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_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_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问题与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初中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8)04-0045-04

一、什么是课堂时间管理

顾名思义,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就提出了课堂中教学时间的问题,并把时间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变量,[1]而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探究则起始于卡罗尔(J.B.Carrol),他在1963年发表的《学校学习的一种模式》成为研究教学时间的里程碑式著作,该文中,他提出了完整的教学时间模型框架,也奠定了其后40多年的有关教学时间研究的基调。[1]

课堂时间管理的提出,是要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卡罗尔认为,就某一特定学习任务而言,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其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实用时间”与掌握该任务规定内容的“所需时间”之比的函数。 “实用时间”取决于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与学生乐意学习的时间,“所需时间”取决于能力倾向、理解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2]因此,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都十分重视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认为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认知建构的重要时间段,布卢姆称之为“用功时间”,卡罗尔称之为“学科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用功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学生的“用功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仅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量是无法真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恰恰相反,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效。当然,课堂教学时间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学生的“用功时间”,还包括组织教学时间、常规教学事务安排时间以及课堂秩序维持时间等。所以,课堂时间管理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用功时间”。

由上所述,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二是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三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分配重量轻质

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成效,于是,教师为了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和生活性,课堂上重复罗列直观教具——挂图板绘、实物标本、立体模型、活蹦乱跳的活生物体,结果学生注意力过多地分散在直观教具上,使规定时间内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不得不延长下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量轻质淡化了时间分配的主次性,有将教学时间平均分配之嫌,这在初中学生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强,稳定性又不够的情况下,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学生“用功时间”不足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演示,有看录像、做实验,有个人自学,有集体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致使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减少,对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暇深入理解。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将不少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接受学习的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

(三)无谓时间消耗过多

教学中无谓时间消耗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常常要中断教学来维持秩序。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忙个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三是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致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向个人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次重复讲解。

(四)时间利用效率偏低

比如,有的教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过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等,前者迫使教师压缩正常的讲授新内容的时间,后者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三、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对策

(一)以质代量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收获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正相关就不存在,学习时间过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而且会导致厌腻。所以,教师应注意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学为中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第二,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上,就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常常因兴奋而东摸西看,有可能损害实验仪器,或因几个人共用实验仪器发生纠纷。教师要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告知实验规则,通过运用预防性课堂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管理的时间。

(二)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

“用功时间”或积极学习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其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使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变成“用功时间”。第一,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悬念,使学生面临问题挑战,进而产生解决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第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专注于课堂的学习。

(三)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

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必须要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无谓消耗。第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减少教学活动的过渡时间。第三,避免课堂教学中断。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教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如因学生不熟悉实验操作而耽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并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处理;第四,提前做好各种课前准备工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

(四)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虽然增加教学时间和“用功时间”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间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学时间。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3]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费时间。[4]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

标签:;  ;  ;  

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