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_货币供应量论文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量论文,实证论文,物价论文,货币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Starting from increase rate of money supply and risingrate of retail proce of commodity, the paper amaoyze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 of money supply and retailprice flictuation of commodity during the two time period ofserious inflat2ion since the commencement of Chinm's reformand opening pngrarme.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则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物价变动的先后顺序、滞后时期、相关程度及数量关系如何?必须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后才能给予答复。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业还处在发展之中,信用制度还不发达,现金在狭义货币供应量中所占比重超过30%。特别是在社会商品零售市场中,现金在商品和劳务交易中占主导地位。因此,现金发行的数量对我国社会商品零售物价的影响很大。本文拟从1987~1994年的货币(指现金,下同)供应量增长率和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的实际月度资料入手,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二次(1988~1989年为第一次,1993~1994年为第二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变动的关系,为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变动的关系

我国1987—1994年月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资料见下页表1(增长率均为与上年同期相比)。

为能较清楚地分析每次通货膨胀中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变动的关系,故将表1资料分为两段:1987—1990年为第一段,1991—1994 年为第二段。

1.1987—1990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1987—1990年月度数据的时差相关分析发现,我国这一次通货膨胀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要先行于物价上涨2个月, 亦即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要滞后两个月才对物价变动产生影响。其滞后两个月的相关系数为r[,-2]=0.9034。滞后两个月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2.0728+0.5421x[,-2] (R[2]=0.8161 T=14.2899)(y为物价上涨率,x为M[,0]增长率)

时差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987—1990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社会商品零售物价的变动有81.61%可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中得到解释。在这4年内,若货币供应量每年保持不变,商品零售物价水平则每年平均要下降2.07%;若货币供应量平均每年保持3.82%的速度递增,也不会引起商品零售物价的上涨。

2.1991—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1991—1994年月度数据的时差相关分析发现,我国这一次通货膨胀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要先行于物价上涨10个月,亦即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要滞后10个月才对物价变动产生影响。其滞后10个月的相关系数为r[,-10]=0.7524。滞后10个月的回归结果为:

y=-7.1423+0.5977X[,-10] (R[2]=0.5661 T=7.7476)(y 为物价上涨率,x为M[,0]增长率)

时差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说明,我国1991~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之间也存在较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社会商品零售物价的变动有56.61%可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中得到解释。 在这四年内,货币供应量若每年保持不变,商品零售物价水平则每年平均可下降7.14%;若货币供应量平均每年保持11.95%的速度增长, 也不会引起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一次通货膨胀中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变动时滞2个月的相关系数在90%以上, 而第二次通货膨胀中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变动时滞10个月的相关系数只有75.24%呢?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进行的时差相关分析,是指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要在若干个月后才对物价变动产生最大的影响,而并非是指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一定在若干个月后才会对物价上涨产生影响。所以说,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上涨的时滞过程越长,在时滞过程中所累积的对物价变动的作用就会越大,因而时滞后的货币增加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就相应减少。故第二次通货膨胀中时滞10个月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零售物价上涨率的相关系数,就要小于第一次通货膨胀中时滞2 个月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零售物价上涨率的相关系数。

二、货币超经济发行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变动关系

要测算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应分析货币超经济发行与物价上涨的关系。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计算公式则为我们计算适度货币供应量提供了基础。其计算式为:M=PQ/V。

表1 1987—1994年全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零售物价上涨率资料

上式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P表示商品价格,Q 表示流通的商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现我们以t表示时期,则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计算式可表示为:M[,t]=P[,t]Q[,t]/V[,t]。

如对上式对数化后再对时间t求导数然后用m[,t]代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p[,t]代表商品物价上涨率,q[,t]代表流通的商品数量增长率,V [,t]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则可得基本衡等式:m[,t]=p[,t]+q[,t]-v[,t]

在无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m[,t]=q[,t]-[,t]

适度货币供应量计算式即为:适度货币供应量=上年同期货币供应量×(1+社会商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据测算,我国1987~1994年八年间货币流通速度平均每年减缓7.35%。所以,适度货币供应量计算式为:

适度货币供应量=上年同期货币供应量×(1 +社会商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率+7.35%)

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影响适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还有:(1)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作为商品用于交换的产品也在不断扩大(主要是指劳务产品。因为实物产品在商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率中可得到反映,而劳务产品的交换扩大,在商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率中难以反映。),这客观上也要求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量。(2)由于我国银行转帐结算上的原因和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原大量通过银行转帐结算的大宗商品批发业务,也改为付现结算,这也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适度货币供应量计算式应调整为:

适度货币供应量=上年同期货币供应量×(1 +社会商品零售额实际增长率+7.35%+调整系数)

据估算,计算适度货币供应量的调整系数以1.5%为宜。

货币超经济发行量的计算式为:

货币超经济发行量=实际货币供应量-适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超经济发行率的计算式为:

货币超经济发行率=货币超经济发行量/适度货币供应量

按照货币超经济发计率计算式,我国1987—1994年货币供应量超经济发行率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月度资料见下页表2。

现仍将1987—1994年的月度资料分为二段进行分析。

1、1987~1994年货币超经济发行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

通过时差相关分析发现,我国这一次通货膨胀中的货币超经济发行要滞后商品零售物价上涨1个月,亦即物价上涨先行于货币超经济发行1个月,而后货币连续的超经济发行又推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超经济发行先行1个月的相关系数为r[,+1]=0.9522。货币超经济发行先行1个月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4.6714+0.5663x[,+1] (R[2]=0.9067 T=21.1460)(y为物价上涨率,x为M[,0]超发率)

时差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说明,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与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商品零售物价的变动有90.67%可从货币超经济发行中得到解释。在这四年内,若我国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为零的话,则商品零售物价水平每年仅上涨4.67%;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与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之比为1:0.5663,即货币超经济发行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商品零售物价水平就要上涨0.5663个百分点。

2、1991—1994年货币超经济发行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

通过时差相关分析发现,我国这一次通货膨胀中的货币超经济发行要先行于物价上涨9个月,亦即超经济发行的货币要滞后9个月才对物价变动产生影响。其滞后9个月的相关系数为r[,-9]=0.7298。滞后9 个月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4.1849+0.6714x[,-9] (R[2]=0.5326 T=7.2402)(y 为物价上涨率,x为M[,0]超发率)

表2 1987~1994年全国货币供应量超经济发行率和零售物价上涨率资料

时差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说明,我国这一次通货膨胀中的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与商品零售物价上涨也存在着较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商品零售物价上涨有53.26%可从货币超经济发行中得到解释。在这4年内,若我国无货币超经济发行的话,则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每年仅上涨4.18%;货币超经济发行率与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之比为1:0.6714,即货币超经济发行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商品零售物价水平就要上涨0.6714个百分点。

三、几点认识

通过对我国1987~1994年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 从而可认为“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在我国也成立。所以说我国的通货膨胀,无论是需求拉起、或成本推动、或政策调价、或结构影响、或转轨影响、或综合作用,最终必须有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的支持。除需求拉起之外(因为需求拉起本身就是货币过多造成的。),否则,任何诱发通货膨胀的成因,若缺乏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都不可能使得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最终也就不可能形成通货膨胀。

2、时差相关分析说明, 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物价变动产生影响的滞后期在每次通货膨胀中是不同的,不应机械地把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物价影响的滞后期人为规定一个统一长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计划货币投放数量时,应考虑到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时间差”。对物价总水平的宏观调控,应注意货币政策、措施出台的“提前量”。

3、我国1988~1989 年通货膨胀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物价上涨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所以,1989年下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出台,物价涨幅很快就可以降下来。而在1993~1994年通货膨胀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物价上涨之间要滞后9~10个月,虽然我国1994 年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可是1994年的物价涨幅仍高于1993年,其原因正是1994年的物价高上涨是1993年货币大投放的滞后结果。1993年超经济发行的过量货币,必须由1994年的物价来吸纳。即使1994年我国采取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物价总水平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涨幅。

标签:;  ;  ;  ;  ;  ;  ;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