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产出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市高校研究生为例_考研论文

保研学生与考研学生教育产出的比较分析——以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硕士研究生论文,北京高校论文,生与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问题

       中国的研究生推免制度自1985年实施至今已经有30个年头,近年来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哪个群体更为优秀,在研究生招生时各占多大比例才是合理等问题,社会各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将笔试考研作为研究生的入学标准并不科学,因为学生为了应对笔试环节,会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和考试内容,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应用很少或意义不大;相反,保研面试则可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潜力,因此通过保研选拔的学生可能比考研学生更为优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推免过程的不透明性和评判标准的主观性可能会诱发“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因而推免保送读研的学生未必比考研学生优秀。而且,推免比例过大使得那些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优秀学生难以获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实际上阻碍了受教育机会的二次流动,进而有损社会公平。这两种截然不同看法的持有者,大部分都是基于经验和理论假设提出自己的观点,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支撑。目前对于包括保研和考研在内的招生政策,有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或实证研究。总体而言,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研究的样本来源单一,大多数研究都只是以单个高校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二是在研究生入学方式与教育产出之间搭建逻辑链条时过于简单,缺乏对高等教育过程的思考;三是研究方法较为粗糙,以描述统计和差异分析为主,缺少计量回归模型和必要的检验。本研究以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探讨保送学生与考研学生在校表现和教育产出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性,除完成必要的课程外,他们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因此在考察其教育产出时,不仅需要关注课程成绩排名,还需要关注他们的科研成果。此外,本研究还将毕业生起薪作为研究生经济收益的衡量指标,考察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表现差异。

       二、理论框架

       本文的研究从学生发展理论“入口—过程—出口”的研究框架出发,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作如下界定。首先,在硕士教育的“入口”方面,考察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的本科成绩排名和读研动机,即入学时个体认知和非认知背景的差异。其次,在硕士教育的“过程”方面,考察考研学生和保研学生在各项活动上的时间安排,即学习行为的投入情况。再次,在硕士教育的“出口”方面,本研究一方面考察保研和考研学生硕士期间学业成绩的差异,以课程成绩排名和科研论文发表两项指标来衡量,同时关注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考察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硕士毕业后起薪的差异。在验证“入口—过程—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本研究控制学科类型、性别和家庭背景等协变量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教育产出水平的性别差异。

       三、数据说明

       本文实证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2012北京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硕士生部分。该调查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教工委联合开展,总计回收样本量为6898份,回答了研究生入学方式的样本量为6624份。其中,保研学生1551人,占23.4%,考研学生5073人,占76.6%;男性3165人,占46.8%,女性3595人占53.2%;城市生源4285人,占66.4%,另外有2166人来自乡村,占33.6%,人文科学研究生1117人,占16.3%,社会科学研究生1821人,占26.6%,理学研究生2382人,占34.8%,工科研究生1523人,占22.3%。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保研和考研学生教育产出的差异

       本研究首先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北京高校保研和考研学生的教育产出差异及其性别差异进行检验和分析。(见表1)

       第一,在本科成绩排名方面,本次调查将学生的本科成绩分成四个层次:1表示排名本专业前10%,2表示排名11%~25%,3表示26%~50%,4表示51%及以后。也就是说,成绩排名这项得分越低表明成绩排名越靠前,得分越高表明成绩排名越靠后。F检验的结果显示,保研学生的本科成绩排名的均值为1.481,显著低于考研学生的1.79,这表明平均而言,保研学生在硕士教育入口处的认知能力较考研学生更强。在性别差异方面,无论考研学生还是保研学生,女性的本科成绩排名均高于男性,其中保研女生本科成绩排名的均值为1.372,比保研男生的1.639低0.267;考研女生本科成绩排名的均值为1.576,比考研男生的2.029低0.453,考研学生本科成绩排名的性别差异高于保研学生。

       第二,在读研动机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一个由六道题目构成的六点量表,受访学生需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中选取一个作答,得分越高表示越赞同该说法是自己读研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使用“对学术或科研感兴趣”一题的得分作为读研学术动机的衡量指标,使用“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一题的得分作为读研经济动机的衡量指标。可以看出,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在读研学术动机和经济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总体上看考研学生更容易在经济动机的驱使下读研,保研学生读研更主要地出于对学术的追求,二者的差距均为0.04。此外,无论是保研学生还是考研学生,经济因素对于女性读研的影响都要强于男性,其中前者女性得分(4.995)高于男性得分(4.733)0.262;后者女性得分(4.919)高于男性得分(4.706)0.213。也就是说,经济动机是女性学生选择读研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保研女生在选择读研时基于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要多于女性考研的学生。这也反映了北京高校研究生在入学动机方面的总体现状。

      

       第三,在过程性指标方面,本研究调查了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平均每周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小时数。研究生与本科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前者的研究问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平时也会更多地与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因此使用与导师交流的小时数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出研究生学习参与的强度和特点。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平均每周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投入差异并不明显,尽管大致上考研学生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3.329小时/周)略长于保研学生(3.153小时/周)。此外,无论是保研学生还是考研学生,男生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都要长于女生,其中在保研学生当中,男生(3.415小时/周)比女生(2.993小时/周)平均每周多0.422小时;在考研学生当中,男生(3.442小时/周)比女生(3.226小时/周)平均每周多0.216小时,保研学生群体中的性别差异更大。此外,与保研女生相比,考研女生每周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要多0.233小时。这表明,总体而言男生学习的时间投入强度比女生更高。

       第四,在结果性指标方面,本研究首先调查了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及其自身对成绩排名的满意度,其中硕士成绩排名的测量方法与本科成绩排名相同,满意度使用从“不满意”到“满意”的四点量表测量,得分越高表明越满意。可以看出,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1.97)和成绩满意度水平(2.652)都要显著高于考研学生(2.247和2.467)。此外,无论是保研学生还是考研学生,女性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和满意度水平都要高于男性学生。

       第五,在科研成果方面,本研究计算了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的发表论文数及其科研满意度,发表论文数为受访者入学以来中英文会议提交论文数和期刊发表论文数的总和。可以看出,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在发表论文平均数上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保研学生的科研满意度显著高于考研学生。值得注意的是,保研学生群体中,女性的发表论文数低于男性,但是其科研满意度略高于后者,这有可能是因为保研女生对自身科研的要求和期待较保研男生更低。

       第六,在毕业生起薪水平方面,本研究调查了毕业年级已确定去向学生的起始月薪。保研学生的起始月薪水平(5327.264元)显著高于考研学生(4815.309元)511.955元;而且无论是保研学生还是考研学生,男性学生的起薪均明显高于女性学生;考研学生的起薪性别差异(833.984元)大于保研学生的起薪性别差异(369.488元)。

       以上分析揭示了北京高校保研和考研学生在校表现和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差异。总体而言,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成绩满意度水平和起始月薪水平都显著高于考研学生,这表明保研学生在高等教育产出和收益方面比考研学生占有优势。前者读研更主要是出于对学术的追求,而后者则更容易在经济动机的驱使下读研。虽然二者在发表论文平均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保研学生的科研满意度显著高于考研学生。此外,女性保研和考研学生的本科成绩、硕士成绩排名和成绩满意度水平均高于男性学生。经济动机是女性学生选择读研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保研女生比考研女生更多地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而选择读研。与保研女生相比,考研女生每周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更多。

       (二)影响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教育产出的因素分析

       方差分析总结了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两个群体中不同性别子群体的特点,但并不能够得出保研或考研这两种入学方式与其教育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本部分将使用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个人因素、院校特征和家庭背景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保研和考研两种招生形式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产出的净影响。

       1.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本研究关注的教育产出变量即硕士教育出口层面的变量,包括硕士成绩排名、硕士成绩满意度、发表论文数、科研满意度和毕业生起薪五个变量,这些构成了回归分析的因变量。本研究选取的自变量共分为个人和家庭两个层面:个人因素包括入学方式(以考研学生为基底)、是否为本校读研(以非本校读研为基底)、读研学术动机、读研经济动机、硕士期间专业类型(以工科生为基底)、本科阶段成绩排名、与导师的学术交流时间,以及性别(以女性为基底);家庭背景变量包括父亲受教育年限和城乡变量。

       本研究的模型选择与因变量的类型密切相关。硕士成绩排名、硕士成绩满意度和科研满意度为定序变量,采用定序因变量(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回归。发表论文数为计数变量,且从描述统计的结果来看,该变量存在严重的过离散和零膨胀问题,因此在计数因变量回归时,采用零膨胀的负二项回归(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模型。毕业生起薪为连续变量,采用线性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此外,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不同性别的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在教育产出上的差异,本研究还在全样本回归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性别的分样本回归。也就是说,每一种教育产出变量的回归都设定了如下三种模型,其中Y为五类因变量,X为个人层面的变量(模型(2)和模型(3)中X为个人层面中除性别以外的变量),F为家庭层面的变量:

      

      

       2.回归结果

       硕士成绩排名、成绩满意度和科研满意度(定序因变量回归)的回归系数表如表2所示,发表论文数(零膨胀的负二项回归)和起薪(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表如表3所示。

       第一,硕士成绩排名分析。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同),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显著高于考研学生,而且入学方式对于男生成绩的影响较女生更大。这可能由于保研学生自身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并在硕士阶段加以保持。因此单就课程成绩而言,保研方式的有效性总体优于考研方式。此外,本科成绩排名对硕士成绩排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学生的成绩排名也要显著高于农村学生;本校读研学生的成绩排名显著高于非本校读研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与外校来本校读研的学生相比,在本校继续读研的学生在适应校园环境等方面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因而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第二,发表论文数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考研学生发表论文数显著高于保研学生,前者比后者多0.274篇,女性样本中考研学生比保研学生发表的论文数多0.321篇,而男性样本中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保研学生在发表论文数上的劣势主要源于保研女生发表的论文数较少。保研女生的科研产出相对较少可能与其在科研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少有关。女性样本发表论文数的计数因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同发表论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女生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越长,其发表论文数就越多。这可能是因为,与男性学生相比,女性学生的师生关系亲密程度更低,进而可能导致其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和现场科研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现有实证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阶段,男性学生的师生关系亲密程度比女性学生更高,女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更多[1];而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交流频率被证明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保研女生对于校园环境更为熟悉,与之相比,考研女生为更快地熟悉环境以及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更倾向于与导师进行交流,而科研发表恰恰是与导师的指导密不可分的。如表1所示,保研女生平均每周与导师学术交流不足3小时,比考研女生平均每周少14分钟,比考研男生平均每周少27分钟,而这可能是保研女生科研产出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保研学生,尤其是保研女生如要获得更高的科研产出,就应该在入学后加强与导师的学术交流,并在科研论文的撰写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此外,读研学术动机越强、经济动机越弱的学生科研发表越多;本科成绩更好的学生科研发表更多,这些结论都与我们的日常认知相符。

      

       第三,硕士成绩满意度和科研满意度分析。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满意度显著高于考研学生,可能缘于保研学生的成绩普遍比考研学生更好。在硕士生的科研满意度方面,保研和考研学生的满意度并没有显著差异。对于男性而言,虽然二者在发表论文数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保研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满意度显著低于考研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保研男生对于自身科研成果的期望和要求较高,而实际科研产出水平并不理想所致。反观保研女生,虽然在发表论文数上显著低于考研女生,但在科研满意度水平上与后者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保研女生对于自身科研成果的期望和要求相对较低有关。如前所述,女研究生读研的经济动机明显优先于学术动机,因此她们在读研期间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习和工作找寻上,这将挤占她们和导师的学术交流时间。虽然与导师学术交流时间过少导致较低的科研产出,但她们或许志不在此,反而希望花费更多时间在实习上,以便在将来工作找寻的过程中占据优势,提高经济收入。差异分析的结果显示,保研女生毕业后的起薪与保研男生的差距仅为370元左右,远远低于考研学生群体的起薪性别差异(834元),可以成为上述推断的旁证。换言之,满足于较少的科研成果、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很可能是保研女生自我选择的结果。

       第四,硕士毕业生的起始月薪分析。总体而言,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保研和考研这两种入学形式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起始月薪没有显著影响,男性样本也是如此。但女性样本回归结果则显示,保研毕业生比考研毕业生的起始月薪显著高出558.9元。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的观点,即保研女生可能由于追求更高的经济回报而减少了在科研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比回归方程中本科成绩排名、硕士成绩排名和发表论文数的系数,也可以从侧面证明这种“挤占效应”的存在。此外,本科成绩排名对于个体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硕士阶段的成绩排名对于毕业生的起始月薪并没有显著影响,发表论文数对于起薪的影响甚至显著为负。这可能是因为硕士阶段学制较短、只有两到三年时间,研究生发表论文多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上所花费的精力及与导师沟通的时间较多,挤占了他们实习和找寻工作的时间,使其在竞争那些注重实习经历且工资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时,处于相对劣势。

       第五,读研动机对教育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分析。学术动机对于研究生成绩排名的提高和发表论文数的增加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动机对于此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点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在入学后学习会更加努力,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读研的学生则有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习或工作找寻上,从而在学业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六,学科类型和家庭背景对教育产出影响分析。回归结果发现,在学科类型方面,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和工学的研究生总体而言在成绩排名和课程成绩满意度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学科和理学的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数上显著多于工科生,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在科研满意度上显著低于工科生,理科生则显著高于工科生;另外,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毕业后起薪方面总体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背景方面,父亲受教育年限对子女读研期间的成绩排名和科研论文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子女对硕士阶段成绩排名的满意度和科研满意度都有显著影响;城市学生硕士阶段的成绩排名和发表论文数总体上显著多于农村学生。此外,父亲受教育年限对研究生的起薪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男性研究生而言尤其如此,家庭的城乡背景对研究生的起薪则不存在显著影响。

       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保研和考研这两种入学方式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总体上看保研学生在硕士阶段的成绩排名更高,而考研学生在发表论文方面的表现略胜一筹。此外,本科成绩、学术动机、经济动机、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学科类型和家庭背景也是影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的重要因素。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成绩越好,其在硕士阶段的成绩排名越靠前、发表论文篇数就越多、毕业后的起薪也越高。硕士研究生读研的学术动机越强,其在硕士成绩排名和发表论文方面的表现就越好;而读研的经济动机越强,其在硕士成绩排名和发表论文方面的表现则相对较差。同样,与导师交流的时间越长,硕士研究生的成绩排名就越高,发表文章也更多。此外,社会学科和理学的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数上显著多于工科生;城市学生硕士阶段的成绩排名和发表论文数总体上显著多于农村学生。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使用2012北京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中有关硕士生调查的数据,通过差异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在硕士教育“入口”、“过程”和“出口”方面的差异,并揭示了入学方式对于教育产出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保研学生的本科成绩排名总体而言显著优于考研学生,这表明就认知能力而言,通过推免形式招收的生源质量更高。保研和考研这两种入学方式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显著高于考研学生,而考研学生发表论文数明显高于保研学生,尤其是考研女生论文发表数要显著高于保研女生。此外,本科成绩、学术动机、经济动机、与导师交流的时间也是影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的重要因素。

       (一)研究结论

       1.关于硕士阶段成绩

       研究结果表明,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和硕士阶段成绩满意度水平均高于考研学生。女性保研和考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和成绩满意度水平均高于男性学生;学术动机对于硕士阶段成绩排名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动机对于成绩排名的提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校读研学生的成绩排名显著高于非本校读研的学生;城市学生硕士阶段成绩排名高于农村学生;与导师的学术交流时间越长的学生成绩排名显著更高;与保研女生相比,考研女生每周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更多。

       2.关于科研产出

       研究结果表明,读研学术动机越强、经济动机越弱的学生发表论文越多;本科成绩越好的学生发表论文越多;城市学生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多于农村学生;保研女生的科研产出相对较少可能与其在科研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过少,尤其是与导师的学术交流时间较短有关;硕士研究生阶段学制较短,只有两到三年时间,使得研究生学习投入时间和实习及工作找寻时间存在“挤占效应”,学术成果和经济收益难以兼得,尤其保研女生对未来毕业后高起薪的追求是以牺牲科研产出为代价的。

       3.关于毕业起薪

       总体而言,本科成绩排名对于个体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硕士阶段的成绩排名对于毕业生的起始月薪并没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保研和考研这两种入学形式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起始月薪没有显著影响,但女性保研毕业生比女性考研毕业生的起始月薪显著更高。

       保研和考研两种入学方式对于教育产出和收益的影响似乎并不属于经典教育生产函数模型的关注范畴。如果将学生的本科成绩、读研动机、交流时间作为个体投入,将父亲受教育年限和城乡背景视作家庭投入的话,入学方式更像是学校投入和个体投入的交互变量。一方面,学生通过保研或考研方式入学与所在院校的办学层次、投入水平、推免名额数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和非认知特征也会影响其保研或考研通过的概率。本研究的结论表明,尽管在以往的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忽视,入学方式却对于个体的教育产出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为教育生产函数模型的扩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研究启示

       本研究结论启示我们,推免与考试制度作为研究生入学的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推免制度在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进一步实施和推广研究生免试入学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考研学生并非部分人士认为的只会机械背诵考点、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的“考霸”,相反,他们在发表论文数这项指标上显著高于保研学生,因此,考研制度的存在也符合效率和公平的要求。不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推免比例的同时,实现招生计划中考研学生与保研学生比例的合理均衡。

       本研究结论表明,入学动机、学习投入等非认知因素对于研究生的学业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这些个体特征在入学选拔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被忽略。因此,院校在推免或考试录取的环节中,可以考虑适当加入对学生读研动机和努力程度的考察;研究型大学应招收学术动机更强、学习投入程度更高的学生,以期提高生源质量,进而提升教学科研产出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为发展目标、职业取向不同的个体创造合宜的成长环境,向有志于学术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导师辅导,为计划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

       实证结果还表明,保研学生尤其是保研女生的科研产出较少并非因为认知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因而要想在发表科研论文方面与考研学生相匹敌,保研女生需要增加自身与导师学术沟通和交流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无论通过推免保送还是考试的方式进入硕士阶段学习,个体都应尽早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学业,在保质保量地完成硕士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学术科研工作或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标签:;  ;  ;  ;  ;  ;  ;  ;  ;  ;  ;  

研究生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产出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市高校研究生为例_考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