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_曹智英

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_曹智英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3000

【摘 要】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达20%左右,且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人群在所有死亡群体中占比超过40%,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的公报指出,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每天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可以达到6.5万人,对世界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是潜在的、巨大的威胁[1]。特别是目前我国还面临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以及中青年群体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习惯不健康,身心亚健康,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两大问题的情况下,其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专家和学者也认为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与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有关,而通过对这些可控的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本文就目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并综述如下。

1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控现状

1.1 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多项研究均发现并明确了性别、年龄、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吸烟、体力活动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抑郁、A型人格、职业紧张等均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家族史等属于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①男性以及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高,这与女性雌激素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的情况有关;②疾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这是由于年龄增长的同时,人体主要器官结构的功能不断衰老、退化,有研究对这种增长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发现,成年人年龄增长16岁,则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上升3倍[2];③合并心血管疾病家族患病史者发病风险升高,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存在遗传倾向。

除性别、年龄及家族史外的其余危险因素都属于可以控制和改善的因素。特别是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属于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率高达5.49%,在高血压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可见,冠心病发生风险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上升程度超过20mmHg,舒张压上升程度超过10mmHg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升高一倍。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机体内的脂质代谢与血管内、中、外膜的损害程度有直接相关性,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以发挥运送胆固醇的作用,使其进入组织器官以及血管中,高密度脂蛋白则可将胆固醇从上述位置转运到体外,而当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异常改变时,胆固醇的运送被影响,使其在上述位置发生沉积,导致动脉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成、血管下肢甚至阻塞,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发展成冠心病。临床上,一般将甘油三酯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主要指标,认为餐后甘油单指水平的升高会导致心血管发生风险的升高。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在于糖尿病病情进展损害心血管系统,并发心血管损害,糖尿病并发心血管损害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与普通人相比高出4-7倍[3]。

超重/肥胖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是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而代谢综合征则是多种代谢疾病组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在内的各种因素可以互相影响、转化,并互为危险因素,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吸烟、体力活动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生活习惯上的影响,抑郁、A型人格、职业紧张等精神心理问题上的影响也会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不良生活方式本身是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而精神心理问题的影响则体现在不良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心血管应激激素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等的水平,长期影响可使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并增加心血管反应性,使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升高,预后效果欠佳。

1.2 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防控现状

尽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防控已经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课题,来自多个国家、地区的研究报告总结结果则显示,对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防控在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量化分析中,贡献可达7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研究同时表明在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戒除不良习惯,保持良好心态的患者比例仍相对较低,欧洲心脏病学会在欧盟各国的实践研究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的存在仍有普遍性,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和防控。

2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临床上将心血管疾病未发生或尚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通过相关预防措施的干预,对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降低疾病发生率的情况记为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饮食干预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进食蔬菜、水果、谷物,增加纤维素、维生素的摄入,做到低脂、低饱和脂肪酸、少盐,并避免饮食过饱。

2.2 运动干预

选择快走、慢跑、爬山、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方式,坚持规律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控制体重、血压、血糖值血脂水平,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改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3 戒烟

吸烟可使动脉壁的含氧量降低,损伤冠状内皮细胞,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唯一完全可控的因素,戒烟具有重要意义[4]。

2.4 体重控制

在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做好体重的监测工作,避免体重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波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BMI<24kg/m2[5])。

2.5 心理干预

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保持乐观的心态,遇事学会自我排遣和疏解,从容面对困难,必要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对不良心态进行调节[6]。

2.6 用药干预

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降低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延缓病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7-9]。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工作需要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干预,并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户护理,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10-13]。

参考文献:

[1]黄奕梅,李晖,曹彭钢等.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心血管MR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6,37(2):99-101.

[2]黄丽.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5-6.

[3]王青,程永佳,张盼盼等.主动脉夹层瘤临床治疗与护理介入观察[J].健康前沿,2017,26(1):88.

[4]陈华碧.加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6):49.

[5]李蕾,李凌霄.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1):4151-4152.

[6]刘锐,熊燕,王梅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与护理干预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6):126-128.

[7]王建花.MDCT与MR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现状与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5):791-794.

[8]陈佳洁,江澜.冠心病患者心理障碍双心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z1):78-80.

[9]丁舒,吴瑛.心血管疾病预防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8):795-797.

[10]杨小芸.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作用探讨[J].心理医生,2017,23(8):242-243.

[11]潘丽华,曹宴宾.心血管病房护士对心脏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5):87-88.

[12]苏媛媛,张伟宏,宋晓月等.抗阻运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2):154-157.

[13]闫丽.一级预防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生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280.

论文作者:曹智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

标签:;  ;  ;  ;  ;  ;  ;  ;  

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_曹智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