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妇女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网络研究_社会支持论文

城市老年妇女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网络研究_社会支持论文

城市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老年论文,妇女论文,城市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6)06-0013-05

社会网和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是我国社会学界近年来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不仅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社会学的主流,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支持理论模式,社会支持网络一般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国家政策、法律制度、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街道属于社会正式支持系统。家庭、亲戚、朋友、邻居属于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构成了个人的社会支持来源的两个基本渠道:一是正式的制度性支持;二是非正式的非制度化支持。本文是以上海市某街道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为样本,对城市老年妇女养老中生活照料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实证研究。[1] (P157)

一、关于城市老年妇女养老生活支持网状态描述

(一)样本的基本状况

本样本来源是上海徐汇区T街道,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样本中老年妇女养老生活支持网的状况,主要通过老年养老生活支持网的状况反映。生活支持网,是指老年妇女从外部获得的各种生活照顾与支持的结构状况;

表一 样本的基本情况(一)

年龄 婚姻状况

文化程度

55-59岁39.6%

已婚,与配偶住在一起83.3% 小学4.2%

60-65岁20.8%

已婚,不与配偶住在一起2.1% 初中35.4%

66-70岁14.6% 离异或丧偶12.5% 高中,中专,中技43.8%

71-75岁18.8% 从未结婚2.1%大专12.5%

76-80岁4.2%

大学本科4.2%

81岁以上2.1%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年龄层次上多为65岁以下的老人,占60.4%;居住状态,“已婚,与配偶住在一起”的最多,占83.3%;其次是老年的丧偶和离异、未婚独居的,占16.7%,反映出当前老年女性中丧偶独居比例高,年龄越增长独居比例越高的事实。

表二 样本的基本情况(二)

身体状况日常自理

经济状况

健康6.3% 自理93.8%很好

一般77.1% 半自理6.3%一般75.0%

不太好16.7% 不能自理 勉强维持16.7%

从样本中反映的状况看,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情况处于一般状态,大多数老年妇女(83.4%)身体状况在一般以上,健康的只占很小比例;多数老年女性日常能够自理,达93.8%。83.3%的妇女经济状况在一般以上,很好的只占8.3%,勉强维持的16.7%。

(二)生活支持网

表三 生活支持网(一)

生病由谁照顾 希望谁提供您生活帮助

配偶46.8% 配偶73.8%

子女或其配偶40.4% 子女23.8%

其他家庭成员2.1% 朋友2.4%

雇工8.5%

无人照料2.1%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老年妇女她们的生活的照料者主要是她们的家人,排在前两位的是,配偶(46.8%)、子女及其配偶(40.4%)。其他照顾资源,社会性的商品购买性资源雇工占第三位,但所占比例很小。其他家庭成员排位第四。在老年妇女“希望由谁提供生活帮助”项中,仍是配偶和子女,朋友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亲属没有提及。表明,老年妇女的生活照顾无论心理期望,还是实际状况,都主要依赖于夫妻为轴心及其子女所构成的家庭网。

表四 生活支持网(二)

生活中遇到的大事您遇到的大事由谁提供帮助

生病48.8% 配偶22.75%

搬家4.9%

子女或其配偶26.8%

经济窘迫4.9% 亲属6.8%

买房子26.8% 同事,朋友,同学4.5%

精神寂寞12.2%居委会9.1%

其他2.4%

单位2.3%

“生活中遇到的大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老年妇女对生活照料的需求状态。数据显示,生病和买房子居于生活中的大事的前两位,比例分别为48.8%和26.8%。在被调查者中,“生病”是生活中的头等的大事,很符合老年的实际。人到老年,身体进入衰退期,生病便是生活中重大的事情;排在第二位的是“买房子”,排位第三位的是精神寂寞,反映了现代城市老年妇女“普遍性”问题。经济窘迫排位第四,仅占4.9%,生存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已不是城市老年妇女的主要问题。

大事的帮助者,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居于前两位的是子女或其配偶、配偶,比例分别为26.8%和22.75%。居委会排位第三,前于亲属、同事、朋友同学,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地位有所突出。单位比例极小。

表五 网络规模

提供生活照顾人数

06.7%

1

13.3%

2

22.2%

3

24.4%

4

13.3%

5人或5人以上 20.0%

提供生活照顾的人数,代表着生活支持网的网络规模的大小。网络规模是测量一个人社会资源拥有程度的重要指标。这里网络规模的定义是指向老年妇女提供支持的关系的数量。网络的平均规模就是老年人个人所拥有的各种关系的平均数量。了解网络规模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支持网的结构差异。数据显示,有5人或5人以上提供支持提供生活照顾的所占比例最大,为20.0%,提供帮助为0的为6.7%,6.7%或许不是很大的比例,但是作为6.7%具体的个人来说,则是100%的。

二、样本分析

(一)社会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是老年妇女养老生活照料的主要支持源。

根据样本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在老年妇女养老的生活照料社会支持网中,形成了以配偶为主体,子女为骨干(为补充),亲属较少,社区愈加重要的网络格局。

1.在老年妇女养老的生活中,配偶、子女对于老年妇女的照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老伴”,在老年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调查显示,老年妇女在养老生活中,对家庭、对老伴的依赖程度极高,意义重大。由于89.6%的老年妇女与家人同住,因此,她们获得生活照料的资源更多集中于家人,她们从家人那里获得的生活照料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质的帮助、日常事务的帮助及危机的介入的工具性支持和谈心、聊天、倾听、理解、安慰等多方面的支持。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的帮助者亲属的排位也很居后,低于居委会,打破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差序格局,由传统的所遵循的近亲-远亲-朋友、邻居-社会的关系序列向现代的配偶-子女-社会、朋友、邻居、亲属的关系序列转变的态势。[2] (P138)

2.家庭成员是老年生活中比较重大的事件的主要照料者。生病,应该是老年妇女生活发生率很高的重大事件,是最需要照料的时刻。在这样事件中,更能体现支持的依赖源,是老年妇女获得生活照料的“典型”事件。据样本数据显示,老年妇女身体不舒服时或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是她们的家人,排在前两位的是配偶(46.8%)和子女及其配偶(40.4%),其他照顾资源,如其他家庭成员、雇工仅占很小的比例。

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年妇女的生活照顾方面,无论从老年妇女的个人意愿,还是从实际情况上看,都主要由家庭承担。社区提供的资源还仅仅是初步和部分的,还远不能满足养老中的照顾需求。由于我国居民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单位在养老的体系中基本退出,特别是生活照顾方面。样本的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的支持系统类型属于家庭依赖型。[3]

(二)社区正成为老年养老生活照料的一个依托,但犹显不够。

我国目前城市妇女生活照料的社会支持网状况,具有我国养老社会支持网的一般状态,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

目前,我国社区在承负养老职责中的作用、地位可以说是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但犹显不足,还不能满足老年妇女生活照料和养老的实际需求,所提供的照料与老年妇女生活照料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近10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老龄社会化的到来,我国社区建设特别是上海的社区建设可以说得到长足的发展,社区的职能不断增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加强。社区作为一定地域内的共同体,是我国养老社会支持网中的重要资源,正在获得认同。

在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养老形式的情况下,社区为老年妇女提供的资源与服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我们所调查的T街道,建立了独居老人数据库,开展了楼组长、志愿者、普通家庭与独居老人结对子活动,开展了精神抚慰,应急服务、生活照料等服务活动。通过上门访谈等方式,了解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供所需服务,使社区成为老年生活照料的一个依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您居住的小区的居委会和原单位对您生活有无帮助,有何帮助”的开放性问题,从回答的内容可以看出,居委会同单位相比,能更多地承担其对老年妇女的支持和帮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种种信息表明,社区街道在养老中的职能作用与养老现状、养老需求相比,显然是远远不够,甚至是滞后,尚未形成制度化和有效的机制,常常还取决于认识和态度,特别是对独居老年妇女的照料,还未成为“不可推卸”和理所当然的责任主体。[4] (P444)

(三)亲属网络式微,养老资源社会化程度较低。

社会初级群体,亲属网络曾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社会支持网络。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加速,家庭世界与工作世界的分离,人口的流动性与职业的流动性,特别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群体利益与个人自身利益的分离,初级关系日趋松懈,亲属之间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经济、文化、情感和照顾等方面的联系,但这种亲属之间的联系多是“纵向”的联系,主要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横向”的联系呈弱化的态势。调查样本显示,地缘关系的因素,已成为影响养老社会支持资源的重要参数。尽管现代交通为人际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允许人们的社会关系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限制,但空间的远近,地理的位置,仍在个人社会网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络中,距离越近,网络成员越多,网络成员之间的接触也越频繁。在现代职业、人口高度流动的状态下,一旦子女与需要照顾母亲的空间距离加大,老母亲的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这种指望有限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照顾风烛残年的老母亲的养老社会支持显然是脆弱和不安全的。而问题的困境是目前养老社会正式支持网的不完善,无足够的社会资源和足够适宜的社会服务系统来分担这种职能。譬如,本来城市中出现的保姆、钟点工类货币式的服务,可以分担家庭养老的负担,但是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住房条件、观念以及提供服务的质量等原因,保姆、钟点工类货币式的服务还不普及,雇佣者还很少,老年人仍然更多地依靠家庭的照顾。[5] (P26)

三、几点建议

(一)构建以“社区照顾”为内容和方式的老年生活照顾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区照顾是社区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络社区内的各种机构,以正式合法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社区不同的老年人,特别是缺少照料的独居老年妇女提供援助性的服务,要形成机制,形成制度,形成可依赖性,非一般意义上的、临时性的关怀照顾,要专业化、社会化。调动社区资源,组建一支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医务人员、心理等专业人员在内的社区老年照顾队伍,由社区组织管理与训练,开展社区照顾。[6] (P147)

(二)完善居家养老,发展机构养老。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和对老年人养老形式的认知状况,居家养老仍然是我国目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需要社会正式支持系统的支持。一方面,要从人力、财力、物力、认识上为发展机构养老创造条件,扩大养老院、老年公寓类养老机构的规模,改善、提高质量;同时,延伸和补充社会保障,扶持和发展民办非盈利性养老机构,加强以老年系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服务。

(三)制度与政策的社会正式支持机制构建与完善,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要对独居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给予特别的照顾,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对于社会保险覆盖之外,为缺少养老保障的弱势人群提供救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安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近期,上海、南京等城市实行了“房屋倒按揭”的养老模式试点,即将住房抵押给银行,老人定期获得生活费用,其过世后,由银行处置住房。尽管这是在国外已经实行较长时间的做法,但在我国还仅仅是小范围的试行,它作为社会正式支持机制介入养老的一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浦东新区进行的居家老人服务评估体系,是为养老支持的制度保障作出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7] (P79)

标签:;  ;  ;  ;  ;  

城市老年妇女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网络研究_社会支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