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共享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_优势分析论文

基于共享性资源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竞争优势论文,资源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产业集群以其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上,第三意大利的工业区式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在国内,浙江省中、小企业簇群式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实际上,Adam Smith早在其《国富论》中指出:“市场延展的程度决定劳动分工的深度”。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并前所未有地提升着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为根本的产业集群在当今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正如Porter所描述的:“当今世界经济地图上布满了被称之为集群的区域”[1]。

然而,关于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大都集中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如文献[2])、集群创新优势(如文献[3,4])以及集群竞争优势(如文献[5,1,6])三个方面。相对较少有将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两大领域相联接[7,8],以探究产业集群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或者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强机制。

本文的研究是试探性地将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两大领域相结合,基于资源的观点(注: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 view):国内通常翻译成“资源观”,本文采用国内习惯译法。)分析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以下简称“集群企业”)所能获取的特殊优势的形成机理。

1 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观点

19世纪70年代以前,微观经济学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甚少。沿袭Edward Chamberlin,Joan Robinson和Joe Bain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家将一个企业相对另一个企业所表现出的各种优势,完全归因于该企业持有的垄断力量的形式与程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才逐渐从垄断力量转向关注企业创造或获取能够增强竞争效果的各类资产。与在传统产业经济学的梅森一贝恩(SCP)分析框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9,10]不同,重新聚焦于彭罗斯的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11],强调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特殊资源而非其所处的产业结构”[12-14]。Cool and Schendel的研究表明[15],在美国医药产业内,同处于一个战略群组中的企业存有系统且明显的绩效差异;Rumelt[16]也通过研究指出,同一产业内部企业利润的差异大于不同产业间的利润差异。这些研究验证并支撑了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进一步巩固了资源观在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资源观是对企业内部的资产、技能、能力和知识的研究,重点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而不是从外部获取[11]。企业的资源观指出,企业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基于它的资源结构。不同企业的内部资源并不同质,因此,企业可以凭借其异质性资源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产品或服务。当这些资源成为超正常利润的源泉时,它们就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12,17,18]。通过对这些资源的独占和利用,一个企业便可以凭借这些独特的资源获得竞争优势[19,20]。

实际上,资源观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阐释主要来自理查德租金(Ricardian rents)的概念,即,经济租金产生于供给有限或准有限(quasi-limited)的资源[18]。微观经济学家主要关注企业对供给有限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或通过向政府寻租而对相关资源的独占所产生的垄断优势;而资源观主要研究企业通过独占自身培育与开发出的供给有限的(相对于其他企业)异质性资源所获得的竞争优势。资源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关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资源禀赋,另一个是导致竞争不对称的资源特性。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Grant[21];Amit & Schoemaker[22]),其中,能够创造价值和能够避免竞争对手的模仿替代是最为主要的两大资源特性[23]。

资源的有价值性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特性,同时也是其生存的根本。因此,在资源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往往将资源的有价值性假设为既定前提,进而重点研究企业在生存的前提下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性。因此,有价值资源的难以模仿与难以替代的异质性成为资源观研究的焦点。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对手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模仿、购买或替代那些本企业借以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因此,导致竞争不对称特性的资源尤其重要[23]。早期资源观认为,短期导致企业竞争不对称优势的模仿壁垒包括对资源的正规保护、规模等,长期确保竞争不对称优势的模仿壁垒则是由高缄默性产生的因果模糊、复杂化与专业化。

随着资源观理论的逐步成熟,能力观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战略管理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基于资源的观点中,能力被界定为:“内嵌于企业内部的资产、知识、技能和技术的组合,企业可以凭借这个组合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这种组合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基于能力的战略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24-26]。在基于资源的观点下,企业的能力也必须是难以被模仿的,考虑到拥有权,能力在企业竞争之间是不对称的,这些能力能够为企业提供机会。通过能力观对资源观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特别是Teece等人提出的动态能力的观点[27],借助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将时间因素纳入资源观的分析框架,指出企业内部资源的历史积累与能力发展的路径依赖是确保企业动态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特性。

虽然资源观能较好地解释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原因,阐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机理(如图 1),但是,传统的资源观通常采用二分法将能够为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一分为二,一类是企业内部开发的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可以直接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一类是企业可以通过要素市场交易得到的不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只有通过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进行整合与配置,转化为企业内部异质性资源时,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种对资源的二分法,对于以企业作为基本竞争分析单元的理论研究显然是适用的。然而,产业集群作为市场机制与科层结构之间一种特殊的中间性组织,正以一种新的竞争分析单元为众多学者所探究。在以产业集群作基本分析单元时,企业资源的二分法明显遗漏了另一类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这类资源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而单个企业外部,对集群外部企业产生隔离而为集群内部企业所共享,这类资源往往也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此异质性资源使集群企业较外部企业另外增加了一个获取理查德租金的重要源泉,成为传统竞争优势资源观对企业资源二分法之外的第三类资源。

图1 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观点

Fig.1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s’s competitive advantage

2 基于产业集群的共享性资源及其形成机理

虽然基于资源的观点以及后来发展起来基于能力的观点都是以个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但是,企业的资源能力观本质上没有任何阻止将其运用于产业集群层面的特性[8],集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竞争单位,基于资源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在集群研究中得到扩展运用[28]。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通过公共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commonalities and complementarities)相互联系的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群集[6],这些企业群体分享与承担共同的机会与威胁[29]。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专业化分工(specialisation)、地理性临近(geographic proximity)、组织性临近(organizational proximity)、群内组织相互关联(interrelatedness),以及协同与溢出效应(synergies and spillovers)等五大特性,这五大特性相互作用,共同培育出处于企业与市场中间的一类具有价值性、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异质性资源(见图2)。

图2 基于产业集群的共享性资源形成机理

Fig.2 Industrial cluster-based formling mechanism of the shared resource

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对这类资源赋予了诸如网络资源、关系资源、系统资源等不同称谓,但其本质都是集群内部企业可以通过共享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另一源泉,本文采用F Xavier Molina-Morales的共性资源的概念[8],指集群内部那些为群内企业所共享的无形或深层次的资源或能力 (如,集群整体品牌、集群创新性知识、集群的组织学习能力、集群竞合氛围等无形的战略性集群资产),这类资源或能力对集群外部企业具有排他性,而对集群内部企业却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因此,共享性资源成为集群内部企业相对于集群外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源泉。

下面分别从五个方面来阐明共享性资源的产生机理。

(1)专业化分工可以使集群企业达到或接近最优生产规模。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沿产业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打破了原有单个企业纵向整合式经营结构,使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由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制造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使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专业化企业独立生产经营,这种专业化分工能够使每个企业以最优或接近最优的规模进行经营运作,大大提高了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生产效率。

(2)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知识与信息的流动。虽然先进的信息技术已打破地域性界限,并大大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成本,但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特别是缄默性(tacit)知识与技能的传递,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仍然具有信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因为“通过走廊与街道传递知识远比通过大陆和海洋传递来得容易”[30]。

(3)组织性临近增加了集群企业之间对知识吸收利用的程度。组织性临近是指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组织形态、组织文化及操作惯例的企业之间的相近性。组织形态、组织文化及操作惯例上的相近,促使集群内部各企业间形成共同的交流与沟通的“语言平台”,对知识背景(特别是缄默性知识)的理解大概相同,因此,知识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吸收与利用极为高效和顺畅。

(4)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间的相互关联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由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亲缘”和“地缘”关系,使得集群内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内部企业与相关机构作为信任网络上的结点,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搀有较大的情感与关系的成份。产业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这种网络化结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间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

(5)协同与溢出效应使集群获取外部经济性。协同和溢出效应产生于集群内部而单个企业外部,通过对诸如专业人才市场、专业性服务机构的共享,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溢出与扩散,集群内每个企业既为外部经济性的供给者,更是外部经济性的受益者。而且,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具有很强的隔离性,集群外部企业几乎难以成为此外部经济性获益者。

以上分别分析了产业集群的不同性质在形成共享性资源过程中的作用。然而,共享性资源是所有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特性都无法独立实现共享性资源。由于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难度增大,若不存在地一临近与组织临近的专业化分工,往往无法仅专业化于产业链上少数环节而不增加交易费用,而较大纵向整合度的经营运作又很难使单个企业达到最优生产规模;无论缺乏地理临近或组织临近的哪一个特性,企业间知识与信息的顺畅流通及吸收转化都难以实现,缺乏组织临近性,仅有一墙之隔的两个企业也会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地理临近性,则会由于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而使企业间的缄默性知识无法有效传递;同样没有地理临近与组织临近的保证,基于“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信任”网络就难以形成,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也无法降低;协同效应与溢出效应实际上是其他四个特性产生的综合结果,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产生具有隔离机制的外部经济性。由此可见,共享性资源实际上是产业集群所有的一种无形的网络结构性资源,正如马歇尔所说,这种资源存在于集群的“空气”当中,是产业集群各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为集群所特有,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仅集群外部企业难以识别,甚至集群内部的企业也难以清晰表明,因此,共享性资源难以被模仿与复制,集群内部企业可以凭借共享该资源而赢得集群外部企业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3 共享性资源与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

共享性资源虽然可以看作是资源观对企业资源二分法之外的第三类资源,但它所具有的能产生理查德租金的特性却与资源观相同,因此,资源观的分析方法完全适用于共享性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研究。如图3所示,共享性资源同样具有因果模糊、路径依赖、历史作用以及社会复杂等能够产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各种特性,集群企业不仅能通过共享性资源与集群外部企业产生竞争的不对称优势以获取竞争优势,而且集群企业自身也是共享性资源的缔造者。集群企业与共享性资源形成相互强化与促进的良性回路,从而基于共享性资源以不断获取竞争优势。

图3 基于共享性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观点

Fig.3 Shared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s’competitive advantage

(1)共性资源的因果模糊主要产生于产业集群内部的缄默性知识、粘滞性信息与技术诀窍等隐性资源。集群企业的组织临近性与地理临近性确保了群内企业间知识(特别是缄默性知识)、信息及技术诀窍传递的高效性。高缄默性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诀窍往往是一个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集群外部的企业很难拥有相关知识、信息及技术诀窍的获取途径,因此,集群企业较集群外部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创新优势,并且这种优势的产生机理也是集群外部企业所不能了解与识别的。

(2)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决定了集群现阶段共享性资源的状态和异质程度。共享性资源发展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之前所有发展环节累积影响所形成的,发展过程的路径依赖性使任何一个集群内部企业的共享性资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集群外部企业可以模仿共享性资源的一些表面特征,但无法再现决定共享性资源现有异质性的发展路径,路径依赖使得集群企业的共享性资源几乎不可能被模仿与复制。

(3)独特的历史资源条件对于集群低成本获取和吸收新的资源来提升现存资源的异质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的因素对于绝大多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历史背景往往培育出差异较大的集群企业共性资源,其他企业难以进行模仿。并且,一般来讲,历史累积下来的共享性资源的存量与其对新资源的吸收、转化或开发的能力成正比,累积的资源存量越大,对新资源的吸收、转化或开发的难度和成本越小,所用的时间也越短,从而可以较其他竞争体低成本快速地提升共享性资源的价值与异质性。

(4)在同一集群内部的企业管理者与工人往往在同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工作与生活,家庭关系、所有者关系、产业和雇用者协会与地方劳动者联盟等组织的联系以及其他非经济性的社会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集群内企业与供应商、买方、竞争对手及其他相关机构错综复杂的关系。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社会复杂性是集群外部单个企业所难以获得的,而且也是单个企业所难以模仿的。

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的四大特性的综合结果,构成了群外其他企业所难以模仿与替代、能够为集群企业获取理查德租金的源泉,集群企业借助共享性资源而获得市场竞争的不对称优势,从而获取与维持竞争优势。然而,共享性资源并不能确保集群企业相对于外部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即,共享性资源只是集群企业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集群企业作为集群内部的竞争单体,其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共享性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以及将自身资源与共享性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也各有差异,这不仅是导致同一产业集群内部不同企业的绩效并不相同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共享性资源并不能替代企业自身而直接实现竞争优势。

因此,集群企业要获取和维持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必须将自身资源与共享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借助共享性资源提升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异质性,通过对自身资源的最优化或逼近最优化配置,达到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效果。同时,集群企业并不是单方面获取共享性资源的,共享性资源的产生与发展,最终依靠集群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共同作用而实现。集群企业既是增强与提升共享性资源的主体,又是借助共享性资源获取高绩效的受益者。集群企业与共享性资源之间的特殊关系,客观上确保了二者持续的良性互动发展。

本文仅试探性地对产业集群与企业战略两大领域相结合进行了有关概念逻辑性分析研究,文章中尚未对相关理论观点作出实证性验证,这将成为笔者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另外,文中仅提到了集群企业与共享性资源的互动关系,但具体互动模式还有待研究;再者,共享性资源也绝非原有集群内部企业可以共享,对跨国公司怎样通过设立子公司于具体产业集群当中,进而通过子公司来受益共享性资源以增强整个公司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也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标签:;  ;  ;  ;  ;  ;  ;  

基于资源共享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分析_优势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