让我们共同奋斗,使我们的地球更富饶、更美好,使我们的后代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直至永恒。

改变传统发展观念调整政府行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自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一词已在全世界范围引起重大反响。然而,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如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正确的实施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目前,还没有可能来全面、系统地阐述清楚这些问题。在这篇短文中,只能扼要地谈点个人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形成和提出,是人们在解决以环境为中心的许多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从本质上来看,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怀疑、否定和摒弃。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日益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的胜利,并习惯于把自己放在自然的征服者的地位上。因而逐渐形成了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发展观,认为人类向自然界进行无休止、无节制的索取是“天经地义”的,而自然界的反应则是“无足轻重”的。然而,遍布全球的工业污染、土地沙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和领导人聚会在巴西,不论是发达国家的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的,都共同感觉到,这个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都应本着严肃的态度认真思考过去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今后的发展道路又应该如何来设计?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传统发展观在基本点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1.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不能离开环境生存,也不能脱离环境去发展,当然就认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的发展不是我们应追求的发展。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谁征服谁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摒弃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观。

2.可持续发展观还认为,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必须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也就是说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环境建设得更好的道路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一个基本信念的问题。人类如果没有这个基本信息,也就没有任何努力的必要了。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关键在于政府,在于政府的行为。因为迄今为止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造成的。而人类的社会行为又是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组成的,且在这三者之中,政府行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为。因此政府如何确定以及确定了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政府如何制定政策和措施去引导和管理市场行为,以及政府用什么样的观念去教育公众和制定公众行为的准则等等就成为关键的关键。

特别是在当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现实人类社会发展行为的理论依据,而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环境的内在价值。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产生一切环境问题的理论根源。但在短时间内我们又不可能提出一个可以取代它们的指导地位的新的经济学理论。因此,在这个特定时期,政府能不能用新的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显得更加重要。

生态环境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中国的农业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与人口的不断增长趋势相反,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正在逐年下降,近10年每年减少耕地36万公顷;农业土地退化和污染日益加重;农业综合生产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益不高;农村人口增长快,教育水平低,文盲约占24%。特别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日趋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农业是一种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要靠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土地、充足的水分、抑制虫害、维持其正常运行和提供更新换代的种质资源。但农业生产又是一种比自然生态系统具备更高生产力的人工生态系统。据估计,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所生产的可供人类食用的蛋白质大约只够养活2亿人口,而现在却实际养活着50 多亿人口。养育这超量的人口不是靠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而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果,即归功于人类创造的农业。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垦耕式农业虽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自然生态系统,也高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它的生产方式却是反生态的,清除森林以开辟耕地,从根本上破坏了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保障;收获作物将营养物移出系统之外,又切断了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物流链环;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灭敌,加剧了农业的病虫灾害;大范围的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气候恶化,更加削弱了农业的生产力,动摇了农业的基础。所以,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一部农业发展史表明,农业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寻求出路。可以说,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的过程。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须从农业生产自身的革新和大生态环境建设两方面着眼。

从农业生态自身来说,树立大农业观念和发展生态农业是使农业生产走出困境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战略。在我国,传统的以扩大垦耕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走到了尽头。我国虽尚有宜农荒地3533万公顷,但可供开垦的约仅1330万公顷,按垦殖率50%—60%计,仅可得耕地670~800万公顷,而且多为北方草场。根据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在北方草原开荒大多数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实际上我国已几近无荒地可供继续开垦了。单纯着眼于耕地面积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但是,若从大农业观念出发,即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科教各业全面来看,农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仅就土地资源来看,全国有宜林荒山荒地8539万公顷,疏林地1720万公顷、灌木林地2773万公顷,拥有可利用草地2.6亿公顷,其生产潜力可达目前生产力的50—100倍。我国有可养殖内陆水面500万公顷,更有48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为耕海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前难以利用的资源都会变得可以利用,近年来一些山区靠林果业脱贫致富的实例,已为大农业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创建高效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它是从传统农业走向持续发展农业的尝试,也是农业生产的一场深刻革命。80年代全国创建的1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都取得了产量产值提高和环境得到改善的成绩,显示了其高效和持久的特性。江苏泰县河横村等生态农业试点还获得“全球500佳”光荣称号。 大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和保障,其保护与建设的重点领域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这些重点中,最难以推行的工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它实质上是保护人类的未来,是一种为子孙们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投资,现实效益不高。但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它恰恰又居于核心作用的地位。现在,世界人口超过56亿,下世纪要超过百亿,而如此庞大的人口所仰赖的作物只有30来种,其中又以小麦、玉米、稻谷占产量的绝大部分;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以及所养殖的鱼虾贝类、种类也都十分有限。由于任何培植或养殖的品种都会逐渐退化,一个新作物品种的寿命不过几十年,因而要维持农牧业和养殖业的高产,就必须不断改良品种,而抗逆、抗病和能在严酷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种或基因,都来自野外,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仅从这一点出发,生态环境就不仅是当代人类的养护者,更是人类持续发展特别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依赖于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进步。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可持续农业入手努力奋斗,中国农业就会再造辉煌。

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既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科技发展模式,它起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不断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各种矛盾,即科学技术发展既不能带来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又要为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排忧解难;二是建立自身有效的科技进步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宏观管理机制及科技内部合理结构确定等方面,其目的是实现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三是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经济发展又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后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了从科研、试制、示范、推广、应用全过程,其着眼点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落脚点是产业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而决不只是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本身的持续发展问题。

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必要性除了要消除科技发展“负面”影响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两大原因外,还有下列两方面原因:一是世纪之交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一国或地区经济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胜不败的地位,必须要有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坚强的后盾,这是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二是科技中心在国家和地区间存在转移的问题,如17、18世纪世界科技中心在英、法等国,19世纪转移到德国,而到20世纪则移至美、日等国家,要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首先必须是世界科技中心,这是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国或地区要想在经济上“出人头地”、永驻经济“至高点”,就必须大力发展本国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科技中心向别处转移。提倡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目前我国强调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兴省、兴市、兴县”、“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等并不矛盾,实现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决不是要放慢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而是要使科学技术能够健康合理地发展,它着眼于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效应。

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为此,首先必须建立基础性的科学技术发展效果评价制度。衡量科学技术是否为可持续发展,可采用四种指标来考核:一是技术效益评价,技术效益越高,说明科学技术本身是进步的、发展的;二是生态效益评价,如果某项技术应用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即使经济效益、技术效益最好,也是不可取的;三是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科学技术只有走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对科学技术应用进行经济效果方面分析;四是社会效果评价,即评价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类文化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在上述四种评价指标中,衡量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函数是技术效益最大,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实现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标签:;  ;  ;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重要课题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