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两个使命--马克思两篇印度历史文章研究的经验_英国殖民地论文

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两个使命--马克思两篇印度历史文章研究的经验_英国殖民地论文

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两重使命——学习马克思关于印度历史两篇文章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殖民主义论文,印度论文,英国论文,两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两篇文章中指出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为理论指南,结合英国在印度殖民征服与殖民统治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三方面论述了英殖主观上对印度的劫掠客观上却也同时促进了印度的进步的问题,说明了殖民者破坏与建设的双面效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的殖民时代殖民地国家的进步还不能不是“以人头做成的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这一严峻而深刻的道理。

关键词 英国 殖民主义 印度 国大党 生产力 村社制度 世界市场

马克思1853年6月、7月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是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在印度统治的经典性论述,文中提出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问题,对于我们辨证地分析殖民主义在印度乃至在东方的殖民统治及其对东方国家社会历史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分析殖民主义历史地位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此次重温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前写的这两篇文章仍深受启发。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曾有过光荣与辉煌的过去,它代表着古代东方社会的一般特征。资本主义从西欧扩展开来成为一个全球体系,把印度变成了资本主义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特别是英国在印度的长达近2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殖民主义在印度具有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消灭旧的亚洲社会,另一个是建设的使命——在亚洲奠定西方社会的物质基础。”简而言之,就是破坏的使命与建设的使命。这双重的使命贯穿了殖民主义统治印度的始终,二者的矛盾统一构成了对印度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下面我就结合印度史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解。

一、政治方面

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前夕的印度社会处于中世纪晚期。政局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奥朗则布的去世标志了帝国解体的开始。人民起义不断,主要有马拉特人和两支在印度北部的锡克人起义和印度教徒起义,它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积贫积弱的帝国又遭到了固边国家的侵扰,1738年波斯人在纳迪尔沙的统帅下进攻印度,并进占德里迫使英卧儿皇帝投降。从1748年开始,阿富汗对印度十次入侵。两者劫掠印度财富无数。内外交困之时,统治阶级之间内讧不断,国家内战频繁,分立势力纷纷崛起。阿富汗人打败了马拉特联盟,使印度国家唯一的一支强有力的力量不复存在了。政治上的混乱与分裂,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样,“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它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又被马拉特人打倒,马拉特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从而,英国开始了对印度的殖民征服殖民统治。

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到1849年征服旁遮普,英国殖民主义者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

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的建立标志着印度社会中世纪的结束,开始了殖民地的新时代。

英国在印度的征服与统治,首先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殖民主义以铁和血书写着它的殖民征服史,印度人民则以痛苦和反抗书写着自己被征服被奴役的苦难历史。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每一次征服,每取得一份殖民权益都同时意味着印度人民承受了更多一份的苦难。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破坏了印度社会的传统,打断了印度正常的历史进程。

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在印度的确立,结束了印度诸候割据内战不断的局面,但土邦制的保留则又突出表现了英国对印度社会内在分裂状况的维持,表明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分而治之的狡诈伎俩。希帕依制度的实行,借助印度人的手征服印度,又维持着在印度的统治,甚至还利用它在征制其它的民族和国家,给印度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长期推行的结果造成了部分民族心理的畸形发展,拉大了各民族间的心理距离,使印度社会内部民族矛盾更加复杂,为印度民族意识的形成,为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加强设置了重重障碍,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消极影响。在长达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中,印度人民不甘屈服发动了多次反抗斗争,但又一次次被镇压。如对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的镇压。印度人民的鲜血染红了滔滔的恒河水,充分暴露了殖民主义血腥的一面。英殖民主义者与印度的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压榨印度人民,“在亚洲式的专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式的专制,这两种专制结合起来要比萨尔赛达庙里的狰狞的神像更为可怕。”就殖民政权本身来说,虽然经历了由东印度公司手里转入英王手里的过程,这只是英国资产阶级内部利益消长均衡的结果,对印度人民殖民奴役的本质是丝毫没有改变的。”

因此,“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他们的建设性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统治机构不断建立完善的过程,客观上就是一个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引进印度的过程。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使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它逐渐地由一个商业公司转变为统治印度的殖民政权机构,它逐渐地取代了英卧儿的残留的封建统治形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统治政权,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设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了带有现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体制,这都是印度社会前所未有的,它极大地冲击了印度古老的前资本主义政治体系。

英国殖民统治“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摧毁了作为东方(印度)封建专制主义基础的村社制度,使印度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阶级力量的新的组合。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是印度社会阶级力量变动的最突出表现。尽管民族资产阶级还很软弱,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它总是印度跨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印度政治上进步的表现,他们的阶级力量的不断增长,使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各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组织不断建立。1885年,国大党的创立,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结果,它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印度民族自己的资产阶级政党。它逐渐成为印度解放运动的领导核心。

在经历了痛苦的磨难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印度逐渐地开始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二、经济方面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征服与统治就是对印度财富掠夺的过程。劫掠的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英国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印度的殖民政策是不同的。

直接的掠夺、赋税和垄断贸易是原始积累时期英国殖民主义主要的掠夺形式。英国殖民者“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暴露无遗了。普拉西战后,一次从孟加拉宫廷就洗劫到了6000万英镑的财富①从1757-1815年的58年,英国就掠夺了10亿英镑的财富②。绝嗣丧权原则军费资助条约等都是一种直接的掠夺。英国殖民政权扶植利用原有的封建租佃关系,使自己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以超经济的政权的力量剥削印度广大的农民。垄断贸易是商业资本家的典型特征,它是在生产力不足以发达到能战胜东方商品时期的重要掠夺手段,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养肥了英国资产阶级,构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政治家的全部实际技巧同商人的全部垄断利己心肠结合在一起进行统治的”结果使印度人民受尽了苦难。饥荒不断,人祸加重了天灾,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使一千万人死于饥荒,就连东印度公司也不得不承认,这次饥荒中“每十六人中有六个被饿死”。③但是“虽然全国人口至少饿死三分之一,耕地面积也随之减少,但公司1771年土地税的纯收入甚至超过了1768年的收入”。④殖民掠夺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灾难及殖民主义的贪婪从中可见一斑。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巨大成果使“殖民地磨盘论”甚嚣尖上,无形帝国的不等价交换成为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对印度的一种更隐蔽破坏更大的掠夺方式。在国家政权配合下的廉价商品的重炮摧毁了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商品货币关系的触角伸到了广大的农村。大机器生产出来的质高价廉的棉纺织品象潮水一样涌入印度,造成了广大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的纷纷破产,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动,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的转变,土地兼并的盛行,使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又没有更多的生产领域去吸纳他们,这样,“英国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

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对印度的另一主要掠夺方式。发行国债和直接的生产投资是英国对印度的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印度是英国殖民体系的基础,因而也就是英国资本输出的最主要场所。投资的方向主要用于修建铁路,兴修水利设施,发展种植园,开设银行信贷等。有力量的投资用于开发工矿企业和发展原料加工工业。资本输出并不完全排挤商品倾销,而是恰恰相反,它正是为商品倾销创造条件的。英国商品输入额1813年为54,634英镑,1850年,1,370万英镑⑤1877年为37,440,631英镑⑥大量资本的输入,使印度人民遭受了更深一层的剥削。在农村土地税的不断增大,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资本输出带来的高额利润、利息,更刺激了殖民者的贪欲。广大的农民也就得承受更深重的苦难。

英国殖民主义在贪焚的物欲的驱使下,一步步地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使印度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剩余资本的投资场所。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农业附庸。印度社会经济畸形发展,经济结构殖民地化,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人民遭受的层层加码的剥削自不待言。印度被纳入了英国资本主义体系,在国际分工中充当了任人宰割的角色。极大地影响制约了以后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掠夺的另一面。英国对印度的大量产品倾销使作为东方封建专制主义基础的古老的村社制残余被彻底瓦解,农村中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印度农村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原料供应地,印度农村经济开始围绕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而运转起来。在工业中,资本投资的增加,为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宗主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和“移植”下(如经理行虽在本质上是英殖榨取印度财富的金融垄断组织,但它在客观上,却也同时起到了英国在印度移植资本主义的桥梁作用),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虽然还比较弱小,但它毕竟代表了印度民族发展的未来与方向。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大工业给印度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形式,为印度跨入现代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无疑是印度历史的进步。

三、社会与文化

英国殖民主义为了保证在印度殖民统治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在政治经济上对印度的统治与殖民掠夺,在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大力推行殖民政策。他们蔑视印度民族文化,试图中断古老的印度文明,割断印度的历史。他们大力推行奴化教育,意欲造就一大批印度肤色,英国情趣与思想的忠顺的奴才。宣布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离间民族情感,挑唆教派矛盾,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表现出要从根本上把印度造就成英帝国永久殖民地的狼子野心。

问题的另一面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毁灭印度古老文明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给印度文明增加了一股新的时代的气息。使印度新的开放性的近代文化,破土萌芽,印度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

近代西方教育的推行,使印度出现了现代的教育形式,教育体制。以英语为教学手段的各类各级学校的建立,传播了近代文明,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西方现代文化的知识分子,为近代科学技术在印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教育打开了印度人的眼界”⑦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始了对自己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开始了对祖国发展前途的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以拯救国家为己任,开展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他们创办各种报刊杂志,宣传现代文明。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反对封建愚味意识,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在资产阶段知识分子的参预推动下,开始了在印度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宗教领城进行改革。印度教、伊斯兰教等都在教义上、组织上进行了革新,力求适应现代社会。他们成立各式各样的组织,向顽固的印度社会的陈规陋习挑战,如革除萨蒂制(Suttee)、提高女权、破除种姓歧视兴办民族报刊与民族教育。这些都极大地冲击了印度社会生活中消极落后的一面。在斗争中,印度民族自己的新文化得以成长,如印度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等印度近代文学日臻成熟。

在殖民统治的压力下,在印度先进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启蒙下,印度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印度作为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各种社会组织的成立,乃至1885年国大党的建立都是印度民族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印度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正视自己的现实。这些都是历史的进步现象,是印度迈向现代文明门坎的重要一步。资产阶级现代文明的冲击给沉闷的印度中世纪思想文化与社会习俗带来了缕缕清新的空气,得以使印度努力追赶现代文明的脚步,虽然还做的很不够,但毕竟开始做了,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是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在社会与文化的建设方面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所直接做的。这是在殖民主义压迫下的一种思想文化的反弹现象,作为社会文化建设主力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就是殖民统治的产物之一,况且有时候,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推进改革时,自身力量的弱小与传统落后势力的强大形成力量对比的巨大反差,因而往往还不得不借助殖民政权的力量来进行。从阶级本性上讲,殖民主义对印度传统文化的破坏(当然包括印度文化精华与糟粕两方面的内容)是为了更利于自己的殖民统治。但我们也应看到资产阶级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与封建的愚昧意识不相容的。特别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文化也渐趋成熟与完善,渐趋远离封建文化。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病态文化的顽疾,对于任何想触动它,意欲进行任何社会变革的力量都是一个近于无法克服的巨大障碍,但无论如何,人类理性的进步与发展总是在与非理性的不断斗争中取得的。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在卑鄙利益的驱使下,大肆劫掠,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灾难“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另一方面。“就在亚洲造成了(印度)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印度)历来有的一次社会革命”。它以野蛮的手段把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引入了印度。“英国工业的毁灭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这是令人吃惊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这正是“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英国资产阶级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以追求物欲为目的丑恶的殖民行为却结出了异已的果实,这是与殖民者初衷相悖的,也是不依殖民者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在印度人民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历史的进步还不得不是通过人民的眼泪与鲜血换得的,印度历史的最终进步只有通过闪烁着泪花的双目才能看到。因而“用人头做成的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虽然冷酷,但却是真理。

双重使命问题是个历史的悖论,看起来非常矛盾,实际上包含有极为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破坏性使命是指破坏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落后闭塞停滞性,这种生产方式有一种历史的惰性,固定于一种僵化的模式,靠它自身内在的动力,自身的运动,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于它整个运行机制的改变还需要一种外力来促成。

但这种破坏性使命为什么执行的又不甚彻底呢?一方面是东方社会文明本身经过长期的发展,十分坚固,仍然有存活的强大的生命力,故而在短时间内完全摧毁它,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没有必要完全摧毁它。殖民者既要保持对殖民地的剥削,又要维持在殖民地的统治,在具体执行殖民政策时,只能取其二者权衡的中线。某些时候,为了根本的利益,为了殖民地的长治久安,也不得不做些妥协。

它的建设性的一面,就是资本主义对东方社会进行改造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必须要将全球都纳入它的轨道,以适应它的需要。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所以,英国才在印度修建铁路、桥梁等设施,在政治上采取适于自己生产方式的政治统治形式,对上层建筑领域也进行了变革。这种变革的方向,建设的程度完全是英国资本主义本身殖民扩大的需要为标准的,决不是为了印度人民的利益。因而,这种建设是片面的,畸形的。虽然有一些成就,甚至是很大成就,但作为印度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还远远不够的,非但如此,而且在日后印度发展中,这种畸形式的方面对印度社会历史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很快显现出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两重使命呢?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多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而只能是先进的英国资本主义文明征服印度。两重使命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使命,这是由资本自身增殖规律所决定的。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社会转变中的巨大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的看法不是从道义原则出发,而是将它作为世界历史的现象来进行理智的分析,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罪恶,另一方面又赞扬它对东方社会转变的意义。“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在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资本主义的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也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在全球的展现,这是人类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又不能不是以牺牲东方人民利益的代价换取的。

*本文1994年12月12日收到

文中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注释:

①⑥培伦主编《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第425页

②④(英)R·杜德《早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史》伦敦 1950年版,第450页,第53页

③(印)辛哈、班纳吉著 张若达 冯金卒 王 伟 译 《印度通史》 商务印务馆 1964年 第520页

⑤R、杜德《早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史》第298页《维多利亚时代的印度经济史》伦敦 1956年版,第158页

⑦(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 齐文译 《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社 1956年 第416页

标签:;  ;  ;  ;  ;  ;  ;  ;  

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两个使命--马克思两篇印度历史文章研究的经验_英国殖民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