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再认识”促进学生持续、健康成长论文_施银浩

用“再认识”促进学生持续、健康成长论文_施银浩

浙江省余姚市子陵中学 315400

摘 要: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的特点,为了克服“第一印象”的不全面认识,对学生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融洽师生关系,搞好班级建设,从而贯彻全面发展方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要因时、因地对学生不断加强“再认识”,在认识中促进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再认识 不断加强 时机 方式

所谓“再认识”,是指根据学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班主任在原有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对学生的思想、能力、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多次进行认识了解,并加以分析与评价,以便准确定位,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再认识”问题的提出,有其现实中的必要性。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由于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的不同,往往容易形成“第一印象”。而这种“第一印象”通常能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形成既定的认识心理框架,这就不能不影响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正确评价,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偏差。还有,有的教师看人习惯于“静态观察”,只看眼前学生的状态,形成的也是较为固定的认识。这样的看法一旦形成,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甚至影响班级稳定等,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再认识”的意义

1.“再认识”是克服“第一印象”的不全面认识,对学生正确评价的必要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在不断成长,其身心的变化较快,又由于受到校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情绪时常产生波动,行为也会有所反复。对此,班主任应抱着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优缺点,才能较客观地予以评价,及时采取教育措施。而不能固守着旧印象,抱着偏见不放。要对学生做到评价准确,就必须不断加强“再认识”。

2.“再认识”是对学生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班主任只有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对其准确定位,把他放在班级中的适当位置,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定位的得当与否,往往影响到教育措施能否真正贯彻,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再认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再认识”是融洽师生关系,搞好班级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学生也渴望接触教师。当感到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会更加乐于表现自己,更愿意展现好的一面,期待得到好评。他们通常乐意与教师接近,对教师怀有好感,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那些师生关系冷淡甚至紧张,往往与教师不愿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有关。同时,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班主任必须充分信任并发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点,也有赖于对学生不断“再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再认识”是贯彻全面发展方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教育要实现“三个现代化”,教师就必须较全面地掌握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心理倾向。这就要求班主任更要充分掌握学生情况,才能加以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加强“再认识”也是基于这点而迫切需要重视并实施的。

二、“再认识”的时机

一般说来,班主任对学生的“再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量化积累过程,需要经常性地观察了解,没有固定一律的时间安排。但从学校教育及学生成长的特点来看,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几个大的阶段。以初中三年为例,新生进校时形成初步印象,期中考后可仔细审视一次;一个学期结束后,重新评价分析一次,再在一个学年后评估一次。依此类推,第三学年结束时最后进行一次总结概括。

在认识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可以抓住一些有利的观察“契机”,听其言,观其行,往往有事半而功倍之效。主要可以抓住以下一些契机:

1.开展班级或学校集体活动时,如班会、劳动、集会、出操、参观、游览、观看演出、参加社会实践等。

2.举行捐款、帮困、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性活动时。

3.进行阶段性推优或评比时。

4.举办学科竞赛、文体竞赛活动时。

5.学生家庭或个人发生较大变故时。

6.其它可以观察、了解的时机。

三、“再认识”的方式

班主任一般通过平常的观察来了解认识学生,还可采取个别谈话、座谈、家访、问卷调查、侧面打听、写日记周记、写个人总结、举办演讲会等方式来掌握情况。

为了加强认识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体现发展性规律,常用的有效方式方法是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这种个人档案不同于学籍卡上的简要记载,而是用卡片、专本专页等形式,把学生的社会背景、个人情况等信息作详细的记录,并留有空余,根据了解经常做动态补充。这样持续一个目标阶段,就可较为完整、清晰地掌握学生思想、个性发展的脉络,便于“对症下药”,及时加以鼓励或鞭策督促。

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成长坐标图”,用直观的形式展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具体为:以时间为横轴,单位可以是周、月或学期;竖轴可以把日常规范由低到高依次罗列,针对学生个体的情况用点表示、用线勾画,允许多线并行,特别的地方另加标注。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就一目了然,便于开展因人施教的教育。根据实际需要,这种坐标图可分为学习情况与思想性格两种类型,分开设置,又两相对照,综合起来对学生予以评价,能够做到更为全面和准确,避免了单一性与片面化。

论文作者:施银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用“再认识”促进学生持续、健康成长论文_施银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