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前景_经济一体化论文

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前景_经济一体化论文

1996~201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及其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位于东亚的世界大国,无论人口、国土还是自然资源,都居世界前列。她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的发展都会对东亚以及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2000年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第一、2000年及之后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她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有明显提高。根据不同模型测算都可得出以下相似的结果,1991-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将为8.25%左右,到2010年, GDP 总量将达到86000多亿元人民币;同时,预测2000年中国人口将为13亿,2010 年为14.6亿,201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000元。无论按购买力平价(P.P.P.法)或1990年的汇率(1美元换4.7元人民币)计算,届时中国经济总量将位居世界前列,但仍在美国、日本等国之后。

表 1.2000年及2010年中国经济整体规模国际比较

预计

1990年2000年2010年 1990年-2010年

均增长(%)

美国 46820 60720 785902.60

日本 21720 28560 371402.80

法国

8430 11090 141002.10

英国

6700 8070

94902.60

印度

5980 8970 133003.40

中国 17681 41857 862718.25

* 中国为GDP预测值( 1990年为实际值),单位:亿人民币元;* * 其他国家为GNP预测值,单位:亿美元,按1980年购买力平均价折算;

资料来源:美国兰德公司《1950年—2010年经济和军事发展趋势预测》,1989年4月。

从2010-2020年,中国经济将以6.8%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20 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可能达到166559亿元人民币,按经济总量将进入世界经济的头三名。

表 2.中国1991-2020年GDP预测值

项 目1990年 2000年2010年2020年

GDP(1981-

(1991- (2001-(2011-

增长率1990)

2000) 2010) 2020)

(%) 8.99.07.56.8

GDP

(人民币, 17681 41857 86269 166559

亿元)

(亿人)

11.433313.0096

14.6578

15.2548

人均GDP

(人民币, 1546

3283 6311 10918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预测研究课题组计算。

第二、1996-2010年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大转换的年代。在产业结构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工业的领先发展,制造业的比重上升,依次通过以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业为不同侧重点的增长阶段。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表 3.1990-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预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年均增 (1981-(1991-

(2001-

一 长率(%) 1990)6.2 2000)4.0 2010)4.0

绝对额

(亿元) 5017 7426 10992

业 比重(%) 28.4 17.7

12.8

年均增(1981-

(1991-

(2001-

二 长率(%)1990)9.52000)10.5 2010)7.8

绝对额

(亿元) 7717

21512 47271

业 比重(%) 43.6

51.0 53.3

年均增(1981- (1991-

(2001-

三 长率(%)1990)10.9 2000)10.3 2010)8.5

绝对额

(亿元) 4974 12919 28006

比重(%)28.0 31.3 33.7

* 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带动上述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因素是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需求结构的改变。首先是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这集中表现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将由目前的0.55左右下降为2000年的0.48左右和2010年的0.40左右,即食品的需求弹性下降,衣着消费品需求弹性基本稳定,而对住房、交通、通讯、电力以及文化、教育、旅游和娱乐的需求弹性将明显上升。

第三、投资率居高不下,投资规模有增无减。

第四、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的增长格局,经济发展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推进。

第五、居民收入在总体上升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将有所扩大。

第六、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严重。

第七、对外开放将不断扩大,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密切。

中国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将继续高于同期GNP的增长速度, 预计到2010年出口规模将可达到4000多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也将有较大变化,随着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将由以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出口为主转为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为主,2000年实现工业制成品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的战略转变。2010年实现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品出口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战略转变。

香港及澳门的相继回归将对大陆经济产生更积极的影响,香港的地位将会因大陆更有力的支托而得以保持和加强。2010年前,中国海峡两岸的经济互补关系会使双方都大受其益。

引进外资是中国的重要政策。1980-1994年约引进了2000亿美元,其中借债和外商直接投资各占一半左右。预测今后还将继续引进外资,但投向将有所控制。中国同世界各国,首先东亚各国,以及欧美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加强。

第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到2000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由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0年整个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与完善。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将稳步进行。

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与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2000年及其以后的世界经济,将受到两大历史趋势的左右,即经济生活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所谓经济生活全球化是指生产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日益加强,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强。

所谓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国际化高度发展但还无法在全球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一组一组经济上联系密切、地缘上相互靠近的国家通过缔结条约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生产要素在本组织成员国间的程度不同的自由流动。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依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类: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直到形成一个新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己有20多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大多数处于低级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形态,即自由贸易区类型的合作,其中欧共体实行了较高级形态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正从共同市场向经济与货币联盟过渡。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已形成三个势均力敌的经济区域:在欧洲,由欧共体(EC)12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组成的欧洲经济区(EFTA)已于1994年开始运转,欧洲经济区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欧共体为核心,实行欧共体商品、资本、人员、劳务自由流动的大市场政策。在21世纪上半叶,欧洲联盟将有可能扩大到20多国,而欧洲经济区则可能囊括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由此看来,那种认为欧洲正趋于衰落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第二个经济区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2000年前后,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向南美扩大,有可能形成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甚至吸收一部分亚太国家加入。第三个经济区域,是东亚经济区,主要包括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省、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未来还可以加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东亚经济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只有东盟6国宣布打算在15年内实行6国间的自由贸易。

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与中国

经济一体化合作是资源跨国优化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多国宏观经济调节的最新形式,体现了市场经济管理的最新成就。通过这种合作,东亚各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才能从可能变为现实。实现经济一体化合作需要建立一整套法律体系和决策、监督、执行、仲裁机构,显然,现有的一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如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APEC)、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ESCAP)、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 )以及一些论坛性的组织,都已不能满足开展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需要。

我们认为,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目标在于:(1)为了本地区的共同繁荣,成员国家(地区)相互提供比关贸总协定更高的贸易优惠,以促进本地区内部贸易的持续增长;(2)统一本地区的市场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则,促进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优化配置,加强本地区的国际分工,使东亚所有国家(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得以实现;(3)加强所有合作伙伴的综合国力,促进这一地区的对外开放, 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来说,经济一体化合作还必然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象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样,东亚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会对所有成员国(地区)的市场实行统一的保护。然而这种保护不是通过建立歧视性的高关税或非关税壁垒,而是通过对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比关贸总协定更加优惠的内部贸易低关税和其他金融、劳务优惠来实现的,因此,它不是一个贸易保护组织。

10多年来,中国建立了10多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各个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实行了不同的优惠政策,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条件,割裂了全国的市场,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家的政治统一。因此,从长期来看,这种分散的对外开放形式不利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最后也要影响到所有合作伙伴国家的利益。当前由于市场运行规则和运行条件的不统一,已经影响了发达国家一些大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推动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把东亚各国(地区)的市场融为一体,这将大大促进整个东亚地区(包括中国)的对外开放。尽管欧共体没有给美国资本提供什么特别优惠,但却能够吸收美国每年海外私人直接投资的70%,原因就在于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欧洲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常说要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

至于说到中国与东亚各国、各地区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中国需要东亚、东亚需要中国。中国的人口占本地区人口的70%,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本地区仅次于日本而排行第二,因此,如果东亚一体化组织缺少中国参加,其经济、社会意义就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中国也离不开东亚,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半以上是与东亚国家进行的,实际利用的外资也有近60%来自东亚地区。同时,中国与东亚伙伴在资源、人力、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个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东亚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传入日本、韩国以及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哲学观点、伦理道德、礼仪制度、人文思想,以及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同点,这就对东亚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

建设东亚共同市场的设想

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巨大的经济实力,以及东亚国家(地区)间在经济上的密切联系表明,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一组织的名称,以“东亚共同市场”为好。这个名称反映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可能实现的最终形式是共同市场而不是更高形态的经济与货币联盟,因此,合作目标的选择是现实的,可以实现的。而且,实现共同市场的目标,要分几个阶段。与美国倡议的“大洋共同体”这一过于庞大的组织不同,“东亚共同市场”将从有限的国家、有限的目标开始启动,一步一步提高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水平,扩大其合作成员。具体做法可以有各种选择,这里我提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995-1997年)。主要任务是:通过东亚各国(地区)学者交流、企业家的对话和政府官员的协商,取得实行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共识,排除各种思想顾虑,探索建立东亚商场的各种方案,草拟有关的法规文件。同时,向本地区的广大居民大力宣传东亚各国(地区)的共同利益在于实行经济一体化合作,这种宣传将使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得到这一地区人民的广泛支持。

第二阶段: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1997-2010年)主要任务是:

——召开东亚国家(地区)首脑会议,签订东亚共同市场条约,正式建立东亚共同市场组织。

——建立东亚共同市场的立法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仲裁机构。

——逐步削减成员国(地区)相互贸易的关税直至完全取消内部贸易的关税,同时逐步拆除内部贸易的壁垒,在2010年把本地区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

——制定法规鼓励成员国(地区)间的相互投资、技术转让、劳务合作,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促进资源在本地区的合作配置和生产的国际分工。通过这些制度化的合作,促使成员国(地区)间的经济互补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提高这一地区全体居民的福利。

——设立东亚发展合作基金,用于各项一体化合作项目,特别是用于援助经济落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和人口控制。

——开展货币合作,逐步使各成员国(地区)的货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建立货币联合浮动机制(包括设立东亚货币合作基金),稳定成员国(地区)的货币汇率。

——积极推动环太平洋国家的经济合作。

第三阶段:建立东亚共同市场(2010-2020年)。

主要任务是:

——在成员国(地区)间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

——创造具有东亚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东亚地区人口众多,难以衽欧共体式的人员自由流动。实现人员的有控制的合理流通,只能限于专门人材和部分熟练工人。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主要应通过发展教育,加强生产的国际分工和调整成员(地区)的产业结构来实现。这样既能避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又能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扩大东亚发展合作基金,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援助和产业结构改革,缩小成员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建立东亚货币体系,创立一种与成员国(地区)货币平行使用的记帐共同货币——东亚货币单位,以促进本地区的贸易与投资。为此,需要大大充实东亚货币合作基金,并且设立东亚共同市场银行。

——继续推动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在此阶段,可以着手与北美、南美、大洋洲国家建立环太平洋特惠关税区或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

为了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必须排除的几个障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浪潮推动下,近年来东亚国家也萌生了建立东亚经济圈的愿望,有的还表现得十分强烈。但是,几年来说的多,做的少,实际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存在一些认识的疑虑和客观的原因。

普遍存在的第一个思想疑虑是认为东亚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太大,难以实现经济一体化合作。对此,我们应该进行一些统计对比。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990年统计数字,在世界三大经济区中,每个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实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GDP的差距, 美国是墨西哥的22倍,德国是葡萄牙的90倍。是爱尔兰的35倍,日本是中国大陆的8倍、韩国的12倍、印尼的27倍、泰国的37倍。 出口贸易额的差距,美国是墨西哥的14倍;德国是希腊的49倍;日本分别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4-5倍,分别是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大约10倍,是菲律宾的33倍。上述统计数字表明,东亚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不比北美国家间和欧共体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更大。因此,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差距不应成为建立东亚共同市场的障碍。

普遍存在的第二个思想疑虑是认为东亚国家(地区)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各异,难以实行经济一体化合作。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国家政权都要履行两种职能:国家的阶段职能和国家的社会职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范畴,不是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内容。而经济一体化合作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范畴,这种合作只涉及经济的管理领域,不涉及国家的阶级职能。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既然可在关贸总协定中进行合作,为什么不能进行经济一体化合作呢?我们的结论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障碍。

除了认识上的障碍以外,确实还有一些具体情况妨碍东亚经济圈的建立,如某些东亚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的重点并不在本地区,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对建立本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不甚积极,此外,本地区各国各地区的内部政治经济形势好坏不同,由此影响了她们对外经济关系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因此,要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必须首先扫除上述障碍。此外,在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与美国和欧共体的关系。美国、欧共体与东亚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双方互有需要,因此,东亚共同体市场应该充分地对美国和欧共体开放。但在同欧、美的经济合作关系,特别是同美国的合作关系中,要强调遵循以下两大原则:第一、东亚事务由东亚国家(地区)自己安排,美国、欧共体不应干涉东亚事务。在双方的经济合作中,美欧不应把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强加给东亚国家(地区)。第二,双方都要照顾对方利益,实行对等的经济开放,建立起平等的合作关系。东亚共同市场对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可以作出以下安排:(1 )对来自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的商品关税,可以逐步降低到关贸总协定规定标准的50%;(2 )欢迎和鼓励欧共体和北美对东亚的投资和技术转让;(3 )推动三大经济组织的金融和市场体系合作。

为了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地区)所有的政治家和全体居民都需要更自由的思想,可以说,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是:(1 )把每一个国家(地区)追求自己的繁荣与富强的思想,转变为追求整个东亚地区共同繁荣与富强的思想,树立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就是说,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东亚国家(地区)必须联合起来,每一个国家(地区)的繁荣与富强,有赖于整个东亚的繁荣与富强。(2)抛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国际法概念, 创立面向21世纪的国际法新规范。核心问题,是在经济一体化合作中如何处理国家的主权。在这方面,欧共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3 )东亚国家(地区)间应培植相互的信任感,学会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照顾合作伙伴的利益,学会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妥协,这种平等互利的精神,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舍此无法实现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历史正在飞快的前进,我们的眼光要从过去转向未来。欧洲人、美洲人顺应历史的潮流,在经济一体化合作的道路上已经先走了一步。东亚国家(地区)应该急起直追。

标签:;  ;  ;  ;  ;  ;  ;  ;  

1996~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东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前景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