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构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大厦论文

邓小平:构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大厦

【编者按】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政协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此,本刊特别开设“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专栏,通过回顾人民政协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发各级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对政协工作的热爱之情,进一步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政协、关爱政协、支持政协。

同时,本刊从第5期至第10期,举办“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欢迎历届住冀全国政协委员、我省各级政协委员和工作者、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工作者踊跃参与,书写履职故事,展现政协人风采。稿件内容要见人见事,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议论。2000字左右,并提供本人照片。征文活动结束后,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并颁发获奖证书。

作为继毛泽东、周恩来之后的第三位全国政协主席,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领导人民政协期间,阐述和确立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方针和政策,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未来几年,IoT的规模将变得更加庞大,设备也会变得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多元化;同时,安全性与隐私性也会逐渐成为IoT用户的迫切需求。如何提升IoT设备抵御恶意攻击的能力,如何保证IoT用户的隐私不受侵害,如何增强IoT生态中智能化交易的安全性等都成为新型IoT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

1978年3月,邓小平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他努力恢复政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出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使人民政协的民主生活日益活跃,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团结日益增强。在邓小平的重视和支持下,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被载入宪法,使人民政协有了根本的法律保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亲自担任政协章程修改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修改工作。新章程于1982年12月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成为各级政协组织建设和开展工作的基本规范。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82年8月,邓小平与民革中央副主席朱学范亲切握手

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当选政协主席的邓小平

关于人民政协的根本任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开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6月15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在深入分析了历史新时期人民政协面临的形势变化后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邓小平还提出“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要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加强同国际朋友的友好往来,为发展国际反侵略扩张的统一战线作出自己的努力。”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成为20多年来各级政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献计献策、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胃窗超声造影对T4期的准确率高于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对T1期诊断准确率高于胃窗超声造影,具体结果见表3。

关于政协工作的基本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共中央把我党同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充实、发展为十六字方针。1982年11月24日,在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郑重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共同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开创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局面,为开创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调控中心层设置五防系统服务器,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查询管理,可进行操作票出票、倒闸操作预演、操作权管理、遥控操作闭锁等功能;控端层配置有五防主站、电脑钥匙及附件,完成新增变电站的图形编制、数据编制、维护调试等工作;在各受控〗站配置相对独立的五防规则、虚拟遥信等可根据规则实时自动更新的基础数据。可在各级五防工作站配置系统的维护权,完成权限允许的服务器维护工作。随着受控站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新入网的工作站可通过权限调整设置,实现各层级合理的管理权限。

河流健康功能得到改善,有效修复了生态。在实施增效扩容改造时,重庆市对纳入改造的非季节性河流电站均按规定完善了生态流量泄放措施,提高了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效改善和恢复了202条河流流域生态功能,保护了河流健康。通过改造新增了清洁能源供应量,每年可减少燃煤75万t,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91万t、二氧化硫近3万t和烟尘5万余t。

关于人民政协的历史转型。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展了怎么样认识中国的阶级状况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性质和任务的讨论。正在大家对这些问题十分困惑的时候,邓小平在1979年6月15日,来到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回答了这些问题。他指出:“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的资本家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到国家手中,定息也已停止十三年之久。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与此相联系,各民主党派现在“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因此,“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也就是说,人民政协已经由具有不同阶级联盟性质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转变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这意味着,人民政协开始了新的历史性的转型。

关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进入新时期以后,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作用。”邓小平还强调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1981年1月,邓小平与台盟总部主席蔡啸亲切交谈

1981年11月,邓小平和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左一)、民建中央副主席胡子昂(左二)在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

邓小平在领导人民政协期间,就关系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从理论上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回答,构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大厦。邓小平的人民政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发展的科学指南。

关于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民政协应当在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此后,1982年底,新修订的人民政协章程明确把“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事业”规定为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

关于人民政协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我们党同其他几个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但是,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关于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的重要定位。1980年8月28日在《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要为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作出贡献》和同年9月29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中,邓小平在论述人民政协性质的时候,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巩固和扩大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也是我们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在1989年1月2日,邓小平还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根据这个批示,党中央经过研究,明确了我国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一重要定位,并在1989年12月颁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关于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前景。早在1979年6月,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任务是十分光荣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1982年11月24日,在五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对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寄予厚望,认为人民政协“前程远大,大有可为”。“我们的政协,一定能够在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依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曹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大会发言改写)

标签:;  ;  ;  ;  

邓小平:构建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理论大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