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眩调压汤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_廖章泽

廖章泽

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景龙社康中心广东深圳518000

【关键词】清眩调压汤;高血压;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改善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64-02

清眩调压汤是陈可冀院士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针对高血压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病机特点,以益肝肾、清肝热、平肝阳为法,创设的一个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证明其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效果良佳,本文中采用回顾方法,对清眩调压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自2005年9月~200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的住院高血压病患者。选取合格病例选取标准患者64例,其中培哚普利组(A组)32例,清眩调压汤+培哚普利组患者(B组)32例。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病程时间、体重指数及危险分层等情况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各组临床资料(χ±s)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参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1]。定义为:在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2中医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2]。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目眩、头痛、膝软、腰酸、五心烦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心悸悸,耳鸣,失眠,健忘,便秘,舌红少苔,脉眩细而数。

13病例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属1~2级者,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证,年龄均在40~80岁者。

14病例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80mmHg或舒张压(DBP)≥110mmHg者;排除合并伴有有肝功能障碍、脑部病变、心功能不全、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对培哚普利片过敏患者;或是本方剂组成药物过敏或是不能耐受者。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或是无法进行临床疗效判断,资料统计不全、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治疗的患者。

2治疗方法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病例均为曾经没有应用降压药物或是正在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但效果较差或是没有依据规定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在入院治疗后次日上午监测卧位血压,收缩压达到140~179mmHg,则纳入观察对象。

清眩调压汤主要组成:30g苦丁茶、15g桑叶、10g生杜仲、30g天麻、10g黄芩、10g川牛膝、30g鲜生地、30g夜交藤、30g钩藤、15g菊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住院期间,均由西苑医院中药房煎药室煎制成2袋150mL药汁。培哚普利片:每片4mg,法国施维雅公司生产,生产批号:X960273。A组服用4mg培哚普利片,每早8点定时口服;B组口服4mg培哚普利片,每早8点定时进行口服治疗,口服1剂清眩调压汤,2次/d口服,每次1袋。一个疗程为1周。

22观察方法:详细记录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每天上午8~10h监测卧位血压,应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右上肢肱动脉血压进行监测,详细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对比记录和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详细记录治疗前、治疗后血脂书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水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23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ANOVA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3临床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311降压效果判定标准:显效:①舒张压降低≥10mmHg,同时控制在正常水平;②舒张压没有下降到正常水平但下降幅度为20mmHg。有效:①舒张压降低<10mmHg,控制在正常水平;②舒张压对比用药治疗前降低10~19mmHg,没有达到正常水平;③收缩压对比治疗前下降低≥30mmHg。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者。

312症状积分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证候积分降低>70%。有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证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是进行性,证候积分降低<30%。

313单项症状疗效标准:显效:用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是总评分降低≥2个等级;有效:用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总评分降低1个等级但没有完全缓解;无效:用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是进行性加重。

32临床治疗结果

321降压疗效结果:A组、B组临床治疗显效率分别为531%(17/32)、750%(24/3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28/32)、938%(30/32),经秩和检验,χ2=5935,P=0034,结果显示A组对比B组间,差异有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讨论

高血压病依据中医学理论肝阳、肝风、头痛、头晕等,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相关文献和实践结果显示,肝肾两虚、肝阳上亢证类型是高血压发生病变的早期较为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最常见于1、2级高血压病变。专家认为JNC-7提出的“高血压前期”常多已有“肝阳偏亢”证候的表现[3]。所以,陈可冀院士依据数十年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研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高危因素,同时以益肝健肾、清热、平肝益阳为佳,研究调制清眩调压汤方剂。

综上所述,清眩调压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结果显示进行轻、中度高血压病变患者,存在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因此,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发病几率的风险。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的文献和实践结果显示血压达到标准的水平是进行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怎样进行预防好治疗其靶器官损伤是临床治疗最为关键性问题。以经济学眼光看,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同时不平衡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和研究传统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点,在稳定降压治疗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治疗费用,更有利于中国人体质、经济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J Hypertens.199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ISH)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2003,21(11):1983199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范秀珍.清热解毒类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3):246248

[4]何晶.天麻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天津药学,2006,18(5):62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论文作者:廖章泽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清眩调压汤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_廖章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