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论文_付礼成 章黎丽

分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论文_付礼成 章黎丽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塘沽 300450)

摘要:机械制图课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工科类院校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在高等职业院校,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很难培养出满意的人才。针对此种情况,在机械制图课程上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分组教学;机械制图课程

机械制图是工程师们的“共同语言”,工程技术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工程图样来进行传递和交换。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接受基本的工程训练,学会工程图样的绘制,以及工程图纸的阅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理念和技术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如此的社会需求,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单单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用于当代教育[1]。高等教育工程图类课程教学应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2],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尝试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3]。本文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探讨了分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1. 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多采用板书形式,虽然近些年信息化教学手段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的课件使用,往往只是整合了一些动画,教学媒体资源形式单调且欠缺交流[4]。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没有互动,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信息量变大,造成学生上课疲倦[5],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

1.2 学生理论知识不强,实践能力较差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需要先进行学习,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进行任务实践的应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都较差,而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非常吃力,学生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服务于实践任务,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没学好,实践能力也很差。

1.3 评价手段单一,偏重结果考核

目前机械制图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纸笔考试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过程,学生只是针对考试而学习,对日常的教学并不关心。同时,这种评价方式很难激励学生,学生没有成功的感受,导致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热情下降,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2. 分组教学模式介绍

2.1 分组教学模式的特点

分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为主要形式,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形成组内互动,组间竞争的模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分组教学的理论基础,因材施教是该理论的的重点,分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差异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欧美国家中分组教学主要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内部分组主要是在某学科的教学中,按照传统的年龄编班,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入不同小组,不同小组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区别。外部分组主要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编班,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较难学习的学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的分组教学法兴起于90年代,在班级授课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分组模式教学,随着该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在某些学科的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优点被挖掘出来。

2.2 分组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分组教学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由传统的独自学习转换成了集体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学习的力量,学生们形成互助互补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减少了老师的辅导时间。

学习小组自身提高的同时,还要与其他小组形成竞争关系,课堂上每个小组集思广益,更快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马上进行动手实践,这样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任务的完成更加轻松。

3. 分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实践

3.1 合理分组

分组教学中,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是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分组过程中,先将班级学生按学习成绩进行排列,将全班学生大致分为四个等级,然后从每个等级选取1-2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小组人数控制在6-8人。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该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小组中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

小组成员尽量不安排同寝室的成员在一起,这样学生间的互动效果更好,不会因为组员间过于熟悉,对课堂没有新鲜感。小组成员的座位要求固定,组间成员距离不要太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查看学生出勤,另一方面也方便学习小组中人员的交流。

3.2 学习安排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进行整体教学,将每次课需要学习的制图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之后老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的制图练习和训练,允许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完成任务训练后,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组员进行结果展示,展示过程中需要介绍任务完成的情况,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3.3 考核评价

在分组教学任务完成后,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其次是组间互评,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价;再次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课堂上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根据以上三部分的评价进行汇总,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完成的结果,也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激励学生学习与竞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机械制图课程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当然分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对教学每个环节的把握是否得当,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细心观察总结,积极进行改进优化,真正提高学生识图制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丽. 高校机械制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8,(17):243.

[2]李小号,孙少妮,张闻雷.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32):167-168.

[3]余思佳,吕强,丁杰雄. 机械制图课程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8(4).

[4]许国玉,兰朝凤. 机械制图融合式交互课件研究与教学实践[J]. 图学学报, 2018,36(6):960-965.

[5]杨东超,王玉坤,李学志.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讨[J]. 工程图学学报, 2007, (2):183-186.

论文作者:付礼成 章黎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分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论文_付礼成 章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