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_信息化管理论文

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_信息化管理论文

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进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才算进入信息化社会、中国现今社会信息化水平如何、如何测度社会信息化的水平和进程,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又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拟从社会信息化的内容中提取测度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指出构建原则及具体的测度方法。

1 信息化内涵与层次

信息化一词从1967年开始使用,至今对其基本范畴依然不十分明确。人们对信息化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含义界定,总括起来,有三种解释:第一,从信息技术角度理解,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再加上通信化;第二,认为信息生产属于精神生产,信息化就是知识化;第三,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认为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重心从物理空间向信息知识性空间转移的过程。本文从经济学意义考虑,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关于信息化的基本层次略述如下:

(1)核心层:指实现社会信息化需要解决的具体内容, 包括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医疗信息化、军队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科教网络化等。

(2)中间层:或称过渡层,包括经济信息化、社区信息化、 国防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科教信息化五大方面。

(3)最高层:即社会信息化, 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教育、文化、政务、军事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目的是步入信息化社会。

(4)边缘层:是作为从核心层过渡到最高层的手段或步骤, 具体可以析出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两方面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信息化概念有三个主要特点:①综合性,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化程度。②关联性,指社会信息化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因此,寻找各个要素之间的特定联系方式,进行社会信息化相关分析具有重大意义。③动态性,社会信息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将不断变化。它表征一种动态进程,因此要对社会信息化进行测度或评估必需从整体性、系统性角度考虑,抓住本质内涵。

2 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指标是计划与统计中反映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化的科学概念,它包括两个部分: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所有的指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能够简化那些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指标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即有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的,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也有在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用“比”、“度”等表示指标,用以说明指标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设置指标体系是为了对社会信息化进行全面评估,所以构建测度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最基本的原则, 任何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信息化进程测评依据是信息化的有关理论。设置的指标需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指标设置与应用评价相一致。数据的选取、计算的合成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具体而言,科学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逻辑性,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要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②客观性,指标体系应紧密结合社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测度结果能够反映社会信息化的核心运动。

(2)系统性原则。我们在建立指标体系时, 要把社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社会信息化应由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项目组成,而不是数据的简单罗列、集合或叠加。划分层次有利于对社会信息化的结构、功能、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而且可在具体的比较中,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3)动态性原则。 社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有时空变化的复杂系统,它将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某个时期反映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核心要素,在另一个时期可能会降为次要因素,甚至可以忽略。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反映社会信息化的现况,而且能够根据新的经济特征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预测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潜力。

(4)代表性原则。由于社会信息化外延的广泛性和模糊性, 所以描述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作为系统化的指标体系,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那些最具代表性、最灵敏的主导性指标。这些主导性指标数目是可控的,由于这些指标的内涵丰富,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所涵盖的内容。

(5)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又称可操作性原则或工具性原则。 指标体系并非越庞大越好,需要体现统计的工具性,要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选用指标最好有现实的或能够计算的数据作为基础。度量单位一般用人均值、百分比、增长率等来表示,定性方面还要用程度差表示。实用性是指标体系的生命,理论上再全面、再精致的指标体系,若没有实用性等于形同虚设。

(6)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是设计社会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实际运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测度结果的可信度。选用指标时必须注意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不仅能进行地区性横向比较,且可以进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在指标选取时要注意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并尽可能与国际通用的有关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的国际性。

以上六条原则相互关联,层层推进,一个成功的指标体系应是六项原则的完善组合。

3 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想

筛选指标时应从社会信息化内涵出发,对其基本问题、热点问题、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取那些经常被提及的,基本上达成一致意见的且针对性强的指标。选取指标时,可以参照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国力的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以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方面作为标准:①信息资源②国家信息网络③信息技术的应用④信息技术与产业⑤信息化人才⑥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1)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运载的实质内容, 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最明显标志。信息资源广义上是指各种信息活动中所有要素的总和,包括信息资源、信息人才、信息技术在内的一切资源。狭义上是指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存贮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从信息资源的内容可划分为文化信息资源、政治信息资源、军事信息资源、经济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等。从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文字信息资源、图形信息资源、视听信息资源等。从信息资源的来源可分为社会信息资源、自然信息资源。我们认为,在信息化进程测度中可将信息资源分为三个部分:①文献信息,指存贮在纸介质上的各种信息。选用以下几个指标:人年均报刊发行的拥有量、人年均图书发行的拥有量、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人均拥有量、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人均拥有量。②数字信息资源,指存贮在磁盘、光盘上的数字化信息及网上信息资源。我们将这一类信息单独列出来,用网上WWW 站点总数作为评价指标。③模拟信息资源,在本文中是指以电视、广播形式向外传输的信息。在此选取每周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播放时间总量作为测度指标。

(2)国家信息网络。 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的物质基础,是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 也是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我国已建成四大网络系统: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邮电通讯网China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这四大网络正构成遍及全国的互联网,成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国家信息网络指标分为两部分:第一,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具体有系统与网络建设的投资额、光缆干线长度、Internet网上主机数;第二,网络应用系统建设指标。网络应有电子政务系统、社会公众信息系统、工交与工业产品信息系统、金融财税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教育信息系统等。

(3)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和先导, 它不仅使人们信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根本改变,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人类的生产方式都产生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涉及范围广泛,一切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应用有关的技术均可称为信息技术。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矩阵体系。具体而言,包括通信广播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知识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

在信息技术的指标大类中,我们从投入、产出、利用三个角度分析。①信息技术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资金投入。为方便测度我们采用以下几个子指标。科技投入指标:R&D经费额、R&D经费额与GDP的比重; ②信息技术的产出。我国科技水平低,投入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低。数据表明,我国科技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5%, 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们将科技产出作为重点衡量内容,具体指标有:年专利授权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数、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国际公认的先进科技成果数、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等;③在利用方面,选取电视机、电话及电脑的普及率作为指标。

(4)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信息服务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的结构进一步“软化”,由硬件为主导转为以软件为主导。对信息产业的划分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有一点较为一致,即邮电通讯业、计算机产业、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们选取以下四个指标。①信息产业总量指标:信息产业的产值、 信息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②计算机产业指标:计算机产业销售额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年度微型计算机的产量、集成电路芯片的产量、软件的销售额;③信息服务业指标:信息咨询机构的数量、从业人员的数量、信息服务业的产值;④邮电通讯业:其产值在信息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5)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对其它各个要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离不开人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选择以下几个指标:①教育指标:教育经费支出、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在校学生总数、 在校生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每万人当中拥有的教师人数、成人识字率。②人口构成指标:城镇化水平、上网人数及其比重。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近10年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应用,人类在享受其便利快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全球信息差距、知识产权保护、电子犯罪、信息经济利益冲突、跨国数据流管理、计算机病毒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由信息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约束。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指由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其它机构制定颁布的旨在调整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规章的总和。它是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其内容包括信息化市场培育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建设、信息化行业标准、信息化商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产业的国际交流等。

我们从两方面选取指标,①组织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管理机构数目、决策层的信息化意识。②法制建设:政策法规的制定项目总数、涉及面广度、实施有效度、国际化程度等等。

总括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及所选取各自的指标,可以得出一个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图1。

4 社会信息化的测度方法

(1)利用指标测度时存在两大矛盾。 ①指标全面性与计算的简便性之间的矛盾。不论是对知识经济和综合国力进行测度,还是本文所提的对社会性信息化问题的评估,在采用列指标分项时都会面临这样的难题。若是强调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希望尽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内容,那么采用的指标数目必然增加,数据统计难度相应增大。若希望指标使用时比较容易,指标数目尽可能少。指标减少,则全面性降低。②定性估价与定量计算之间的矛盾。现在人们倾向用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评价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这体现人们思维趋向于精确性。但是社会科学并不同于自然科学,许多内容未必能用数值量化,或者说定量不一定比定性更准确。所以,本文所列的指标体系中,有一些比较“模糊”的指标。所谓“模糊”不是指它的概念不明确,而是说这些指标比较适合用定性方法评估。对于整个指标体系而言,大多数采用的是定量方法,但不等于每个指标都必须精确到具体数字。

(2)具体操作过程。①数据的收集与调整。 根据指标体系中所列的指标项目,查找相关资料;测度必须在详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将决定测度结果的准确性。可查资料的工具书主要有《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书》、各个地区的统计报表、年鉴等。各种统计资料的统计口径不一定相同,必须进行调整。例如,在统计GDP时,需注意所取数据的单位, 有的统计资料以美元为单位,有的则以人民币为单位。需要查当年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进行换算。调整后,使每项指标的涵义和单位一致。②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从不同测面反映社会信息化的指标不仅数量多,而且属性不同,量纲不一,要使众多的指标能够构成一个数值,并能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估,就必须考虑用多指标合成的综合测评方法。计算前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方便分析。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最高值法、最低值法、级差法(最高值减最低值)、平均值法、标准差法、理想值法、特定数据法。后两种方法一般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方便操作,我们一般采用特定数值法。如要建立不同地区社会信息化的序列表,我们可以选择某个特定地区的数值为基准值,其它地区的各个指标值与这个特定数据值的比,即为标准化数值。③权数的确定。在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中,权数的确定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权数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数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目前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较多,基本上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评价者根据客观环境对指标重要程序给出人为评价;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根据指标数据变动规律所提供的信息计算出权数值。主观赋权法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根据各个指标含义和所反映的作用大小来确定相应的指标权数值。这种方法考虑到客观的实际情况,使指标的权数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缺点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主观赋权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则是定量分析,其优点是避免主观判断造成的后果,但对指标的具体经济意义重视不够。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等。④加权求和。如图可知,本测度指标体系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指标系统。测量要素为第一层次,指标类型为第二个层次,分指标为第三个层次。先利用某一权数确定方法,例如主成分分析法,求出第三个层次的分指标权重,加权求和后得出第二个层次标准化数值。 再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第一个层次的6个数值。这6个数值的总和即为最终信息化测度结果。

图1 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总框图

测量要素 指标类型 分指标

文献信息 ①人年均图书发行拥有量 ②报刊发行拥有量

③档案馆馆藏人均拥有量 ④图书馆馆馆藏人均

信息 拥有量

资源数字信息 ①网上WWW站点数

模拟信息 ①每周电视节目播放总时间 ②每周广播播放总

时间

国家基础设施 ①网络与系统建设资金 ②Internet网上主机数

信息建设指标 ③光纤建设长度

网络应用系统 ①现金流量占总货币的比重 ②信息传递无纸化

建设指标 程度

投入指标 ①R&D经费额 ②R&D经费在GDP中的比重

信息产出指标 ①年专利授权数 ②省级以上科技成果数 ③高

技术 新技术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④国际公认的先

应用 进科技成果数 ⑤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⑥高新技

术企业数目

利用指标 ①电视机普及率 ②电话普及率 ③电脑普及率

总量指标 ①信息产业产值 ②信息产业产值在GDP 中比重

③信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信息计算机产 ①年度计算机产业额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 ②年

技术 业指标

度微机产量 ③年度集成电路芯片的产量 ④年

度软件的销售额

产业信息服务 ①信息咨询机构数量 ②从业人员数量 ③信息

业指标

服务业产值

邮电通讯 ①邮电通讯业产值在信息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业指标

教育程度 ①教育经费支出 ②教育经费在GPD比重

③在

信息化

指标 校学生总数 ④在校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⑤

人才 每万人拥有教师数 ⑥成人识字率

人口构成 ①城镇化水平 ②上网人数 ③上网人数在总人

指标 口中的比重

信息化

组织建设 ①信息化管理水平 ②信息化管理机构数目 ③

政策 决策层的信息化意识

法规法制建设 ①制定的政策、法规、标准总数 ②项目涉及广

标准 度 ③实施有效度 ④国际化程度

标签:;  ;  ;  ;  

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_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