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混合意义_本体论论文

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混合意义_本体论论文

关于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杂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本体论论文,杂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3)03-0028-06

在欧洲哲学史上,自近代经验主义者提出“反形而上学”以来,这个口号时强时弱, 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在上一世纪,“反形而上学”曾成了十分时髦的口号。在强调科 学的名义下,把科学与哲学对立了起来。今天这一口号虽不那么时髦了,但仍然有人以 此为荣。所以,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虽为旧话,却有重提的必要。

在近代实验科学兴起的过程中,在哲学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验主义思潮。在经验主 义者看来,只有感觉经验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的,或者说,认识一定要 能还原为经验的实在性才是可靠的。而古代形而上学研究的所谓本体或实体,恰恰便是 某种超越了经验直接性的对象,而且这种超验的实体,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又成了 上帝的代名词。所以,在经验主义者看来,本体论思想不仅是科学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甚至可以说堵死了科学前进的道路;科学要前进,便必然要反对以本体论或实体论为 主要内容的形而上学。按这种历史进程看,“反形而上学”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又包含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即应用科学来取代哲学,事实上最终便走 向取消哲学。但是,在我看来,正如哲学不能替代科学,科学也不能替代哲学。它们讨 论的是人类认识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问题。而且本体问题,不完全是个科学问题, 同时亦是个价值问题。所以,我们常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的是知识,哲学为人类提供的 是智慧。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直接去确证或否证一个科学命题与科学结论,反之,科 学也不可能直接去确证或否证一个哲学命题与哲学结论。但这决不是说,可以将哲学与 科学割绝开来、对立起来了,而只是要强调两者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如果 两者可以直接同一,那就没有必要区分哲学与科学了。

同时,我还要说明的是,哲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与科学中的争论是不尽相同的。在 后者中,争论的目的一般都是要达到一个非此即彼的谁对谁错。哲学中却不然,争论主 要不是为了某个结论,而是导致某种结论的思路。所以,这种争论并不一定是为了舍我 其谁,更多是为了要在争论中达到相互促进。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认为哲学中更应该提 倡百家争鸣,更应有宽容精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理论,一旦宣布自己是绝对 真理,那它一定正在大步走向真理的反面,正在陷入谬误。

先谈点本体论方面的问题。

哲学上似乎有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所研究的根本问题,没有一个是最终解决了的。它 在理论上的争论,很多都是旧话重提。但是,它的进步恰恰便体现在这些旧话重提的争 论中。例如,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从它诞生之日便争论哲学研究什么,直到今 天仍在争论哲学研究什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一直在原地踏步呢?不是的,恰恰相反, 不断的争论表明它在前进。

在本体论的问题上也有这样的现象,古人在争论本体论问题,今人还在争论本体论问 题,这表明这个问题是不可取消的,而且人们的认识正在加深。不加深便不用再争论了 。因此,古人所说的本体与今人所说的本体是不尽相同的,其内涵所指相去甚远。

大家都熟悉,本体论问题曾经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它最初源于本原问题。所 谓本原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在最 终消灭时又回归于它。”[1]因此,所谓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想在杂多中寻找统一的原 因,即寻找多中之一。这个一,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火……。亚里士多 德从他的“四因论”观点出发,认为,他们都以质料为本原,是片面的。

人们为什么要去寻找这种本原呢?无非是因为要改造自然界,便得对自然界的万千气象 问个为什么?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当然,这在当时,还是个不自觉的 问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探讨这些为什么纯属出于人类的好奇心。不过,不管人们 自觉到还是没有自觉到,历史仍然是要按其内在趋势前进的。

一方面由于上述这种与那种本原理论内在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由于认识的日渐深化, 所以,到了柏拉图登上哲学舞台时,本原论的思想便发生了升华,正式提出了现在我们 所说的本体论问题。在《斐多篇》中,柏拉图明确提出了存在着的东西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看得见的,另一类是看不见的。而且他还认为,只有这类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绝 对实在的;它们是持久和不变的独立本体(或本质)。这个绝对实在即理念。后来,在《 理想国》中,他又进一步申述了上述思想。他肯定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虽然都是客观 存在的,但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的实在。它是永恒不变的,是本体,是理性认识的对 象;可感世界的种种事物,都因分有同类的理念而存在的,所以,它居于绝对实在和绝 对非存在之间的状态,对它谈不到认识,由此获得的只能是意见。

这种理念论,后来遭到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亚里士多德在系统考察了先哲 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本体这个哲学范畴,并在《范畴篇》、《形而上学》 等著作中系统地考察了这个范畴,从而奠定了第一哲学、即后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基本 思路。大家知道,在《范畴篇》中,他对本体作出了十分明确的限定:本体是既不可以 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的东西。按照这个定义,显然只有个别事物 能成为本体,当时,他称之为第一本体。正是这一思想,使他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立了 起来,并批判了理念论,但在他把个别事物称之为第一本体的同时,他又把种、属称为 第二本体,并在《形而上学》中,几经混乱之后,逐渐把种、属突出了出来,取代个别 事物成为最主要的本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他明确地说,只有本质才是真正的 本体。

这种本体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曾被当成了上帝的代名词。因为,这种本体 概念有两大特点,一叫最终的根本的存在(实在),二叫超验的。所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 关系兴起而兴起的经验主义思潮,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形而上学思想斗争。例如,弗兰 西斯·培根在他的名著《新工具》中说,与其说形而上学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毋宁 说它堵死了认识真理的道路。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说,所谓实体(本体)者,即 不知其为何物之谓也。也就是说,其实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谈论的是什么,但是他们却装 着自己是知道的;并且把这种自己亦不知其为何物的东西,称之为本体(实体),以便给 人一种假象,似乎他们对此做出了满意的回答。因为在经验主义者看来,只有经验能直 接把握到的,才是实在的。

但是,在经验科学不断取得成就的鼓舞下而踌躇满志的经验主义思潮,在休谟的怀疑 论中,走到了自己理论的尽头。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说,如果一切知识都来源于 经验,那么要问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的存在,当然只能请教于经验, 但是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不得不沉默。这里所谓的沉默,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意味 着原来以为最可靠的、由它把握到的东西便是最实在的,现在在休谟的追问中,最可靠 的不可靠了,最实在的不一定实在了。

所以,使康德不得不重新来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即思考所谓未来任何一种科学的形 而上学可能吗?

大家熟悉,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著中,对传统形而上学所讨论的三大 主体,即灵魂、世界和上帝,提出了系统的批判,并明确表明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不可 能的。因为科学只能研究经验中给予的有条件的东西,不可能研究超验的无条件的东西 。但是,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本性又是不可否认的,即按理性的本性 来说,它总不满足于知性的经验知识的完整统一,即有条件的统一,而要追求无条件的 统一。由此而产生的理念虽然不能构建知识,却能规范人的道德行为。

按照上述理解,本体问题便成了纯主观要求了。这就是说,康德对本体的理解,和以 往传统的理解刚好相反。古代的本体论者认为本体是客观上最根本的终极的实在(存在) 。康德实际上是继承了他以前的经验主义者的看法,即认为只有在经验中能直接给予的 才是实在的。理性思维直接把握到的并不是自在的客观实在,而是理性构建起来的。因 此,他认为,超验的终极存在是不实在的,仅仅是理性的一种理念而已。显然,这种观 点仍没有超出经验主义,所以理解不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 一个极端。不过,康德的看法虽然片面,却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本体问题是与人的 本性有关的。对其他自然动物便无所谓本体问题,只是对人而言才有此问题。当然康德 不充分了解人的本性究竟为何物,似乎这种本性仅仅是理性能力而已。

对于人的本性,黑格尔的看法,比之康德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他固然也认为,理性思 维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为什么能超越自然动物而具有了此本性,康德没有思考过这个问 题,黑格尔却提了出来,并且作了深刻的回答。他相当明确地看到了这是由于人能劳动 。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看到了人是他自己劳动的产物。在《小逻辑》中,黑格尔通 过对人的堕落的宗教神话的分析,清楚地表明了上述观点。他说:“动物对于满足其需 要之物,俯拾即是,不费气力。反之,人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的手段,必须由他自己去 制造培植。所以,即就他对于外界的关系来说,人总是通过外物而和他自身相联系。” [2](P91)因此,“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人应当加以改造的出发点。”[2](P92)他又说:“ 精神生活(其实即指人的生活,由于他的唯心主义偏见,把现实的人归结成了精神—— 引者)在其素朴的本能的阶段,表现为无邪的天真与淳朴的信赖。但精神的本质在于扬 弃这种自然素朴的状态,因为精神生活之所以异于自然生活,特别是异于禽兽的生活, 即在于其不停留在它的自在存在的阶段,而力求达到自为存在。但这种分裂境地,同样 也需加以扬弃,而精神总是要通过自力以返回它原来的统一。这样赢得的统一乃是精神 的统一。而导致返回到这种统一的根本动力,即在于思维本身。”[2](P89)在这里,劳 动被曲解成了仅仅是精神的(思维的)活动。但这种歪曲中仍然承认了思维和知识是劳动 过程的产物。

正是根据这种观点,他根本改变了对本体的传统看法,即本体既不是某种给定的现成 的存在,也不是没有现实性的主观愿望,而是不断实现又不断被超越的理想中的存在。 所以,他在批判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理念的软弱无力时所说的下列名言,便是上述看法 的典型表现。他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从以上简要的历史考察中,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在本体论问题上,我们要走的正是黑 格尔开创的探索之路。假如,人和自然动物一样,仅仅适应自然环境而存在,那么,人 就不会去研究自然界,更不会去追问什么本体问题。但人是在改造自然界中成为人的, 并在这种改造中求得发展的,所以,他就不能不追问,怎样改造自然界才能更有利于人 的发展。就是说,什么样的存在,对人来说才是更完满的存在。而这种完满性显然不可 能是超历史的,即不可能是一次给定的,只能体现在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中。多年以前 ,我曾打比喻说,古代的本体论是向后看的本体论,我们的本体论是向前看的本体论。

而且,这种本体,并不是单纯外在地强加于人的,而是人类主动设定的,也就是说, 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活条件中自己建立起来的。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 一种误解,即以为主观和客观是绝对对立的,似乎客观的东西,只要主观一参与便不客 观了。其实并不是如此。客观之所以为客观,并不是因为它完全排斥了主观,而是因为 它否定了主观的外在独立性,使之成为自身的一个内在环节;反之亦然,主观之所以为 主观,并不是因为它完全排斥了客观,而是因为它否定了客观的外在独立性,使之成了 自身的内在环节。这个道理,我想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主观和客观是相对而定的,不通 过主观,人们无从把握到客观;一旦把握客观时,主观却成了客观的“反映”,并不是 独立自主的。因此,当我们说真正的本体是人在实践中设定的时候,丝毫没有削弱本体 的客观性。反之,追求所谓未经主观污染的纯客观,只不过是不可知识的前奏。

正因为真正的本体是人类在实践中设定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最终给定的,而是处在不 断超越自身、不断向前发展中的。因为实践的本性就是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身。人之 为人,就在于他永远在追求超越已有的经验实在性,所以,他永远是其所不是,而不是 其所是。

其次谈谈价值论方面的问题。

本体论问题,虽然有不少历史经验可总结,但至今对本体的内涵应如何了解,仍意见 纷纭,难于统一。那么,在价值论方面更是如此了,因为,在价值论方面可总结的历史 经验,当然没有本体论那么丰富。虽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人要认识自己的任务,但哲 学价值论却不是仅仅靠反身自问便能达到理论上的自觉性的。因为人是在改造自然界的 过程中才成为人的,所以,只有通过外物与自身的历史联系,才能认识自己。总之,在 古代哲学中,价值论始终没有作为独立的部分成为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康德说哲学 应解决如下问题时,哲学价值论才开始独立了起来。这些问题就是:①我能够知道什么 ?②我应该做什么?③我可以希望什么?④我作为一个人是什么?后来的新康德主义者中的 弗莱堡学派把价值论当成了哲学的主要内容。该学派的创始人文德尔班认为哲学就是作 为价值的一般理论。该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李凯尔特则认为,价值的领域才是哲学 真正的领域,哲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那些作为价值的价值,探讨它们的意义,把他们纳 入一切价值的普遍的合目的的联系之中。但是,由康德到文德尔班,都把价值问题建立 在价值世界与事实世界对立的基础上。这就是说,还不是把价值论当作与形而上学有血 缘关系的孪生兄弟来对待的。

从康德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的对立、事实与价值的对立的立场上 来讨论价值问题的。但这个出发点恰恰便障蔽了正确探讨哲学价值论的道路。正如上面 已经指出的,人的存在与发展是在改造的自然中实现的,所以,把人与自然割绝起来, 人和人的价值又从何说起呢?但是反过来,脱离了人来谈论所谓自然的内在价值,我以 为也是一种一相情愿的空中楼阁,只有人才是价值的源泉。大家知道,自然界是一个无 意识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万般气象自在地相互适应着,既没有目的,也没有选择,相互 之间当然也没有价值关系可言。

所以,要想了解价值问题的由来,便要了解人的存在方式。正是人的存在方式,使人 与外面世界之间,不仅存在事实关系,还产生了价值关系。人与自然动物不同,他不是 简单地适应自然环境而生存的,而是在改造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不过,人不是神,他 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无中生有,这种改造,仍然要以尊重和服从给定的自然环境为 前提。但尊重和服从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它、超越它,所以肯定是为了否定,通过否定达 到新的肯定。这样,就形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中特有的矛盾,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人 而言,现实之所以叫现实,永远是不理想的;因此,必须超越它,以便使存在更完满, 即更符合人性,或使环境更人性化。反之,理想之所以叫理想,永远不等于现实,理想 一旦实现了,也就自我否定,不再是理想,而是新的现实了,即新的理想要超越的现实 了。在这里,就理想既是对现实的超越,又是一种更完满的存在而言,它是个本体问题 ,是本体论要研究的对象。反之,就理想是不现实的,但对现实又有某种规范作用而言 ,它是个价值论的问题,是价值论要研究的对象。因此,由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本质 ,使人与自然界之间发生了双重关系。就理想是一种完满的存在而言,人面对的是一个 事实的世界;就理想永远不等于现实而言,它更是一种规范,一种尺度,人面对的是一 个价值的世界。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说,人与自然动物都 生活在同一个自然界中,但这个自然界呈现给人的比呈现给自然动物的不知要多多少倍 。他以为这是因为人有远远丰富于自然动物的知、情、意。但是,他没有了解,人在知 、情、意方面的丰富性,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 为,实践揭示出了在感性直观中不可能把握到的,越来越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与事实在 性质上不同的、价值的内容。

所以,我以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并不是外在地并列的两个世界,而是有内在联系的 两个世界。像弗莱堡学派那样,把两个世界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事实的世界并不是 与人无关的,这不仅因为人即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而且作为主体的人,正在使这个世界 日益人性化。同样的,价值的世界也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尺度,而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 实践活动中,能转化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价值不等于事实,事实也不等于价值。

我以为,哲学价值论所要讨论的价值,既不同于伦理学中的价值,也不同于经济学中 的价值。经济学讲的价值,主要是指实证意义上的有用性。虽然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价值 与使用价值的提法,可这里与使用价值相对的价值,仍然是指社会财富而已。至于伦理 学中的价值,主要指的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性。而哲学中的价值指的不是实用层次上的意 义,而是世界观层次上的意义,是指在主体的自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有限 实体正在向无限实体的升华。如果把价值和事实对立起来看它的有用性,那么它的功效 不在于实用,而是人性的一种内在素质和修养。如果是这样来看本体论和价值论,可以 说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过,本体论是从客体入手来看问题,价值论则从主体入手来 看问题而已。它们在相互扬弃、相互补充中阐明了人与外部世界的根本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开始了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但始终把不同层次上的价 值混为一谈,我以为,这一现象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一个理论工作者,如果能用分析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现实,总结其内在的经验教训,那 么它就能提出一种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性理论。如果一个理论工作者只会注释现 状,那他的理论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不过这种注释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 觉的。不自觉的是最可悲的。因为这些理论工作者还自以为在当促进派,实际上恰恰相 反。将哲学价值论的内涵指向有用性的朋友,似乎就没有看到自己理论的真正社会作用 何在。

由于上一世纪50到70年代,极“左”思潮日盛一日,空洞的说教代替了对实际生活的 研究。所以,在解除了极“左”思潮的枷锁以后,社会思潮很容易趋向另一极端,把个 人的品德修养看成是空洞说教,“理直气壮”地认为金钱和财富才是一个人的身份和能 力的表现。面对这种情况,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哲学家们深思吗?

哲学价值论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超越物欲的有限生存,去发现人生的无限意义。文天 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最近我看电 视上介绍钱学森老人的情况,深感他老人家便是实践这种价值观的光辉榜样。当年他在 美国已经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但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历 尽艰辛回到了祖国。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的那批元勋,不要说没有10万年薪,在 三两粮票(不是三两粮食)便成了对他们的奖励的条件下,将两弹一星送上了天,为祖国 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平时,我们常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点精神,不就是要我们看破点物欲,看破点 红尘吗?或者说,就是要看到,人作为人,不能仅仅为物所决定,同时也要去决定物。 通常我们所说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使人不再像自 然动物似的,仅仅是自然的奴隶。不要以为这种向自然争自由的斗争,仅仅是破坏自然 的活动,同时也是建设更人性化的自然环境的活动。所以,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仅是 物质活动,同时也是价值活动。所以说,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 起了一种双重关系。这种双重关系是人所特有的,自然动物与自然界之间只有事实关系 。只有人除了事实关系以外,还有价值关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深层含义,就是要正确 处理好这种双重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关系也是历史性的。自然动物与自然界之间的 关系是给定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无论从事实的方面去看,还是从价值的方面去看, 都不是给定的,是历史性的。即是随着实践的历史进程而变化的,所以两种关系之间的 关系当然也不可能是不变的。

但是以往我们似乎只重视了事实的关系,片面地强调了向自然界索取。以为向自然界 不择手段地索取得越多,便表明人类越进步。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日益强大的科技手 段和恶性膨胀的占有欲,并不一定都在促进人类文明,在文明的背后,很可能正在步向 野蛮。其中有一些现象,即使被我们鄙视为禽兽的动物目之亦会自愧不如。正是这些貌 似进步的活动,不仅正在大规模地破坏着人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不自觉地践踏着人的尊 严与自由。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可持续发展战略,显然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时 也是价值观念的改变,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当然也就 意味着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且,正是后者的改变,保证了前者的改变可以健康进行下去 。

到此为止,朋友们不要误解,以为我认为价值问题仅仅是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 只是要强调,要讨论人和人的价值,便不能不以人对自然的改造为前提,不以此为中介 ,便不可能真正认识人和人的价值。当然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 社会的人或人类社会,因此,还有不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讨论。只是因为国内思想理 论界似乎相当广泛地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各自独立的两张卷子。所以, 我想把人与人的关系留给以后去讨论,希望此举会引起点反思,对我也是一种学习与教 育。

收稿日期:2002-09-09

标签:;  ;  ;  ;  ;  ;  ;  ;  ;  ;  

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混合意义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