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功能检测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功能检测

赖威[1]2004年在《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功能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通过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处于HBV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正常人DC在细胞数量、成熟度、细胞形态、免疫分子表达和免疫功能方面的差别,探讨肝移植受体DC的功能状态,了解其有无缺陷及其具体表现,为重建肝移植术后针对HBV的主动免疫奠定基础。 方法 以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表型测定和抗原捕获能力分析、核素标记法测定DC对同种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及抗原提呈能力检测等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 肝移植受体在术后HBV临床清除状况下,其相同的前体细胞分化为DC的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细胞形态和细胞器存在异常,成熟度降低;在培养的第7天其HLA-DR、CD1a、CD83、CD86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培养的第14天其CD1a、CD83仍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DC在体外刺激同种淋巴细胞产生抗-HBs的能力并无差别(P<0.05),但病例组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及提呈HBsAg的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DC(P<0.05)。经多因素分析,病例组DC提呈HBsAg的能力与术前乙肝标志物状态、术后时间、预防乙肝复发的方案、术后PBMC HBVDNA有关。 结论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DC存在功能缺陷,此种功能缺陷可

赖威, 卢实春, 李幼平, 严律南, 李波[2]2007年在《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vs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vs39258.4±5554.9,P<0.001)。结论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卢实春, 赖威, 李幼平, 严律南, 李波[3]2004年在《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及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明显弱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结论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拉米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持续使用,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可有所恢复,而术前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状态、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 DNA(+)及针对乙肝复发的预防方案的缺失对其功能的恢复会造成负面影响。

汤灵玲[4]2002年在《树突状细胞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提出DC在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肿瘤、免疫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也有可喜的应用前景。由于DC在机体内的含量很少,因此体外大量培养和扩增DC是研究其功能、阐述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用于治疗目的的基础。外周血单核细胞是DC的前体细胞之一,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DC,取材方便、并可反复取材,细胞表型均一,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拟建立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大量DC的简便方法并进行表型鉴定,从而为今后开展疾病发病机制、 内科学(传染病)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治疗和预防错施等方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推荐的GMAISF联合几一刺激单核细胞,体外大量扩 增DC的方法,并加以简化。步骤入下:①取健康成人白细胞成分血,分离 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数为ZX10’细胞巾讯后用贴壁法纯化外周血单核细胞: ②用含rhGM*SFQ * rhIL-4Q0n帅)的RPMI 1640培养基, 37C 5%COZ培养单核细胞;第 3天半量换液,第 6天收集细胞(以下简称 DC6);@用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计算 DC6细胞得率, 流式细胞仪分析 DC6表型;④以 INF a D0咖L)刺激DC6共 48小时, 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同时设阴性对照。 2.结 果 门)形态学分析: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过程,可见①在均匀 贴壁的圆形细胞的单核细胞中加入30n g/mLg/mL hGMcSF和20n lir1Llir1L rhIL4, 数小时后细胞开始聚集,并逐渐形成大量细胞聚集体;②培养第3天,有大 量疏松粘附的增殖性细胞集落,并开始产生悬浮或疏松贴壁的形态不规则的 细胞;③培养第6天,有大量的悬浮细胞和少量疏松粘附的细胞团,细胞形 态极不规则,均有大量的胞浆突起,呈“树突样”或“毛刺样”。透射电镜.观察DC6,可见细胞伸展出大量的胞浆突起,细胞核不规则,胞浆内有大 量的滑面、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并可见Birbec样颗粒,线粒体少见。 (2)DC6细胞表型流式细胞仪分析 根据FS/SS设门,结果提示 DC6的均质性好(图l-3A)。DC6的表型特点为CDla+、CDSDe、CD86+、 CD83一、CD14+(但较单核细胞表达水平下降,单核细胞的MnX为12.l)、 CD56.、CD3.、CD19。3次重复实验结果类似。且CDla+细胞比例分别为 98.5o、98.8o、99.8o,提示本方法所获得的DC6纯度高。 5 内科学(传染病)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D)DC6得率 根据公式DC6得率一 昙钱绘刘%,3次细胞 ”“”““”IHrtpe ’I“ytl“““”’Hrt- $N$ft-“””””’“”“”““ 培养细胞得率分别为66.2%、57.3%和62.2%;平均为61.9%。 N)IN’---- a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INFa臼0ng/mL)刺激 DC6共 48 ,J’时,重复3次实验,结果显示DC表达CD80、CD86以及CD83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 3.讨 论 门)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生DC 本研究采用白细胞成分血,通 过贴壁法纯化单核细胞;避免了全血的浪费,大大降低了使用磁珠分离技术 的高昂费用;而且本实验方法所得 DC6的得率平均为 61.9%(66.2%、57.3%、 62.2%),与文献报道相似。且DC6具有典型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 的生长特点和形态学特征。 (2)本研究中DC6的表型特征为CDla+、CD80+、CD86+、CD3一、 CD19一、CD56-;与文献报道一致。而CDla+细胞比例非常高(98.5%,98.8%, 97.5%);提示DC6的纯度高,明显优于国内文献报道。 (3)结果还显示IN’--a可促进36表达CD83、CD80、CD86,由于 CD83是成熟DC的特征性标志,CD80、CD86参与了DC的淋巴细胞激活 功能,因而提示l’n7a可促使co成熟。“4.结 论 采用本文的方法成功地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体外诱导扩增DC,所得的 细胞具有典型的co形态学特征,并经细胞表型鉴定证实为nc;细胞得率 达到61.9%左右,可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足量的细胞。本研究结果也同样 证明了 INI7 a能促使未成熟 DC的成熟。 6 内科学(传染病)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功能检测[D]. 赖威. 四川大学. 2004

[2].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J]. 赖威, 卢实春, 李幼平, 严律南, 李波.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C]. 卢实春, 赖威, 李幼平, 严律南, 李波. 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 2004

[4].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汤灵玲. 浙江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功能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