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中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具体实现_基准利率论文

论我国中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具体实现_基准利率论文

论我国中性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特定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货币市场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具有市场完善的现实意义和突破改革难点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此作些理论分析并提出系统的策略性的改革建议。

一、中性货币与市场协调

资本市场是高级形态的货币市场,其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于货币市场,其运行的实质内容是货币运行,所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品质良好的货币存在。那么,什么是品质良好的货币呢?尽管现代中性货币理论的影响还没有达到广泛普及的程度,但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中性货币论认为品质良好的货币是中性货币。中性货币是不对社会经济运行发生影响的货币。这一理论指出,只有保持货币中性,才能避免信用膨胀造成的生产结构失调和经济危机。在30年代,中性货币论研究的背景是银行已经从普通的中介人发展为万能的垄断者,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因而其理论规劝的意义在于要求银行制定的利率符合资本供求相等时的数值,国家发行货币不能引起通货膨胀。从理论上说,中性货币范畴的提供揭示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在于商品及劳务的生产而不在于货币市场交易,货币的发展及运动要服从于商品及劳务的生产,即货币调控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实质是被动性的,必须尽力避免货币偏离中性造成的人为损失。但当时的中性货币理论存在两点明显的缺陷:一是过于强调货币自由化的意义,忽视了国家必须控制货币市场的重要性和国家间接调节货币的可能性;二是过于强调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没有认识到金融服务本来就是现代社会商品及劳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令人庆幸的是,当5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之后,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宏观经济调控中遵循了中性货币理论的规劝,大大减少了货币运动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性货币理论的局限性。从目前来看,在发达国家,除个别时期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基本是协调的,货币的中性特征十分明显,货币运动的规范已成为整个市场秩序稳定的基础。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都取决于实现中性货币,追求这一目标就是要建立国家控制下的货币基准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二、宏观金融调控的焦点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宏观调控中枢将由财政调控转向金融调控,就是说以财政调控为中枢是传统体制特征,以金融调控为中枢是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在新体制下,货币的基准利率要在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下市场化地实现。因而,作为宏观调控中枢的金融调控的焦点就在于形成货币基准利率的市场。其他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一市场就是作为财政信用与银行信用联结点的国债市场,即货币的基准利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在高级形态的货币市场经过国家有效调控形成的。

国家财政发行国债形成一级国债市场,国家银行调控二级国债市场,并决定国债发行的基准利率,而这一利率就是现代货币体系的基准利率。其市场机理在于国债替代的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即是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投资的那部分资金,必然要求有最灵活的变现性和变现保障,同时也由此决定国债利率在各种资本利率中最低,因而天然具有作为基准利率的性质。国家银行通过买卖商业银行作为准备金存在的国债,即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实现对利率的市场化调节,并且依靠这种调节自然吞吐货币,实现货币发放的适度。所以,形成完善的国债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或是说国债市场的完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肩负重要使命,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而,要求在国债市场形成货币的基准利率,要求利用国债市场保持货币流通总量的适当,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协调是很重要的,除此没有解决市场调控规范问题的第二条道路。可以说,从货币运动的角度看,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关键就在于我国国债市场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不仅货币基准利率不能出自国债市场而且一直起反向作用,基础货币的发行渠道也未能在国债市场开通。

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头10年的发行量很小且都是以行政摊派的方式发行的,1991年开始尝试市场化发行,经过一段挫折终于全面摊开,并随之加大了发行量。1994年约发行1000亿元,1995年提高到1500亿元,1996年接近2000亿元,1997年发行了2600亿元。预计到“九五”末期,国债年发行量将达到5000亿元水平。随着发行量的扩大,国债的品种、结构及发行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各种金融机构普遍地关切国债市场。但是,由于旧体制作用延续的原因,我国的国债市场从建立时起就走偏,国债的发行对象始终主要是居民个人,财政信用与银行信用不是市场性联结而仍然是行政性联结,因此国债市场至今未能起决定货币基准利率的作用,国债的利率始终高于银行储蓄利率,历尽艰难开展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作用甚微。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国债市场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焦点的意义在决策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债的发行与转让仍在偏离该市场核心作用的轨道上发展,有关部门的力量只下在品种、结构调整及二级市场的扩容上,并没有抓住货币的基准利率必须在国债市场形成这一关键。

三、改革难以推进的症结

我国的国债市场不能象其他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以金融机构为主要发行对象,不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货币基准利率和完成货币吞吐任务,除去主观上对国债市场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认识模糊之外,更重要的是客观上存在商业银行改革迟迟不到位的原因。国债市场的完善离不开商业银行体制的完善。在改革之前,我国没有商业银行,改革就是要将专业银行改革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银行。然而,这一过程困难重重,旧体制惯性作用的存在几乎使改革的每一步都出现双刃性,尤其是“拨改贷”之后,国有企业基本上仍象对待财政那样对待银行,给银行造成严重的呆帐负担,使得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困难直接造成银行大量呆帐,银行被迫维持现状,不可能实现规范的商业化经营。因而,按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我国的国债市场至今缺少发行对象。向商业银行发售国债与向居民个人发售国债,这是两种不同的国债市场,但只有在前一种市场,即向商业银行发售国债的市场,才能形成国家调控下市场化的货币基准利率,才能以此为基点协调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保持货币流通总量适当。

由此而言,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的难以推进与实际面临的困难确实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产生了间接的巨大影响和根本性的阻碍作用。目前,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状况,使其既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又无法使自身摆脱困境。1996年银行给国有企业发放的1300亿元贷款又转即成为呆帐。倘若1997年银行继续这种照顾,那么结果也会是同样的。若长此下去,不用说完成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就连银行本身也可能被拖跨,或是说这预示着可能出现严重的货币危机。所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解决国有企业的现实困难,是当务之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继续生存与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需从体制上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但就眼前来说,无论怎样改,都必须先解决经营资金问题,缺少资金是大多数亏损的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实际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发展资金的企业是无法活起来的。银行撒胡椒面式的贷款不能促使企业振兴,只能维持企业开支,造成更大的呆帐。国有企业必须要得到大量的生产资金,才能实现技术升级、更新产品、开拓市场、集约经营、提高竞争力、走出困境。因而,当前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促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走上规范发展之路,重点是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资金问题。如果说要在两三年内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那么必须在两三年内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资金得到大量补充,这是无法回避的基本条件。

四、短线策略与市场调整

我国约有一万二千多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主要在这些企业。解决这些企业的经营资金,一不能靠财政,二不能靠银行,靠财政又回到旧体制上去,靠银行已经受到呆帐的限制,实事求是地讲,只能是靠股票市场作社会融资。股票融资分为上市融资与非上市融资,就上市融资讲,我国目前已有700多家上市企业,发展到2000多家不成问题,也就是说还可以有1300家企业上市融资。假定国有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条融资渠道,那么按上市一家企业带一家企业,以后再并购一家企业,即一个户头上市解决三家企业问题计算,几年之内就可解决近4000家国有企业问题。其余的8000家企业,一半已有实力,一半可通过非上市融资或其他间接融资方式解决经营资金问题。国有企业通过资本扩张,负债率降低,一方面可望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解决银行呆帐,另一方面也会重新启动银行对企业生产资金的注入机制。

利用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扩充资金,这就存在如何认识目前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问题。毫无疑问,我国建立不几年的股票市场是不完善的,与货币市场存在着冲突,与国债市场也有一定的矛盾,本身的管理及运行仍欠规范。但是,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极度投机的市场,我们以为作此概括并非准确。因为全面地看,我国股票市场现在的基本特征不是投机性而是短线性,尽管二级市场的换手率年平均达到1000%,但股市大盘具有强劲的扩容走势,所以一级市场完全是投资性而非投机性的。就此,我们说,在近期内,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短线扩张的市场,而不是一个极度投机的市场。利用股票市场的短线扩张,不仅可以解决国有企业急需的经营资金,而且能够迅速地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这是一种特定的市场条件,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其性质并有效利用。

然而,就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讲,使股票市场短线扩张,其作用不能仅到解决国有企业资金问题为止,更有意义的是要通过国有企业的搞活,消除银行呆帐,完成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完善国债市场,实现国家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调控下的市场化基准利率和适度的货币发行,保持货币的中性。如果通过股票市场的融资作用使国有企业活起来和使银行摆脱了呆帐干扰,而国债的发行仍然以居民个人为主要对象,国债仍未起到决定基准利率的信用工具作用,那么对于解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现实矛盾是无意义的,至少是拖延市场调整时间的。如果股票的发行和国债的发行都到位,而国家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仍局限于目前水平,只能进行少量的回购运营,不能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那么中性货币的实现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扩张股票市场是完善国债市场的前提,完善国债市场是解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关键。想方设法使国债利率尽快降下来,成国我国货币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并以此保证货币发行的适度,是市场调整策略系统中最重要的落点。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最终要依靠资本市场的完善实现。货币市场是基础,这一基础的稳定有赖于中性货币,而保持货币的中性则需要资本市场的机制作用。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象我国这样复杂的金融形势,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我国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国金融体制转型的道路,只能自己开拓。以解决国有企业问题为中心,通过股票市场的扩张来完善国债市场,最终规范货币市场,这一调整策略在我国是特定的,不可类比其他国家,也不适用于我国的其他时期。

标签:;  ;  ;  ;  ;  ;  ;  ;  ;  ;  ;  ;  

论我国中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具体实现_基准利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