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孙莹莹,滕佳峰,杨絮

儿童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孙莹莹,滕佳峰,杨絮

孙莹莹 滕佳峰 杨絮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儿童功能性腹泻患者30例行中医药辩证论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4周治疗,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医药辨证论治功能性腹泻效果显著,临床辨证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互变等。治疗需细致审证求因,灵活地按证给药。

【关键词】儿童功能性腹泻;中医辩证;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032-02

腹泻是指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或为水样,便次增多的一种病症,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小儿脾胃薄弱,无论外感受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儿童功能性腹泻属中医的“伤食泻”、“惊泻”、“脾虚泻”等范畴。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儿童功能性腹泻患者30例采取中医辩证论治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功能性腹泻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平均1.8±0.5岁。病程1~7天,平均2.5天。

1.2 方法

1.2.1风寒泻 疏风散寒,升阳止泻。藿香正气散加减。方中藿香、紫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桔梗、半夏调理气机,散结导滞;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中。诸药合用使风寒得散,清阳得升,则泻可止。若恶寒发热较重者,可加防风、羌活以宣散风寒;寒湿内困,腹痛较剧者,加砂仁以运脾化湿,行气止痛;若兼食滞、大便臭秽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导滞。

1.2.2湿热泻 清热利湿,升清降浊。方药: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方中葛根以升阳生津,解肌达邪;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若热重于湿,可加寒水石;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厚朴以芳香化浊;腹痛较甚者,加白芍、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小便短赤加车前子;腹胀较重者加枳壳、木香等。

1.2.3伤食泻 消食化积,升清降浊。方药:保和丸加减。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陈皮、半夏理气消胀,降逆止呕;茯苓渗湿和胃;连翘散结、清解郁热;若面黄肌瘦、纳呆、舌淡者加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祛湿;烦渴加黄连少许以清热燥湿,除烦止渴;夹有恶寒发热外感者加紫苏叶、薄荷疏解表邪。

1.2.4脾虚泻 健脾益气,升举清阳。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山药、莲子、薏苡仁、白扁豆健脾化湿;陈皮、砂仁、桔梗理气助运,调畅气机。若腹痛明显加白芍、延胡索理气缓急止痛;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下泻清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温中散寒,增腐熟之力。

1.2.5脾肾阳虚泻 温补脾肾,壮火散寒,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方中附子、补骨脂温补肾阳;吴茱萸、干姜、肉豆蔻温散脾寒;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五味子敛肠止泻。有脱肛者加黄芪、升麻以升提中气;泄泻较重,滑脱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

1.2.6肝旺脾虚泻 平肝健脾,理气止泻。方药:痛泻要方加减。本方为平肝健脾、治疗肝旺脾虚泻的代表方。方中防风平肝抑木,白芍柔肝,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助运。若暴受惊恐、夜卧不安加钩藤镇惊安神;若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功。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经治疗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粪便性、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30例儿童功能性腹泻患者,经4周治疗,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乳食、暴受惊恐、情志失调、脏器虚弱等。病位在肠,主要病变在于脾胃。病机主要是脾失健运。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生理特征表现为“脾常不足”、“肺为娇脏”、“肾常虚”,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情志不稳是功能性腹泻的内因,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家长育儿知识不足,片面强调营养、滋补,过分溺爱,如添加辅食不当,饮食不按时按量;患儿偏食肥甘厚味,嗜食生冷瓜果,或暴饮暴食等,所以乳食所伤及风、寒、暑、湿等六淫所袭导致脾胃失调是小儿腹泻的外因[1]。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小儿脏腑脆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内侵,损伤脾胃引起泄泻。盖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泄”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泻。”故六淫之邪中以感受湿邪者最多。小儿由于饮食不能自理,若喂养失宜,乳食过量或不足,或过食生冷瓜果,或恣食肥甘厚味,或添加乳食过早或过多,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度,或误食不洁等,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发生泄泻[2]。故《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伤于乳食而泄泻者较为多见。引起小儿脾胃虚弱的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或疾病后调护失当以及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为满足旺盛的生长发育需要,脾胃功能相对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精微,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成为脾虚泻。引起小儿脾肾阳虚之因有先天禀赋不足,或泄泻较久,或久病之后,或过食寒凉等,均可损伤脾肾之阳。脾以阳为运,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合污而下,并走大肠导致泄泻。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清阳之气不升,下陷则成泄泻;或情志失调,烦恼郁怒,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失健运;或忧郁思虑,脾气不健,土虚木乘,均可升降失调;或素体脾虚,逢怒进食,更伤脾土,使脾气受伤。故泄泻之本在脾胃,但多涉及肝、肾等脏。

总之,小儿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外感邪气,内伤乳食,情志失调,脏腑功能不足,皆可致泄泻。外邪中以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内伤脾胃最为关键,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而脾胃水谷的腐熟需肾阳的温煦,脾胃的升降功能与肝的疏泄相关,所以,肾虚、肝旺也会影响脾胃的受纳与运化。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功能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小儿泄泻病情重者,可损伤气阴,故常发生“伤阴”、“伤阳”的变证,其中暴泻者常伤阴,久泻者常伤阳,亦可同时阴阳两伤。

腹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以感受外邪、乳食内伤、脾。肾虚弱为主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泄泻多与脾胃有关,也与肝、肺、大肠关系密切。临床辨证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互变等[3]。治疗需细致审证求因,灵活地按证给药。治疗小儿泄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法综合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对病情较重者,应及时进行抢救。在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护理工作,防止复感,减少变证,对提高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让患儿环境安静,勿再受惊恐。合理喂养,提倡6个月以内婴儿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病后膳食应以清淡、稀软易吸收、少渣少油腻为原则,禁忌生冷、坚硬难以消化之品;病愈后注意调摄饮食。注意气候变化时,避免过凉或过热,特别是小儿腹部不要着凉;夏天应多喂水,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须用温水洗臀部,以防臀红。

【参考文献】

[1]张爱雪,肖敏.止泻散敷脐治疗小儿功能性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医儿科杂志, 2016(1):317-318.

[2]李洪立.捏脊结合止泻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 10(4):36-37.

[3]罗祥忠.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药辨证论治效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31):88-88.

论文作者:孙莹莹,滕佳峰,杨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9

标签:;  ;  ;  ;  ;  ;  ;  ;  

儿童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孙莹莹,滕佳峰,杨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