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研究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研究

严冰[1]2003年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中国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的现况,探讨目前影响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的因素。 研究方法:纳入147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均为院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患者。按调查表的要求,对所有研究对象逐一评阅其住院病历和急诊病历,并进行电话访问,客观收集资料。对院前时间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分析院前时间对患者是否能实施溶栓的影响,对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时间平均为240分钟,其中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发病——作出就医决定这一阶段(占75%)。发病后自我处理、首诊于社区医疗机构、发病在家中、有心绞痛既往病史、发病后未意识到是心脏病发作,将症状解释为心脏病以外的原因的患者院前时间明显延长。147例患者中实施了溶栓治疗的为41例(占27.9%)。 结论:中国西部地区部分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时间基本符合国际上对溶栓治疗的时间要求。如能缩短就诊——溶栓治疗的时间可能大为提高患者的溶栓机会。发病后反应、首诊医疗机构、发硕士学位论文病环境、心绞痛既往史以及发病初对症状的解释是目前院前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李若莹[2]2016年在《非正常工作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某些严重的疾病中,周末入院患者院内死亡率比工作日入院患者高[1,2,3,4,5,6,7],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周末效应”。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作为冠心病中的危重类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8],因ACS发病死亡率高,即使死亡率小幅度增加,对于整个人口有着较大的风险及影响[9],所以非正常工作时间对于ACS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容小觑。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预后与急诊治疗方案及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0],因此非正常工作时间对于AMI预后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我们想收集AMI患者信息资料,探讨其预后与非正常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目的通过分析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MI患者基线特征、冠脉造影结果、治疗用药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期间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非正常工作时间与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1)本研究连续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行急诊PCI的AMI患者585例;(2)根据患者接受急诊PCI的时间分为在正常工作时间组A(155例)和非正常工作时间组B(430例);(3)回顾性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入院心率血压、相关实验检查结果、心脏彩超结果、冠脉造影结果及治疗用药情况。采集患者住院期间联合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4)将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冠脉造影结果、治疗用药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期间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5)对出现住院期间心脏联合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正常工作时间组与非正常工作时间组AMI患者间的性别、糖尿病史、卒中史、高脂血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钾浓度、肌酸激酶-MB(CK-MB)峰值浓度、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浓度、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血清钙离子浓度、术后心率、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EF值无显着性差别(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A、B两组冠脉造影结果中,AMI患者犯罪血管狭窄位置及类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犯罪血管数及冠脉病变支数构成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比较两组多支犯罪血管数和多支冠脉病变支数所占比例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3、A、B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从发病到接受PCI时间、24小时内使用β受体阻滞剂人数、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人数及使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4小时内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人数在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4、B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联合事件发生率较A组少(P<0.05),其中B组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s-CRP和术后心率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心脏联合事件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1、接受急诊PCI操作时间与AMI患者住院期间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低有一定相关性,且非正常工作时间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住院期间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2、在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中,非正常工作时间组患者年龄更小、高血压病史者比例、吸烟患者比例、次日WBC、hs-CRP、NT-pro-BNP均低于正常工作时间组;正常工作时间组患者24小时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ARB)类药物使用率比非正常工作时间组更高。3、患者的年龄、hs-CRP和术后心率可以作为AMI患者住院期间心脏联合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杨晓青[3]2018年在《南阳地区某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年诊疗趋势》文中提出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亚型,它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急性期治疗均有别于其他类型冠心病,有显着的特异性,对该病的救治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虽然国内外均出台了针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3]),但目前该病诊治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国内外呈现不同的诊治状况,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首先,应了解本地区的诊治状况,做到规避漏洞对症下药。而目前针对南阳地区,关于STEMI的循证医学数据尚欠缺,本研究就近15年来就诊南阳市中心医院STEMI患者的诊疗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为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目的评价2001-2016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STEMI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治疗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4个年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分析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治疗结局。结果本研究共抽取AMI病历758例;其中STEMI 558例,2001-2016年间,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58.03岁,57.6岁,57.31岁,59.97岁,2001-2011年逐渐下降,2016年增高(P<0.001),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62.82岁,63.6岁,64.23岁,64.19岁,大体上逐渐增长(P<0.001),男女发病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明显变化(P=0.79),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上升(P<0.05),至少有2/3的患者危险因素大于等于2个的状况没有改善(P=0.21),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由24h缩短至12h(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大于等于Ⅱ级的患者逐渐增多(P=0.004),转入该院的患者逐渐增多(P<0.001),住院天数逐渐缩短(P=0.009)。未行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差别,2001年38.9%,2006年16.7%,2011年35.7%,2016年38.4%(P=0.34);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由0增至39.4%(P=0.002)。24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79.2%增至96.9%(P<0.001),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率由0增至96.9%(P<0.001),他汀类使用率由0增至96.6%(P<0.001),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由52.1%增至72.4%(P=0.031),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率由54.9%降至43.3%(P=0.002)。住院期间,肌钙蛋白、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率变化明显(P<0.05)。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死亡率分别为8%、10.2%、9.2%、7.1%(P=0.76),放弃治疗率2%、6.1%、7.3%、8.1%(P=0.53),死亡与放弃治疗率10%,16.3%,16.5%,15.2%(P=0.76)。结论1、2001-2016年,该院STEMI患者医疗质量有改善,但与指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2001-2016年,该院STEMI患者治疗结局并未改善。

姜玫[4]2015年在《优化护理流程在STEMI急诊PCI救治中的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之一。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效果、预后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流程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要素。现代医院管理亦要求护理管理者不断进行护理管理创新,通过结构调整、环节过程改造,最终达到终末控制目标,提高护理品质和救治管理水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是中国最早建立“急性胸痛中心”的医院之一,开展以STEMI急诊PCI术为中心点的包括其他非创伤性急性胸痛的危重症临床急救及研究。通过对STEMI救治进行一体化综合管理、护理工作流程优化改造,达到缩短STEMI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救治管理目标。[研究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再造管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及效能研究。研究终点比较叁组患者自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D2B时间、平均住院日、D2B达标率及围术期院内病死率等质量指标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8月-2014年5月就诊入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的337例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分组按实施优化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28例、实验1组98例及实验2组111例。2.入选标准为:患者均符合STEMI诊断标准,无急诊PCI术禁忌症的患者,发病时间<12h。3.优化措施:对照组按照临床路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急诊抢救室-导管室护士进行规范化理论、技能培训,优化护理流程,设置STEMI专职护士,按照临床路径及绿色通道予以护理;实验2组在实验1组基础上设计制定完善的STEMI护理职责及工作流程图,并进一步规范化培训急诊预检分诊护士、 STEMI专职护士、导管室护士及急性胸痛病房护士,成立冠心病随访门诊及“爱心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流程中的核心救护能力。4.设计临床资料收集表格,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核对,若有遗漏或错误,及时更正完善,否则剔除该对象。将获取的信息资料双核录入建立数据库。5.资料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阳性例数与阳性率(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2组与实验1组及对照组在自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D2B时间、平均住院日、D2B达标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1组与对照组在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D2B时间、平均住院日、D2B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间在激活导管室时间、围术期病死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优化STEMI患者急诊PCI术护理工作流程,对STEMI急诊PCI术患者实行全程时间和全程健康管理,缩短了激活导管室时间、D2B时间、缩短了平均住院日,D2B达标率明显增加,达到了预期提高STEMI急救护理质量的目标。2.对STEMI急诊PCI术患者护理工作流程的优化和再造,适应了医院护理管理改革创新的要求,提高了护理救护质量,使得患者的就医服务体验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研究[D]. 严冰. 四川大学. 2003

[2]. 非正常工作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D]. 李若莹. 苏州大学. 2016

[3]. 南阳地区某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年诊疗趋势[D]. 杨晓青. 新乡医学院. 2018

[4]. 优化护理流程在STEMI急诊PCI救治中的效能研究[D]. 姜玫. 山东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