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文化自信研究论文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文化自信研究论文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康丽颖

(仰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中国但惠及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框架、对待周边国家的“亲、诚、惠、容”理念、解决人类面临共同挑战为出发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内容,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体系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其中贯穿一条鲜明的思想脉络,这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沉自信以及对于世界多元文化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乐观期待。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新境界,对开展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习近平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切合实际、主旨明确。更重要的是,贯穿其中的鲜明文化自信构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沉底色和理论基石。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自信

习近平外交思想令人印象最为深刻之处是这一宏富深邃的思想体系浸润着鲜明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自信和由衷自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印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培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外交思想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源源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神养分,彰显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自信。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率、动脉压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率、动脉压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一)以“和而不同”的包容胸襟建构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处理相互之间关系所遵循的一个基本态度,意即和睦但不求一致,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1]。意思是,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调味,谁能喝得出味道?如果只弹奏琴或瑟的一种,谁会觉得比琴瑟合奏更悦耳好听?事物不可以绝对的一致,也是这个道理。《礼记·乐记》孔颖达疏云:“唯有一声,不得成乐故也。”琴瑟相和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和”与“同”,表面上看很相似,实质却大异其趣。“同”,是绝对的一致,既无变动发展也无多样可言,因而它代表了单调、沉闷和静止。“和”则表示不同事物不同因素的结合,凸显了差异之中的统一性,区别之中的兼容性,展现的是开放包容的宽阔胸襟。

习近平外交思想关于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布局的安排首先提到大国是关键,要特别注意妥善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欧等几大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大国是左右国际格局走向的重要力量,在综合实力和权利资源方面都占据显著优势,对地区事务的发展演变也拥有优先主导权。因而,推进大国间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对我国外交工作平稳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作为之下,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欧关系也在增进互信过程中不断深化合作。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但仍时有波澜,持续数月的中美经贸摩擦便是两国关系曲折前行的典型写照。中国的迅速崛起必然会引起超级大国美国的警觉,以至于众多媒体和部分国家纷纷揣测中国实力的强劲上升必然会导致其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美国现实主义大师米尔斯海默曾在其著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中预言,中美两个大国无法通过非战争手段解决地位之争,最终双方会走向战争的边缘。[2]面对猜忌和疑虑,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间正道。[3]质朴的话语、形象的比喻,蕴含着一个大国领袖的坦荡襟怀和非凡智慧。同时,中国也在多个外交场合公开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2014年6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4]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具有特殊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外交锐意进取,破浪前行。他指出,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积极争取了,它就有可能变好;你没有作为,它就一定会变差,这就叫事在人为。[5]2013年6月,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会晤时就共同推动构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目标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一致。这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新型大国关系构想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

新型大国关系理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理念。《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为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体现了宇宙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这些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对指导新世纪国家关系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现代价值。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每个国家都会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而世界正是因多元互补而丰富多彩,因和而不同而生机勃发。习近平外交思想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大国关系发展的全新构架。

(二)用“以和为贵”的宽厚仁爱打造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

在两极格局体制下,整个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双方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对抗主要表现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较量,政治高压之下,几乎一切文艺作品的创作都被烙刻上意识形态的标签,书籍报纸成为互相攻击的舆论阵地,文明交流互鉴形同天方夜谭,正常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沟通被人为阻隔,战时的相互声援不复存在,人类的眼界和思维也因冷战而日趋狭隘和僵化。冷战结束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已经没有冷战时代苏联这样强大对手的压力”“欧美各国即便不同程度遭遇压力,如中国的崛起、俄联邦的复苏,但要再度联合成如冷战时代那样统一的西方,……已然是不可能的。”[21]国际关系体系逐渐演变为一超多强的多极格局,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种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之下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和文明产生碰撞和交融。

为解决残山地球化学景观区水系沉积物采样方法,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笔者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2012年开展的《青海拉陵灶火地区1∶5万化探》和《青海库郎米其—布伦台地区1∶25万区域化探》项目成果[7],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残山地球化学景观区进行化探野外采样和科研工作,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室内分析与研究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青海柴达木周缘残山地球化学景观区新的化探采样方法[8-11],使本区的化探找矿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汉朝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唐朝络绎不绝的商人使者,明朝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都表明中华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秉持一种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和包容胸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旅华、阿倍仲麻吕游学,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绘就了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的朵朵艳丽奇葩,也印证了文明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巨大引力。正因大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却微尘故能成其高的文化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近代以来,因为晚清政府的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的交流互鉴,导致了文化的固步自封和社会的停滞不前,也拉开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帷幕。人类历史反复证明,文化革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声,是时代伟力汇聚的前提,是国家民族蓬勃发展的原生动力,开放包容助推文化进步,而封闭保守阻碍文化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处理周边外交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基本方针及秉持的亲、诚、惠、容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以和为贵”“协和外邦”的仁爱之心。中国有句俗话叫作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和平、稳定的亲厚关系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对我国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影响。基于对周边外交的高度重视及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鉴往知来,提出了引领周边关系和谐发展、进而惠及世界繁荣稳定的“一带一路”倡议。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和世界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8]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以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一日千里的远洋邮轮代替了大漠孤烟的驼队和烟波浩渺的白帆,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却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博施济众的“仁爱”理念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精神气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亚洲为依托,以全球为舞台,构建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利益共同体,为我国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增进了周边国家对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加强了政治互信,深化了双边及多边合作,而融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以和为贵”理念则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作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周边外交目标的实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三)用“以义为先”的邦交之道夯实发展中国家合作基础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但明确表示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为新时代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奠定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的前提下,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中华民族是崇尚道义的民族。讲情重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以贯之且推崇备至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在历史的积淀下形成一套体系完备的伦理守则。在博大精深、群贤辈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里,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孔子、孟子,下至明清时期的王阳明、顾炎武,从未间断过对“义利观”的精微阐释。《管子·四维》当中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将其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指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四项基本道德准则,如果缺失或不能有序推行,那么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论语·述而》也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告子上》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理念。这些都说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的地位要超越于“利”,同时,“义”也代表并象征着公正、合宜、正义的道理和举动。

远看,菊花是粉紫色的。它是那么的优雅,又是那样的可爱;近看,粉红色的花瓣中还有一点点惹人喜爱的嫩黄色。小小的花朵,玲珑可爱,就像一只只粉紫色的小蝴蝶。

正确义利观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利关系的现代表达,也取决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人民在历史上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所培植的深情厚谊。我国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诉求,并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扶持,这是两者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政治上,我国坚定支持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并把其当作应尽的国际义务忠实履行;同样,在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时刻,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给予我国以有力支持。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在联大恢复中国席位的斗争中,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件事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它们。”[11]经济上,我国即使在自身发展尚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仍力所能及地对发展中国家无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据不完全统计,自1954年至1985年,我国向亚非拉80多个国家提供了成套项目援助1317个。[12]在科教文卫、维护和平及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我国也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领域和力度还将继续扩大,不断夯实双方合作基础。

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了对传统“义利观”精髓要义的深刻理解和贯通解读,并对其进行了适合时代进步需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正确义利观思想并衍生了“真、实、亲、诚”理念,成为我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主要遵循。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明确表示,中国虽然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2013年3月26日,在访问坦桑尼亚时,习近平发表了题为《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他说道:“我们始终把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这一点绝不会因为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而发生变化。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将继续同非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继续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的正义立场,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9]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昭示了一位大国领导人非凡的领袖风范及道义在心所带来的无限正义和力量。在2018年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10]这是习总书记对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对非合作所坚持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对非合作的行动宣言。

(四)用“兼善天下”的大同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文化的思想脉络中,大同理想从古及今从未消弭。大同世界是中国古代贤者的社会理想追求,蕴含着和谐共生、兼爱平等的思想内核。《礼记·礼运第九》中记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3]在这里,大同理想在礼制的规范下得以实现。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其代表作之一的《桃花源记》当中对世外桃源景色人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在大同思想发展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近世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无独立,内无民主,国弱民穷,备受欺凌,有识之士著书立说,阐述除旧布新之法,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和阶级立场出发,憧憬着中华民族大同世界的实现。

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大同世界的充分表达,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既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外交理念,又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和心声,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可以说,自从人类历史由一部分散切割相互隔绝的国别史发展成聚合交融彼此联系的世界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命运便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机遇与挑战并存,权利与义务共担,任何国家和民族均无法置身事外,真正成为了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极为重视从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表现出对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乐观期待。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0]这些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

习近平外交思想闪耀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这也构成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主旨鲜明又别具一格的重要方面。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并提出了构成习近平外交思想核心要义的十个坚持,其中提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这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凸显了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战略定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现实需要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沉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体现的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无可争议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攻坚克难、激流勇进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伟征程之中,熔铸于中华民族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塑造的民族精神丰碑的坚厚基石之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大会代表和中外媒体铿锵有力地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16]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彰显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体现了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现实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最根本的精神动力和最永恒的心灵归宿。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经磨难、生生不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精神密码,同时更是一种可以涵养民族精神、提振民族士气的重要生产力,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涤荡近代以来因为遭受西方侵略而产生的文化自卑和文化落后心理,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理根基。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表现,习近平外交思想也必然印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印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都是在这一旗帜的引领下取得的创新性理论成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达方式,而文化自信则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依归和深层渊源。易言之,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7]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文化自信首次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完整,也使习近平外交思想建立在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上。

以上结果进一步印证了照料者在心智障碍成员未来安置上的无力感,即照料者普遍意识到了心智障碍人士未来的生活养护问题。但囿于现有服务的可及性、费用和质量的限度,照料者尚处于个体或家庭层面的有限应对。一般而言,照料者难凭一己之力做出适切的规划,绝大多数照料者孤立地消化着来自各方的挑战和压力。这对年迈的老年父母而言,“双老化”带来的压力尤甚。其中,超过四成的照料者认为当前缺乏能让残障人士实现社会融合的综合体系,他们渴求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一个包容性的社会服务环境以助心智障碍人士的社会融入,而不是简单地将残障人士“供养”起来。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沉自信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6],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精神旗帜,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理论来源。习近平曾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5]这语重心长的话语告诫我们,一个靠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国家,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自己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地揭示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是抵制某些西方国家试图“西化”“分化”中国、重蹈苏联解体之殇的有力精神武器,是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屏障,也是对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的有力捍卫。苏联解体对前苏联人民心灵震撼的冲击力度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作为有着近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在道路和方向的选择上是不能承受任何战略性失误所导致的无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的。

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反复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气势豪迈的话语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不可动摇。

习近平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8]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9]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党和人民共同作出的选择。列宁在《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文中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李大钊也曾经做过“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大胆预言。从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领袖,虽然跨越时空、历经沧桑,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乐观期待

习近平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传统,并以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以国家大小、贫富、强弱评判各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优劣高低,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深入剖析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乐观期待,可以发现,这一思想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

(一)历史经验的现代展望

和平发展道路是历史和现实时空坐标下我国外交战略的自主选择。我国自有对外交往以来,便秉持和平友好的邦交理念。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打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凿空之旅”,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唐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明交流齐头并进,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交相辉映。15世纪初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使我国海上对外交往达到了黄金时代的顶峰,“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6],所到之处播撒下友谊和善意的种子,收获的是互惠互利的果实,因而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话。然而,清朝中期以降,国力衰微,外敌入侵,战火连绵、国弱民穷,中华民族由强盛走向衰落。只有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对待和平环境尤为珍惜,并始终高举和平旗帜,从未动摇。从世界历史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生灵涂炭的深重灾难,也使中国人民弥足珍惜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当前,面对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更以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贡献者。习近平总书记极为重视从历史当中汲取经验教训,他说过:“历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就是,和平发展是人间正道,一切通过武力侵略谋取强权和霸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的,都是要失败的。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真理。”[7]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一位大国领袖对于国家、民族和历史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对“以和为贵”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现代解读更是他周边外交思想的重要来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依据。以历史基础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4]《孟子·尽心上》中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两者表述各异但殊途同归,均表明推已及人的高尚情操和仁者之心。我国在世界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经济政治社会稳定,文化教育科技繁荣,周边国家纷至沓来竞相学习,中华文明敞开胸襟包容四方之士,现在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依然清晰可见汉文化的踪迹。今天的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但依然秉持仁者爱人的理念,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亚丁湾护航、援外医疗等重要行动中,总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用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无声宣言。从现实依据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说道,“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15]正是这些以一国之力无法克服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存在,才更加需要构建一个团结合作、勠力同心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适逢其时,为矛盾交织、纷争不断的世界提供了一把解决冲突、增进和解的金钥匙,而这一思想的精神根脉则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仁爱之心、和合与共。

(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热爱和平,以和为贵的思想也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论语·学而》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表现了“和”在儒家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中的重要地位。《中庸》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为在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中,人的欲望和情感的满足要适度,只有兼顾自身和他者,才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意识到事物的差异性及和谐共处之道,为新时代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和汲取的中国智慧。

分品种出口单价方面,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甘薯产品出口所有产品类别中,冷冻甘薯单价远高于其他产品,如图5所示.而近年来,非种用鲜甘薯的价格飙升,2017年达到1.35美元/kg,是冷冻甘薯的1.65倍,是干甘薯的3.2倍.甘薯出口品种价格的变化与我国甘薯出口结构的变化吻合.

多极化格局发展给人类不同文明相互了解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敏锐捕捉到人类对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共同心理需求,立于时代潮头,顺应发展大势,发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时代强音。他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2]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乐观期待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狭隘藩篱,提供了一条经由对话和沟通不仅实现“各美其美”而且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不仅实行反共,而且压制民主,排斥打击其他抗日党派。一些中间党派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联合起来,经过多次协商,于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沈钧儒是这个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但由于民主政团同盟其他发起人对于救国会参加同盟的问题意见不一致,直到1942年,沈钧儒、沙千里等救国会成员才加入同盟,民主政团同盟始成为三党三派的政治联盟。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文化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创造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作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中关注的民心相通、新型国际关系中强调的相互尊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的协和万邦,无不以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互鉴共荣作为前提条件,而这些都融汇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神内核之中,也是从外交实践当中获得的宝贵文化启示。

习近平极为重视外交实践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正所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5]在今年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23]“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的典型代表,其之所以能够赢得各方广泛共识和积极参与,不仅在于给沿线国家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也在于这一倡议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目标的共同向往,契合世界人民的心灵追求,反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映射合作共赢的光明前景,而文化交流互鉴成为一支有效的“粘合剂”贯穿其中。

总之,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鲜明体现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坚定自信的丰富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显著现实意义。

注释:

①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你不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范坚强一拳捶在办公桌上,恶恨恨地说,“你一个穷书生,凭什么爱一个漂亮可爱的姑娘?”

[1] Lynne M. Trac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w Silk Road, Washington D.C., October 25, 2013, https://2009-2017.state.gov/p/sca/rls/rmks/2013/215906.htm.

参考文献:

[1]左丘明.左传[M].张帅,程开元,译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293.

[2]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24-425.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89.

[4]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4-6-29(2).

[5]杨洁篪.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不断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EB/OL].(2017-01-14)[2018-07-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14/8124079.shtml.

[6]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332.

[7]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2).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98,286.

[9]习近平.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N].人民日报,2013-03-26(2).

[10]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04(2).

[11]解力夫.国门红地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835.

[12]张光.中国的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95.

[13]礼记[M].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75.

[14]论语[M].鲍思陶,译.武汉:崇文书局,2007:55.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349,510.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8]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1-2.

[19]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1]林静华.作为冷战产物的西方“文学理论”学科:后冷战时代的批评之声[J].社会科学战线,2018(6):168-172.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2.

[23]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4-27(2).

A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fidence of Xi Jin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

KANG Liying

(School of Marxism,YangEn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

Abstract: The diplomatic thoughts of Xi Jinp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ideology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Among them,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the architecture of N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concept of“Geniality,Sincerity,Benefits,Tolerance”,the visualiza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ompose the organic component of this ideological system.The diplomatic thoughts of Xi Jinping is rich in connotations and sets on a high vision,but a clear skeleton runs through it.That is the deep confidence on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optimistic expectation about the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multicultures.

Key words: diplomatic thoughts of Xi Jinping;cultural confidence;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multicultures

中图分类号: G2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109(2019)08-0006-08

收稿日期: 2019-04-13

基金项目: 仰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项目(201604G)。

作者简介: 康丽颖(1981-),女,汉族,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冯起国)

标签:;  ;  ;  ;  ;  ;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文化自信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