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请记住这个家庭指导_家训论文

家长们,请记住这个家庭指导_家训论文

家长,请记住这句家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训论文,请记住论文,这句论文,家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家诫》……在这些古代家训中,闪烁着哪些智慧之光,让我们今日的家庭教育引以戒、引以为鉴?为挖掘古代家训中的现代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诸位专家以“家长,请记住这句家训”为名各抒己见,同谈古代家训中的现代智慧。

1.家长,请记住这句家训——“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氏家训》)

家训启示录之:学以致用

“我家孩子想报兴趣班,学什么比较好呢?”我常常会接到这样的询问,但“学什么比较好呢?”“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我也很想把这些问题“抛”给我们的家长,让家长细思细想。报兴趣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跟风?是为孩子将来的求学之路加分?还是为了让孩子的人生更丰富更快乐?所以我很希望用这句家训和家长共勉,“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读书学问,是为了让孩子心胸开阔,独具慧眼,而不是为了考级加分,成为“炫耀工具”!读书学问,是为了“利于行”,是“学以致用”,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在5岁时就能背出《三字经》,这样的“小时了了”,如果没有“理解”,没有“活用”,必然会演化成“大未必佳”。但如果家长给孩子念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还把其中之理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向孩子灌输“习相远”之理,从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见贤思齐”,养成好习惯。这样,教育便是“活”的,知识便是“活”的,孩子的思维方式自然也是“活”的。学习是为了“用”,不是为了考试,学习是让我们先学做人,正如郑板桥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那样:“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关于“学、用之理”,还有这些家训:

——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

清·陆陇其《示弟子帖》

2.家长,请记住这句家训——“夫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唐·柳玭《戒子弟书》)

家训启示录之:勿骄恣自恃,要自立自力

这句家训是我特别想要跟各位家长分享的,无论是古语“富不过三代”还是如今“富二代”的教育问题都可从此句家训中“窥见一斑”,这句家训的前半句“门第高者”其实可引申为方方面面,诸如家庭物质环境的优越等。丰厚的物质条件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家长、孩子以此为“恃”,“有恃无恐”,家长将孩子保护在真空环境,孩子视自己为“特权孩子”,慢慢地,心里便会生出这样一种想法:“反正家里条件好,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有爸爸妈妈来为我摆平。”有着这样心理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期待他的未来?相反地,如果家长、孩子以此为“畏”,让孩子懂得这些供他生活的物质条件的来之不易,也让孩子懂得,优渥的生活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辛勤,这便会成为孩子的感恩之源而不是放逸之根。

关于“自立自力”,还有这些家训: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

——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清·金敞《宗范》

3.家长,请记住这句家训——“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氏家训》)

家训启示录之:教育,请一以贯之

前几天,一位家长这样向我抱怨:“我家齐齐真是‘反复无常’,前段时间都乖乖吃饭的,但这两天,就开始‘作’起来,说什么都要我喂才肯吃,我是温和教育加严厉批评,可他就是要我喂,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定性。”听了这位妈妈的抱怨,我反问她:“那齐齐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比如生病或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你们曾经喂他吃过饭?”被我一问,那位妈妈想起了什么:“是有一天,我妹妹带着孩子来我家吃饭,因为家里位子不够了,我就让齐齐先玩一会儿,等我吃好了再去喂他,可是这是特殊情况啊!”对,可是这是家长认为的“特殊情况”,对孩子而言,平时你们“三令五申”要我自己吃饭,为什么现在又来喂我了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你们以后也会喂我呢?你们设立的规矩是可以随意更改的呢?这就让我想起了那句颜氏家训“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允许孩子的行为和禁止孩子的行为都应该清清楚楚,让孩子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而不是自己破坏了自己设立的规定,到时又责怪孩子的“反复无常”。所以,如果真的因为什么“特殊情况”而必须“破坏”为孩子设立的“为”“止”,家长也应该事先告知,和孩子说明原因并告诉他:“这是特殊情况,希望齐齐能原谅妈妈,明天我们就开始自己吃饭好不好?”许多家长可能认为,吃饭只是一件小事,但教育不正由这一件件小事组成吗?“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也应该由每一件小事开始,从而获得教育上的“一以贯之”。

关于“教育一致性”,还有这些家训: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念念向上一径做去,有志者事竟成矣。

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4.家长,请记住这句家训——“是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颜氏家训》)

家训启示录之:因为孩子,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朋友向有40年烟龄的“老烟枪”递烟,“老烟枪”却摆摆手,笑着说了句“戒了”,记得当时举座皆惊,是什么让烟不离手的他下定决心戒烟?“有一次我把一包香烟放在桌上,一个不注意,外孙辰辰就拿出一支香烟,还问我要打火机,‘外公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我也要做活神仙’。我吓坏了,在孩子面前,真是一点‘坏事’都做不得,就下定决心要戒烟,不然可是害了辰辰。”是啊,想让孩子做到的,我们家长自己先要做到,如果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遵守规则”,自己却拉着他的小手闯红灯过马路,“快,我们快要迟到了”,我们又该怎么让孩子信服?我始终爱《颜氏家训》中的那句话:“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我认为,对幼儿教育来说,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环境教育”“榜样教育”,如果家长成为“善人”,行的是“善举”,那么孩子在其影响熏陶之下必会“久而自芳”,这便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美好。对,教育可以不必那么“强硬”,不必“扯着嗓子”,只要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孩子“入芝兰之室”。

关于“影响”,还有这些家训:

——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善根于心,则动容周旋无非善。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篷生麻中,不扶自直。近佞者谗,近偷者贼。近愚者痴,近圣者明。

《太公家教》

标签:;  ;  ;  

家长们,请记住这个家庭指导_家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