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体会论文_邵燕强,秦振乾,周伟民

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体会论文_邵燕强,秦振乾,周伟民

(宜兴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 宜兴 214200)

【摘要】 目的:探析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上尿路结石实施腔内碎石术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提出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结果:92例患者实施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4例,占比4.35%(4/92)。其中输尿管硬镜碎石术者3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者1例,3名女性,1名男性。老年女性、术前合并尿路感染、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发生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通过术后2小时、6小时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能及时预测患者是否发生脓毒血症。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是治疗脓毒血症的关键。结论:针对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临床价值极高。

【关键词】 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尿源性脓毒血症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173-02

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临床发病与尿路感染、年龄、甲状腺疾病、痛风、温度、气候、饮食、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多采用腔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尿源性脓毒血症指的是由于结石所致感染进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瘀斑、黏膜具有出血点、寒战、高热、淋巴结肿大等,严重时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甚至产生死亡[2]。因此,分析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病因素,提出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探析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病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实施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实施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8例,年龄28~78岁,平均(64.09±5.37)岁;女性患者24例,年龄29~85岁,平均(66.24±5.10)岁,合并糖尿病患者13例,采取输尿管硬镜碎石术的患者48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37例,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7例。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4例,尿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大肠埃希菌。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患者进行血尿常规检查、尿培养+药敏、肝肾功能、全腹部CT等检查。无明显发热患者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预防性抗感染2~3天,有明显尿路感染的患者使用1周。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85例患者实施输尿管软镜和硬镜碎石术,手术操作过程中,出现尿液浑浊患者13例,置入引流管,完成操作,手术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7例患者在全麻下实施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取半侧卧位,通过B超定位结石,使用钬激光碎石完成手术,术中操作顺利,手术时间90min以内,未发生大出血等情况。

2.结果

92例患者实施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术后6h内发生心率加快、血压迅速降低、持续性高热、呼吸急促、寒战等情况的患者4例,其中输尿管硬镜碎石术者3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者1例,3名女性,1名男性。老年系统疾病是发生脓毒血症的高危因素,通过术后2小时、6小时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能及时预测患者是否发生脓毒血症。积极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是治疗脓毒血症的关键。其中抗感染治疗可通过使用广谱抗生素、开放肾造瘘管实施充分引流、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选择女性、术前合并尿路感染、糖尿病、自身免疫药物治疗、展开重症监护干预等手段,降低患者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几率。术前常规进行尿培养联合药敏试验,针对尿路感染病菌,采取治疗手段。抗休克治疗中,在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医护人员应做好中心静脉压监测工作,对患者静脉迅速补充大量液体,扩充患者静脉血管血容量。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升压药物进行维持,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碳酸氢钠,控制患者血糖,减少脓毒血症休克发生。

白细胞计数检查结果<3.0×109/L的患者3例;术后10h再次检查发现,结果>20.0×109/L;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2.33±5.17)d,患者均痊愈后离院。

3.讨论

尿路结石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泌尿系统各个位置结石病的病症总称,发病诱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环境、情绪等。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血尿尿痛、腰腹绞痛等泌尿系统感染或梗阻症状。上尿路结石治疗现多采用腔内手术方式,而尿源性脓毒血症属于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发生率低,但病情发展迅速,极有可能引起患者休克,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应提高对该并发症的重视,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3-4]。

本研究中,92例患者实施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4例,占比4.35%(4/92)。

通过临床分析发现,实施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前后,导致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手术时间、术中高灌注压、手术方式。田晓莉等人的研究中指出,采用腔内碎石术时,具有尿路感染、糖尿病的患者,高浓度脂多糖类毒素将进入患者血液,导致代谢紊乱,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导致多个器官发生功能衰竭。因此,针对以上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如下:术前,应采取完善的术前检查,进行细菌学培养检测,了解患者身体状态以及合并性疾病,针对患者个人实际情况,提供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中,通过使用利尿剂、虎尾导管引流、降低灌注压等方式降低肾盂内压力。术后2小时、6小时对高危患者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能及时预测是否发生脓毒血症。

综上所述,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后果严重,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采取合理防治措施,若患者病情发展严重,需及时转入ICU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曾振华,李勇,唐建生,王三富.上尿路结石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15例[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19(04):31-33.

[2]杨艳玲,王艳,张艳,王春燕.上尿路结石梗阻合并尿源性脓毒血症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8,16(09):1097-1099.

[3]芮桦.上尿路结石患者腔内取石术疗效及并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3):165-166.

[4]田晓莉,龚洪玲,胡有根,刘广,李建忠.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护理体会[J].武警医学,2016,27(10):1069-1071.

论文作者:邵燕强,秦振乾,周伟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体会论文_邵燕强,秦振乾,周伟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