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口描述与分析方法探讨_描述统计论文

对社会人口描述分析方法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方法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对社会人口进行描述,是社会统计的重要内容。

我国统计实践中,一般是通过大规模的全国性人口普查和周期性的人口抽样调查获取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人口统计分析。对人口的规模,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人口的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则是依据不同的统计分组表,通过一个分组表体系,达到对人口总体的数量描述。现在,我们设想,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那样,按照联合国《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的要求,以人口矩阵的形式,在一张综合性的统计矩阵表中,实行对人口规模、构成、变动的描述,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并行的联合国第三个大的核算体系——《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对人口的描述和分析推荐了一个供各国官方统计部门采纳的统计序列。根据其要求:人口统计数据应包括人口存量、流量数据,分年龄、性别的人口自然构成数据,分职业、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的社会构成数据,以及人口的出生、死亡、流入、流出数据等。所以,构造的人口统计矩阵应包括如上几方面的统计信息。

首先,我们划定一个时空界限,以此确定一个被核算的人口总体。以“期初”、“期末”界定核算时期,以“地域内”、“地域外”界定空间范围。凡在“核算期间”、“地域范围”内的人口都是被核算的对象。

其次,我们选定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作为人口存量指标,以此反映人口的规模,选定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分组标志对人口总体进行分组,形成流量指标来反映人口的构成;通过人口的迁入、迁出数,出生、死亡数,来反映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

那么,如何构造人口的描述矩阵呢?

根据投入产出原理,我们设定以行表示人口的流出(产出),以列表示人口的流入(投入),这样,最后一行的合计,就可作为人口的期初存量,最末一列的合计就成为人口的期末存量。于是,描述人员规模和结构的基本表式就如下:

人口矩阵基本表式

在上面的模式中:

a,为一常量。从横行和纵列来看,它都不在“地域内”,它是既不在期初,又不在期末的人口数。即指那些在核算期内进入,并又在核算期内离开“地域内”的人口数。包括在核算期内迁入,并又迁走,在核算期内出生并又死亡的人口。

C,为一列向量。C=(c[,1],c[,2],c[,3]……c[,n])′(右上角的“′”表示转置),它是核算期内新进入“地域内”的人口,它是迁入人口和出生人口数的总和。这一部分人口包括在期末人口总数,但不包括在期初人口中。

B,为一行向量。B=(b[,1],b[,2],b[,3]……b[,n]),表示在核算期内离开“地域内”的人口数,它是核算期内迁出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和。这部分人口包括在期初人口总数,但不包括在期末人口中。

X,为一方阵。

它表示在核算期内以各种状态存在于“∶地域内”的人口,它表现人口的存量。

G,为一列向量。G=(g[,1],g[,2],g[,3]…g[,n])′(右上角“′”表示转置),它表示人口经过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后,以各种状态存在于核算期末的人口数,它是一时点指标。

Q,为一行向量。Q=(q[,1],q[,2],q[,3]…q[,n]),它表示以各种状态存在于核算期初的人口数,它是一时点指标。

在上面的基本模式中,存在如下关系式:

流出地域内的人口数+核算期人口流量=期初人口数

即:

上面的矩阵表式是人口描述的基本模式,根据分析的需要,通过变换人口状态,可以派生出多种具体的描述式。

例如,可根据需要对人口状态按年龄进行分组。如,1岁、2岁、3岁、…n岁,或者0~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60~74岁,75~89岁,90岁以上。也可以按文化程度进行分组,如,文盲和半文盲,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以上,还可以按职业,按性别等进行分组。不同的分组,就得出不同的人口状态,从而形成不同的人口矩阵,满足不同研究的需要。

在资料的选用上,如果要把人口的自然变动(出生、死亡)和社会变动(迁入、迁出)区别开来,即把“地域外”人口a中的出生与迁入分开统计,把死亡与迁出分开统计,则基本矩阵又可派生出两个矩阵。

需要说明的是,矩阵中的期初和期末,可以是某一年的年初和年末,也可以是较长一段时期的期初和期末。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统计资料来编制一个人口描述矩阵。

某地1990年人口状况矩阵

单位:万人

从上表可知:

期末人口数:1997万人

期初人口数:1997.6万人

1990年内迁出本地区和死亡的人口数为:

3.1+1.5+2.2+3.8+4.8=15.4万人

1990年内迁入本地区和出生的人口数为:

2.8+1.6+1.8+3.4+5.2=14.8万人

流入流出人口之差为-0.6万人。

“地域外”行列交叉的人口数为2.4万人,它指1990年内在本地区出生并且在本年度内死亡的人口数,以及在本年内迁入并又在本年度内迁出的人口。故这一部分人口既不在期初人口,也不在期末人口中。

横行:“地区外”的人口数(3.1、1.5、2.2、3.8、4.8万人),分别记录的是1990年内,0-18岁,19-44岁,45-59岁,60-74岁,75岁以上,死亡或迁出本地区的人口总数。这15.4万迁出和死亡的人口数,在年初都在本地区内,故被统计在期初的人口总数1997.6万人中。

纵列:“地区外”的人口数(2.8、1.6、1.8、3.4、5.2万人),分别记录的是1990年内,0-18岁,19-44岁,45-59岁,60-74岁,75岁以上出生或迁入本地区的人口总数。这14.8万人,期初不在本地区,而期末存在于本地区,故它被统计在期末的人口数1997万人中。

在方阵X中:

记录的是以各种年龄状态存在于“本地区”的人口。它描述的是1990年度内该地区的人口流量。主对角线上的元素758,762,302,100,31万人分别表示年初、年末均在该年龄组的人口数,如“762”就表示该地区年初、年末均为19-49岁的人口数,即表示1990年内19-49岁这一年龄组的人口流量。

次对角线上的人口数:10.6、4.2、6.1、8.3万人,分别表示年初到年末,各年龄组的人口数由本年龄组转入到下一年年龄组的人口数,它反映了该地区人口年龄的变化。如:18岁这一年龄组内,本地区年初有人口771.7万人(3.1+758+10.6),到年末,有3.1万人死亡或迁出了本地区,有10.6万人转入到下一年龄组19-44岁,余下的758万人仍在0-18岁这一年龄组内,这实质上表明该地区扣除死亡和迁出的人口,1990年内,18岁的人口是10.6万人,0-17岁的人口是758万人。又如,19-44岁这一年龄组内,本地区年初有人口767.6万人(1.5+762+4.2),到年末有1.5万人死亡或迁出本地,有4.2万人转到下一年龄组45-59岁,余下的762万人仍在本年龄组,这同样表明该地区1990年内,44岁的人口数是4.2万人,19-43岁的人口数是762万人。

其他数据的意义类推。

由此不难发现,上面的矩阵,通过年初、年末人口反映了该地区的人口规模,通过方阵X,描述了人口的年龄构成及变动情况,通过“地区外”,描述了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实行了人口静态、动态描述,存量、流量描述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矩阵描述现象简捷、明了、科学、便于计算的优点。

显然,如果我们将人口按职业、文化程度、性别等标志来分组,或将年龄分组分细一些,则不难编制出新的矩阵表,从而可满足新的研究需要。

标签:;  

社会人口描述与分析方法探讨_描述统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