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起野生蕈中毒调查分析论文_易松涛 张佳敏,顾大胜

四川省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44000

摘要:目的 调查二起野生蕈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分析中毒原因,总结经验,为减少类似中毒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集患者临床医学资料,采集该野生蕈样本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两起事件共7人发病,发病者均在24h内食用过野生蕈,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7人经治疗后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等,排除传染性疾病、农药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判定两次事件均为:因食用自采野生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分别于2015年11月和2016年10月发生两起相似的村民自采野生蕈食用中毒事件,导致7人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对剩下毒蕈进行形态学与实验室检测,确定为秋生盔孢伞(又名秋盔孢伞、秋生鳞耳)中毒。调查情况如下。

1中毒经过

2015年11月14日上午8时,宜宾县高洲镇村民沈某(女,53岁)在赶集回家的小路边朽木上采集野生蕈(自称焦脚蕈)约600g,用油炒熟后全家4人进食。当晚11时沈某和丈夫黄某(60岁)自感身体不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至当晚11时30分,其儿子黄斌(14岁)和女儿黄春华(16岁)相继发病。中毒4人先后到宜宾县医院和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3~15d均痊愈出院。

2016年10月28日下午16 时,宜宾县商洲镇村民余某(女,51岁)在回家路边的林子里采摘了约300g的野生蕈,10月29日上午9时,余某和其儿子艾某(16岁)二人在家用野生蕈炖汤拌饭吃。当日中午1时许,一家三口继续将剩余的蘑菇汤加热后进食。当日下午6时,儿子艾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至当晚9时,余某与丈夫艾某(60岁)也相继发病。中毒3人先后在当地卫生院和宜宾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经5~30d均痊愈出院。

2临床表现

7名中毒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有些患者还有头痛症状,具体临床症状如表1。呕吐多为3~5次/d,腹泻较重者10~12次/d,泻物呈米泔水样,一般不发热。其中6名患者在出现症状1~2d后出现假愈期,并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少、无尿、肝肿大、厌食、烦躁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出现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显著升高,尿隐血阳性,蛋白尿等异常结果。还有一名患者出现昏迷和中毒性心肌炎。

3流行病学调查

3.1潜伏期 最短8h,最长16h,平均约12h,10h~16h有5人,占中毒病人的71.4%。

3.2进餐情况 7名中毒患者分属2个家庭,中毒前几天均无外出就餐史。沈家食谱为“大豆油炒野生蕈”,“炒烩瓜丝”,“爆炒猪肉”,余家食谱为“清炖野蕈汤”,“腌大头菜”。两家主食均为大米饭。据调查7名患者食用的菜肴虽有差异,但均进食了野生蕈,平均进食量至少在50g以上,多的达到了200g。调查发现进食越多者中毒症状也越重。

3.3现场卫生学调查 两个家庭均在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的贫瘠农村,采摘野生蕈的地方紧靠树林,离农田较远。近几年,该地区未使用过烈性农药,也未使用过杀虫剂和灭鼠药。当地食品卫生监督员事发当日在当事人所述摘拾地方找到了剩下的野生蕈。经毒蕈捡拾者对标本指认,证实当天食用的就是该野生蕈。

4 实验室检测

宜宾县食品卫生监督员到野生菌采集地采集样本200克,将样本送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鉴定。观察其外观形态,该野生蕈蕈盖宽约2~4.5cm,平展,中部凸起,黄褐色,中央颜色更深。菌柄空心,长约5~8cm,粗约0.4~0.5cm。基部黑褐色,无菌环和菌托,长柄和基部连在一起,呈簇状生长,上面附着有大量的木屑。其形态学表现与秋生盔孢伞的形态学特征一致。送入实验室,取该野生蕈50g,捣碎,将压出的汁液涂于一块报纸上,烘干,滴一滴浓HCl,6min 后呈蓝色,判断该蕈中含有毒伞肽。因此,经形态学观察和毒素检测,鉴定该野生蕈为秋生盔孢伞。

5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形态学特征,可以确定二起中毒系食用秋生盔孢伞中毒。由于抢救及时,治疗措施有力,无死亡病例发生,保证了中毒患者的康复。

秋生盔孢伞多生于秋季阴湿的林中腐木上,特征为菌柄下部为黑褐色,呈丛状生长,属剧毒菌种,含有毒肽类,毒伞肽类,非环状肽的肝肾毒,引起的“肝肾损害型”中毒危害性大,死亡率高。此型中毒一般发病慢,潜伏期较长,因病程中有胃肠炎期、假愈期,故多被误诊而死亡。本文调查的二起中毒事件,其中毒患者潜伏期,临床表现与资料报道类似。

目前,世界上约有200多种毒蕈,我国已鉴定的毒蕈约有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毒蕈中毒事件在宜宾地区属高发事件,据文献记载,毒蕈中毒事件占宜宾地区1993~2007年食物中毒总数的35.64%,以第三季度最多,边远农村为高发地段。2007年前我地区尚无秋生盔孢伞中毒报告。近几年因为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后山区植被恢复,为秋生盔孢伞生长创造了条件。由于毒蕈与食用菌混生一处,且二者在形态特征上差异很小,不易分清。故此类中毒多为误食引起的中毒,呈明显的家庭性和散发性。本文二起中毒,均发生在秋季,提示毒蕈中毒防治工作一年四季应常抓不懈。

为预防毒蕈中毒和降低死亡率,一是国家应组织力量编写食蕈和毒蕈图谱,研究制定毒蕈签定的标准方法;二是应加大对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和疾控部门技术培训和物质投入的力度;三是一年四季都应加大预防毒蕈中毒的宣传力度,普及食用野生蕈安全知识;四是一旦误食应坚持就近急救治疗原则,对重症患者在对症处理后应迅速送至条件较好的上级医院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或争取更好的愈后结果。

参考文献

[1]钟晓,顾华康,李荣发,张攀,黄智文,方双勇. 一起野生蕈中毒事件的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06):516-517.

[2]罗智江,杨玲. 利川市2010年毒蕈中毒事件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7):224-225.

[3]李娟娟,万蓉,万青青,王晓雯,余思洋,张强,阮元,赵江,彭敏,刘志涛. 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04):431-435.

[4] 陈炳卿、于瘦祥、王瑞淑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论文作者:易松涛 张佳敏,顾大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二起野生蕈中毒调查分析论文_易松涛 张佳敏,顾大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