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提高知识理解效果论文_张文洁

如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提高知识理解效果论文_张文洁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山东煤炭技术学院 山东 淄博 255120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课程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理解困难、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更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实践问题。笔者立足教学实际,阐述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从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机械基础;知识理解

《机械基础》是机电专业一门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电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现在,技工学校的生源文化基础较差,学生们对于机械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同时技工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很多教学实验不能进行,故而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加之这门课程知识量大、涵盖面广、章节联系松散,所以教和学难度都比较大。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知识理解水平非常关键。为此,笔者在这门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下面我将从知识理解角度着手,阐述我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学生掌握知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如何,与学生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十分重要,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掌握,才能有效地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教师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面介绍一下我在授课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知识理解水平所采取的措施:

一、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这时就可以借助有效的直观形式。利用教具、模型、挂图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此外,教学中应用课件、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也可有效增强直观性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的图文可变、生动活泼的特点,更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表达工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学生的感性经验主要是通过大量有效的观察获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机械基础授课过程中,教师举例时巧妙地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深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阐明,使学生感到很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用骑自行车来引出“链轮”“链条”、两链轮的转向、紧边、松边的位置等知识来讲解链传动。在学习凸轮机构时,教师让学生去观察饮水机开关;学习曲柄摇杆机构,教师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死点位置,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讲解移动导杆机构原理。教师用生活中的例子自然地导入新课,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到很有趣味,学习热情自然高涨。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三、运用比较促进理解

将同类事物相互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对不同事物比较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的本质差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机构和机器这两个概念,单从结构和运动的观点来看,机构和机器并无区别泛称为机械;但若考虑做功和能量转换,机器同时产生运动和能的转换,目的是利用或转换机械能以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机构只产生运动的转换,目的是传递或变换运动。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能实现运动形式的改变,区别在于机器能实现能量的转换或代替人的劳动去做有用功,而机构没有这种功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告诉学生,他们每天骑的自行车就是一种机构,而乘坐的公交汽车、小轿车等却是一种机器。因为汽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自行车不能实现能量转变。这样学生能比较轻松的理解机构、机械、机器的含义。

四、知识系统化,围绕教学主线,举一反三

任何水平的理解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若已有的知识、经验彼此孤立,则不仅会影响对这些知识、经验本身的进一步理解,也会影响到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系统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教材。

《机械基础》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其中各类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又可分为很多种,由于种类众多,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繁杂,造成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好各类传动机构的知识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化,设置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形式主义的掌握教材。如在讲解“凸轮机构”这一章节时,也可以内燃机为例,介绍内燃机利用凸轮机构将轴的转动转换为阀门的直线运动,但主轴转动与活塞直线运动之间的转换是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的。接着提问:为什么不能应用凸轮机构来实现主轴转动与活塞直线运动之间的转换?这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一章节的内容:平面连杆机构由低副组成,能够传递较大功率;再引出凸轮机构的特点,即凸轮机构能实现较复杂的运动输出,但凸轮与从动杆间为高幅接触,易磨损,不能传递较大的力,故常用于控制装置。由于这些差别,所以内燃机中是利用凸轮机构实现阀门开关的控制,而利用曲柄滑块机构实现功率的传递。在同一个实际工程机械中,对比讲解不同机构的工作特点,使学生既对所学各种传动机构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加深了对机构间异同点的认识,达到围绕教学主线、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五、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和一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起他们理解教材或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渴求是十分必要的。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来讲授课程的相关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窗雨刷、汽车车门启闭机构、天平、电风扇摇头机构等入手,来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从饮水机放水控制装置、缝纫机紧线装置入手讲解凸轮机构;结合自行车刹车装置,介绍制动器的有关内容。这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教师还可以结合所教内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举例子,鼓励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有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机械基础》是一门内容枯燥乏味、理论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学习这门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离不开艰苦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记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逐步了解事物间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林丰勋.教学心理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杨秀治.教育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4]陶佐英,刘云斌.有效教学方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职业,2012(10).

[5]殷召梅.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6).

论文作者:张文洁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  ;  ;  ;  ;  ;  ;  ;  

如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提高知识理解效果论文_张文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