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论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化改革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5)04-0030-06

      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是指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观(本体论)和方法论。学习、研究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对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观逻辑前提的理论自觉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的一般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直接理论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这两个前提,习近平都有充分的自觉。

      先谈对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自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创新、变革的过程,是一个新旧交织、新事物与旧事物不断博弈进而新事物最终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如果站在发展、创新这样一个大变革的角度看问题,就需要树立不断变革的意识以及变革的绝对性与守成的相对性的意识。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①“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和转化的过程。革命和改革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基本解决方式,二者的交替运行和螺旋式行进就构成社会发展的逻辑结构。习近平深谙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他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制度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科学理想,激励和鼓舞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③。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自觉性,“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④。可以说,在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逻辑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改革逻辑,就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革观的战略认知。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改革、改革为了什么、改革什么、改革依靠谁、怎样进行改革等角度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

      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改革。习近平认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和关键一招,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超时代的重要法宝,作为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绝不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⑤这里习近平也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对于这个命题要有科学的理解,即这里讲的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革命,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意义上的革命,也就是说这里讲的革命绝不是与改革相对意义上的那种革命,而是在改革范畴之下的那种自我革命。

      第二,改革为了什么。显而易见,我们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因为改革本身不是一种目的性存在,而是一种手段性存在。作为手段性存在,改革的正当性和历史合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改革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将其进一步凝练为实现中国梦。在习近平看来,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而中国道路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中心,追求人人出彩,追求公平正义,追求成果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进一步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还特别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⑥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总目标的新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总任务的极大丰富和充实。既是对全民族心声的展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振兴民族使命精神的体现;既体现着中国人民最大的改革共识,又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精神;既体现着中国人民创造新的伟大历史的精神,又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相对于中国梦这个愿景来说,其他当代中国改革的目标都是下一位的概念,都需要在这个框架内加以理解和界定。

      第三,改革什么。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如何界定改革的对象和内容。坚持什么、改革什么,这是改革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是标准。”⑦“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⑧习近平进一步认为,改革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包括体制机制的变革又包括人的变革即人的现代化。

      第四,改革依靠谁。这个问题实际讲的是改革主体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⑨显而易见,习近平在充分肯定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改革看作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事业。可以说,肯定人民主体地位,为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改革本质上成为人民自我发展和解放的事业,这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自觉运用,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本质;坚持党的领导,为改革提供了理论纲领和组织保障,使改革成为一场上下结合的有序事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群众与政党关系的思想,体现了对现代社会民粹主义消极性的警觉,体现了在改革主体问题上的科学性、现代性与先进性。

      第五,怎样进行改革。这个问题讲的是把握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改革方式问题。当代中国改革作为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不仅如此,在一个内部情况非常复杂、外部挑战比较严峻的大国进行改革,也容不得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无可挽回、无法弥补的颠覆性失误。有鉴于此,习近平把中国改革的方式总体概括为渐进的方式。可以说,运用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改革方式,它“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⑩;它能有效链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与现实、发展与稳定、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变革与现代中国人的成长,是应当长期坚持的基本改革方式。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及习近平对其精神实质的精深把握和丰富发展,为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提供了理论前提、理论滋养、思想支撑和方法论钥匙。

      二、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观的战略构建

      习近平的改革思维和改革观在现阶段集中体现为他的全面深化改革观。全面深化改革观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础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对象、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对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进行探索,需要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来进行,鉴于本文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单独论述,这里先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位。全面深化改革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和系统深化再造新阶段。攻坚克难意味着要把长期制约的瓶颈问题克服掉,把难啃的骨头啃下来,把多年攻不破的堡垒攻下来。系统深化再造意味着提升改革全面性的层次,克服系统性不足以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不足,从制度改进上一揽子解决问题;意味着从系统再造和系统能力双提升入手,把系统改造为结构完善、功能强大的新系统。不仅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我国改革历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定型,并用二三十年的时间予以巩固完善,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习近平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1)

      第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尽管人们经常把对象与内容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别地混用,但笔者认为,还是应当把这两个问题适当予以区分。前者指行动的指向客体,后者指行动指向客体的具体要素。区分这两者,对于把握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是有意义的,因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是什么,是把握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观的重要立足点。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习近平认为,当代的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能否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就成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好又快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12)习近平的上述思想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不是游离于世界的中国,而是处在世界体系之内的中国,因而,它既是对国内事务的改革,也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改革。在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对这一点的自觉相当重要。

      第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习近平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从改革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角度加以理解。从这个角度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四类问题。一是未竟的改革。例如,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构想,目标就是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存在的如何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老问题。二是深水区的改革。这类改革以往进展有限,这一次要下决心有所突破。例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举措。三是对已有改革的再改革。例如,现行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这项制度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对现行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了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四是创制式改革,即对新问题新现象建章立制、进行规范管理。例如,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以及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就体现着面对信息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新问题的新举措新思路。把这四类问题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系统解决老问题、改革带来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问题的过程,发展趋势是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改革自身的代价相对减少、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成为主要着力点。当然,这种趋势得以充分呈现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为前提,在此之前还会体现为解决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

      第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的阐述非常明确,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这个目标,要完整地予以理解,不能只管后一句话不顾前一句话,也不能只讲前一句话而不理后一句话。前一句话讲的是方向,后一句话讲的是在方向指导下的具体内容,这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应当说,提出这个总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我党历史上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把改革从具体领域推进发展到从所有领域总体推进的水平,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13)。

      适应国家治理的时代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治理观,这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提并论,既体现着深刻的道理,也是对国际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习近平看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尽管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虽然紧密联系,但二者未必是直接同一性的关系。前者越完善,后者未必自然而然就越强;前者完善稳定,后者未必同样完善稳定。习近平将制度与制度执行力并论,纠正了在改革问题上制度万能论和精英治国论各自的偏颇,非常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的变革与人的变革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科学观点。同时也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确定,不仅是要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要实现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切实培育出符合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国民,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

      改革的总目标即中国梦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应当说,后者是下一位的概念,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分目标。说其是阶段性目标,是说它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的目标;说其是分目标,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梦在制度及制度执行力方面的展现,但很难说是中国梦的全方位展现。

      三、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审视

      从狭义角度讲,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怎么做的思考。从广义角度讲,二者就是一回事,即全面深化改革观就是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在全面深化改革观问题上,习近平不仅充分展示了他一贯高度重视方法的禀性,而且对于方法问题更加予以关注。在他看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加以推进。本文从广义方法论着眼,从狭义方法论着手,把全面深化改革过程分为问题研判、方案制定、行动落实三个阶段,并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式来谈谈对习近平这方面思想的理解。

      第一,关于问题研判的方法。习近平经常引用马克思的“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这句话,在他看来,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找准问题是逻辑起点。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四点内容。一是加强学习,掌握该领域的相关理论,为发现和判断问题提供知识储备。他指出:“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14)二是加强调研,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15)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具体态势和基本状况,使我们的主观世界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习近平强调指出:“按照客观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16)三是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在习近平看来,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智慧的源泉,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17)四是问题集成,系统思考。即把需要改的问题汇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为改革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思想支撑。可以说,完成了这一步就是完成了习近平所强调的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第二,关于方案制定的方法。找准问题,只是意味着获得了正确认识,但认识与行动之间还有一个中介,这就是制定改革规划。改革规划是推进改革的实践观念,它还不是改革实践本身。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特别强调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改革方案制定的方法方面,要高度重视四个具体方法。一是顶层设计引领。习近平经常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还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18)二是广泛听取意见,完善顶层设计。鉴于闭门造车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习近平强调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19)三是进行试点,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方案,积累推广经验。试点与真正的改革还不一样,它介于知与行之间,很大程度上属于方案探索这一大的认识过程。习近平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20)四是进行价值排序,形成操作方案。方案的实施往往是分阶段、分步骤,有轻重缓急的,因此要对各项改革举措进行价值排序,以提高实施的顺畅度。习近平指出:“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欲速则不达。”(21)

      第三,关于推进落实的方法。有了好的蓝图,关键就是落实。在习近平看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22);“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23)。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其方法论总要求就是统筹兼顾。习近平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24)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统筹全面深化改革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其中重要的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关系。二是统筹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地方与区域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军队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追求实效与及时宣传的关系,等等。三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筹。既要胸怀全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四是统筹分歧与共识。一方面要形成共识主导分歧的可控局面,特别是形成在共识主导下共识与分歧的二者良性互动局面;另一方面要在共识内部,形成和而不同进而和而且同的和谐局面。在习近平看来,凝聚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尽管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在加大,但是只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凝聚共识方面的优越性,完全可以在寻找最大公约数这一基本共识方面,在把分歧或部分分歧通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总之,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在探索进行当中,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学习体会。

      ①②④⑤⑦⑧⑨⑩(11)(13)(19)(21)(22)(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10,10,14,140,153,138,34,27,26-27,41,49,144,151.

      ③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⑥(14)(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402,102.

      (1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4.

      (12)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4-11-30.

      (16)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7)习近平.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N].人民日报,2014-12-03.

      (18)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4-12-07.

      (20)习近平.树立改革全局观积极探索实践,发挥改革试点示范突破带动作用[N].人民日报,2015-06-06.

标签:;  ;  ;  ;  ;  ;  ;  ;  ;  

论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