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探讨_工业总产值论文

工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探讨_工业总产值论文

评估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之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数据论文,质量论文,方法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配合,统计执法工作力度加大,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有所改善。但总的来看,数据质量仍然不高,各种经济类型的统计数据质量参差不一。

——国有工业:由于人员配备较好,基础资料较健全,统计数据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但在企业改革进程中,企业改制、兼并等不断增多,有些统计数据不规范;

——集体工业:统计基础差,管理机制弱,不能严格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水份较重;

——村办工业:其规模小,分布范围广,且“天高皇帝远”,往往为了局部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虚报、瞒报统计数据,人为干扰统计现象严重;

——私营工业:存在着怕露富、怕缴税、怕摊派的“三怕”思想,对统计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统计工作难度大,数据质量差;

——股份制企业:财务决算时间相对较晚,有的还要召开股东大会或通过审计后才能正式报出,因而统计资料时效性较差。

影响工业统计数据质量除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外,还存在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统计制度不适应性。一方面目前工业统计工作仍然是以全面统计和定期报表为主要手段,这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统计制度、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已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统计制度方法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巨大的统计调查工作量同统计机构有限的人力财力形成反差,不少社会经济指标统计部门无力收集汇总,只好采取“拿来主义”。方法和制度上的缺陷加剧了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矛盾,使统计部门难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二是基础管理方面的原因。如有些企业原始记录资料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料;有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统计数据源头出现了问题;有些企业资料传递不畅,发生堵塞。

三是业务技术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某些统计人员对统计报表制度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对指标内涵、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不熟悉,以致出现不能按照要求而错填报表。

四是操作中出现差错。如在数据录入、转存,计算机传送、处理、订正以及数据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差错。

二、评估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

从长远来看,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必须加快统计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制度、进一步健全统计法制法规、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和统计人才的培养。但在近期,作为综合统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业统计数据的评估和监督。评估数据,既可以在使用中做到胸中有数,又可以在评估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下面,结合工业统计工作实践对数据质量主要评估方法加以探讨。

(一)幅度控制法

这种方法在综合统计部门使用比较多。它是利用本期数据与上期对比,计算出增长速度,然后根据增减幅度来判断其数据质量。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工业生产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没有大的新项目投产或政策影响下,工业产值不可能出现太大的波动。为控制工业产值数据质量,湖北省统计局运用这一方法规定各地区工业产值与上年同期对比,凡增长幅度超过18%的或者波动较大的地区,都要说明理由,并列示出增长幅度大的县市(或乡镇)及重点企业。

(二)部门核对法

主要是将综合部门的有关数据与工业主管部门数据进行核对的办法。在工业统计中,对产品产量统计要求双轨上报、互相核对,国家统计局在统计制度中也专门强调产品产量统计数据必须与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核对。目前,工业部门对产品产量统计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统计全社会产量数,如冶金行业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两家数据必须做到一致;另一种是部门只统计本系统内企业的产量数,这样,统计部门的数字应当大于或等于部门统计数,不能小于部门统计数,否则就要查明原因。

(三)指数验证法

指数验证就是用工业生产指数验证工业产值的增长幅度。工业生产指数是根据报告期各种代表产品产量与基期相比计算出个体指数,然后以增加值(或总产值)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出工业发展速度。从理论上讲,工业生产指数与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或者说比较接近。因为工业生产指数是侧重产品产量来综合反映工业发展速度,而总产值发展速度则是从价值量角度来反映工业发展速度的。使用这两种方法分析计算发展速度,可以相互验证,综合分析。

(四)相关资料对比法

对比法是统计工作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数量对比来评估数据质量。在实际工作中,用于对比法的相关数据主要有三类:一是计划数,国家和省级经济发展计划制定比较科学,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地、县级计划缺陷较多,只能作一般的参考;二是历史数据;三是横向地区间数据。

(五)不同计算方法资料比较法

就是对一个指标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加以对比分析的方法。目前工业统计中,对工业增加值的数据质量控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生产法(也称减法),另一种是分配法(也称加法)。从理论上讲,用生产法和用分配法计算的增加值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相差太大。国家现行制度规定,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但据我们了解,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用生产法与用分配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差额很大,往往是用生产法计算结果大大高出用分配法计算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产值中有水份造成的。湖北省统计局根据客观实际,在今年下发的数据质量评估办法中,专门提出了两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控制参数:即将按分配法计算的增加值除以按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如果计算结果大于90%,则采用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如果计算结果小于90%,则采用分配法计算的增加值。

(六)逻辑审核法

逻辑审核主要是建立在经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基础上一种审核方法。

如工业产值与能源消费、电力消耗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计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或度电创产值等指标反映工业产值增减幅度是否切合实际。

(七)参数控制法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反映客观经济现象的各统计指标之间有其内在规律性,通过对某些相关联的指标进行长期观察,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经验数据(即经济参数)。在工业统计中,这类参数很多。如工业增加值率,指的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工业生产中的物质消耗效益情况。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25—32%之间。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增加值率超出上述参数范围,必须进一步分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数据质量。

(八)模型检验法

运用各种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出仿真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如工业统计中的重要指标——工业总产值,通常利用Cobb—Donglass生产函数,即工业总产值(Y)是流动资产平均余额(X[,1])和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X[,2])、工业从业人数(X[,3])、科技进步(t)的函数。 其函数形式为:

Y=C[,1]*c[c2*1]*(X[,1]+X[,2])[c3]*X[,3][(1-c3)]

式中:C[,1]、C[,2]为常数,C[,3]为资金弹性系数。

对上式左右两边取对数,可将该函数转化为线性函数。然后利用有关历史数据,通过Micro TSP计算,即可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湖北省统计局在研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时,利用1978—1994年统计资料测算出工业总产值仿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6%,并且R[2]检验、D.W检验均较显著,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总之,评估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很多,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评估时,应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准确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数据质量的正确结论。

标签:;  

工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探讨_工业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