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教学的“马褡子”论文_孙洪俊

充实教学的“马褡子”论文_孙洪俊

◆ 孙洪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中学 255400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一个学术报告会,从一个教授那里听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千年前,在波斯湾附近的一个国家里,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行进在广阔的草原上。太阳逐渐沉没于地平线,夜幕降临了,牧民们开始从马背上卸下帐篷,就此安营扎寨。这时,天空中显现出一道灿烂的金光。首领立即召集大家说:“快,我们崇拜的神就要来了,让我们双手合十闭上眼睛,聆听神的旨意。”

在空旷的草地上,站立着这群虔诚的牧民,一束金光笼罩在他们的头顶上,神的充满磁力的声音响在他们的耳边:“我可爱的牧民们,我是大草原上无与伦比的神,我保佑你们。天亮的时候,你们务必沿路捡一些鹅卵石,装满你们的马褡子。到明天晚上的时候,你们会感到无比地快乐,但也会感到无比地懊悔。”话音一落,金光消失了,神离去了。牧民们非常失望,他们互相抱怨:“我们崇拜的神竟然让我们去捡拾那些无用的石头。”但他们还是顺从了神的旨意,天亮的时候,随便捡了几块“鹅卵石”放进马褡子里,又开始了新的旅程。当夜幕再次降临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马褡子里金光四射,早晨放进去的“鹅卵石”竟然变成了金子。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同时又后悔得顿足捶胸,为什么就没有多捡几块“鹅卵石”呢?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许许多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随随便便地舍弃了,总以为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等到某一天我们必须用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鹅卵石”已经变成了金子,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没有认真地捡拾这些“鹅卵石”而深深懊悔,甚至于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想到了每一次的会议,小到频繁的班主任会议、教研组长会议、教职工会议,大到全区的学科研讨会、教学现场会、总结表彰会,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全区教育工作会和暑期校干读书会。这一次次的会议,就是一块块的“鹅卵石”。我叫它们为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的“鹅卵石”。教育工作中,观点分歧了,产生矛盾了,发现问题了,怎么办?开会。开会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决不能忽视各种会议的重要作用。不论参加那一次的会议,也不管会议的级别层次大小高低,只要是我们参加的会议,就应该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思考、深入理解。听、记、想的过程就是捡拾“鹅卵石”的过程,听得越认真、记得越丰富、想得越深刻,捡到的“鹅卵石”就越多。

我又想到了全区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以及各种比赛活动。不论规模大小、层次高低,都是一块块弥足珍贵的“鹅卵石”,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鹅卵石”。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民的期盼,学生的愿望,都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必须随之提高。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已经不适用了。文化的日臻繁荣,知识的爆炸更新,科技的日新月异,都在正告我们“原有的那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宽,如果我们教师不与时俱进,仍旧拿“一桶水”来教学生,那肯定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甚至贻误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一桶死水”变成新鲜的“源头活水”,必须尽最大努力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来充实我们“教学的马褡子”。这方面,教育局、教研室高屋建瓴、脚踏实地,为我们开辟了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素质的种种渠道,提供了让我们捡拾“教学鹅卵石”的宽阔平台。

还有课本、参考书、教学资料、各类试题以及教育报刊杂志,都是我们俯拾即是的教学鹅卵石,即便是与领导的谈话、同事间的交流、与学生的沟通,就更是流光溢彩的教学鹅卵石,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捡拾、如何去储存、如何去运用!

论文作者:孙洪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充实教学的“马褡子”论文_孙洪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