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程序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_自我效能感论文

行为程序模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模型论文,高校论文,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6)06—0122—04

行为程序模型理论(Theory of Programmed Behavior )是现代健康心理学中专门用于描述和研究人们从认知到行为的转换过程的理论模型之一,它吸收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健康信念模型和合理行动理论的合理因素,是社会学理论与健康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促成大学生把内化的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程序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如何促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知向良好行为习惯的转换方面极具研究上的系统开掘意义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一 行为程序模型理论管窥

行为程序模型理论(Theory of Programmed Behavior)是1991 年由健康心理学家Ajzen和Fishbein在整合了主观期望效用、健康信念模型、 合理行动理论和自我效能等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概念和模型而提出的一种“认知—行为”转换模型。该理论认为,行动是行为意向的函数,是否打算采取行动的意向取决于对行为的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其中,对行为的态度由个人对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对这种后果持什么样的态度来决定;主观规范是指对认知和行为关系的主观信念,以及遵从这种信念的主观动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体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主观标准,这种主观标准与态度一起形成初步的行为意向;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圆满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主观估计,自我效能判断关心的不是自己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什么[1]553。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能产生个体的自我控制信念,即不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因素,而归结为自己能够控制的个体因素,这是知觉控制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用T代表行动意向,A代表态度,N代表主观规范,S代表自我效能,B代表行为,L代表环境诱发因素,该理论模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简化归结为以下方程式:

B=F(T,L),且

即行为是意向、行动代价和环境诱发因素的函数,F代表函数关系; 不等式代表行为是行动意向的增函数,意向越强烈,行为越可能实现。

T=f(A,N,S),且

即意向是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的函数,f代表函数关系;不等式表示意向是自我效能感的增函数,自我效能感越强,行动意向越强。

人的认知转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整个过程是:首先形成对行为效果的认知,并对行为效果和行为代价进行评估,形成人对于具体行为的态度(情绪控制);然后人对于具体行为的规范信念(即“这样做被认为是对的”)和促使人遵从信念的动机(即“我想这样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结合起来形成行为的意向(观念控制),自我效能感则影响意向的强弱和意向向具体行为的转化(自我控制),最后在外部资源(外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意向向具体行为转化。

二 强化“外化”过程研究的意义和行为程序模型运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研究偏重于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特点、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而对于受教育者如何将认知转化为行动,以及该过程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则显薄弱,呈现出重“内化”,轻“外化”的状况。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对“外化”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首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的意识过程、实践过程,教育对象的意识过程、实践过程四个子过程构成[2]。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止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目标的内化,教育对象自我实现目标的树立,它还包括教育对象以其意识活动为基础而进行的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实际践履过程。这个过程是教育对象“把我的愿望从观念的东西,从它们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转化为它们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观念转化成生活,从想象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3]154。

其次,这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需。所谓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理论研究层面,教育者所进行的任何创新、改革必须要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成效,而有无成效往往决定于受教育者能否将教育内容和目标“外化”。

行为程序理论以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关于人的认知、社会化、行为习惯形成的心理基础等理论为基础,专门用于描述人的认知到行为转换的心理过程。该转换过程恰恰是教育对象将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外化”为具体行为的心理、行为基础,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个心理、行为基础,无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控制、促成教育对象“外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行为程序理论的引进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微观层次有着系统开掘的意义。

三 行为程序模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行为程序模型的实质是对情绪控制、观念控制、自我控制和外部资源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描述。前三个因素构成的内部资源与第四个因素相对应,成为个体认知—行为转化的动力来源和促成因素。

(一)发挥情绪控制,促成积极认知态度的形成。态度是评价对某个特定事物的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心理倾向[4]111。态度由情感、意向和认知三个因素构成,情感是人对于某个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意向则是情绪、行为的针对性,认知是人的知觉和信念,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态度形成的基础。情绪控制在于以认知为基础改变人的情绪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认知”对于受教育者情绪的基础作用。认知在受教育者情绪改变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认知重建作用。所谓认知重建,是指针对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希望的认知和行为已经形成的错误的或需要改进的认知内容、方式或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即引发受教育者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将富有吸引力的,能够解决受教育者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实现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改变。

其次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初级评估和二级评估。初级评定是受教育者对自身现存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潜在的利弊进行分析,看这些问题是具有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价值。二级评估是受教育者根据问题思考自身的应对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消除消极的后果。通过这个评估过程,受教育者能够大体上确定自己对应当采取的行为的基本态度。

再次是效果和行为代价的评估。行为能够产生的效果和采用这种行为将付出的代价的估价对受教育者是否愿意真正将认知付诸行动起到激励作用。针对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善于营造良好氛围(包括制度激励、良好班风和校风),以期最大可能降低受教育者为正确思想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放大行为产生的效果。如: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将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转化为行为,应当制定鼓励社会实践行为的制度规范,落实奖励、考核、竞赛评比和宣传等激励手段,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学校—社会”对接平台,并营造出重视、积极鼓励社会实践的氛围。这些措施一方面降低了受教育者采取正确行动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其他学生或校方的冷遇,难以找到实践平台,甚至由于没有社会经验而受骗上当等;另一方面则放大了行动的效果,这些效果包括:校方的重视,实物奖励,荣誉授予和社会经验的增长以及自我能力的提高等。

(二)实现观念控制,内化社会规范。观念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5]602—949,它是个人或社会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比起与之对立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而言,所持有的更合意的持久信念[6]。 观念控制首先来源于受教育者自身拥有的主观规范。受教育者从前所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和中学教育)已经在其心中形成了一定观念——主观规范,这些主观规范决定了规范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对于这些主观规范有一定程度的遵从性。

除了受教育者自身拥有的主观规范以外,组织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控制来源。组织认同包括三个维度——情感认同,持续认同,规范认同[4]119。情感认同是指组织基于其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个人愿望;持续认同是指受教育者由于无法承担失去组织的代价(如已经为组织投入的精力,时间等,组织赋予他的位置和利益依附作用等)而保持的对组织的认同;规范认同是指受教育者已经认识到留在组织中是其义务和责任而产生的认同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内心感受,辨析其主观观念内容及其来源,如家庭对大学生的价值期望等,从而找到这些主观规范和社会规范的交接点,恰当地将主观规范与社会规范灌输相衔接。如果受教育者主观观念不符社会规范,就要充分利用寝室、班级、社团等各种组织关系,发挥组织的持续认同、规范认同作用,将社会规范通过建设优秀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实现转化教育;如果受教育者主观观念基本符合社会规范,则应当塑造激励其“放大”主观观念的环境氛围,发挥情感认同作用,如提供良好的社会活动平台和自我展现的平台,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师生承认的同时,逐步强化其主观观念,实现社会规范的内化。

(三)强化自我控制,激发高水平自我效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中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行动的动机、认知能力以及达成目标的行动能力所持有的信念。

在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家们用大量的试验证据说明,控制感对于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1]474。作为控制感的核心自我效能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亲身获得的成就。成功能够提高效能评估,而失败的作用则在于受教育者如何对失败进行归因,一般认为,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原因,有助于巩固自我效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实践,并指导他们正确归因,即分清楚自我的问题和环境问题。2 )替代性经验。当受教育者观察到与其相似行为的成功,能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自我效能知觉;当受教育者对自身能力不确定时,他们对于替代性经验会特别敏感,这是一种通过社会对比来获得自我认识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榜样的作用,但要注意榜样的针对性,过多的榜样和频繁的更新信息对于受教育者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树立榜样的行为必须具有策略性,要使这种社会比较信息较长时间地保持“诊断”作用。3)劝服。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过程中,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客观分析、积极鼓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受教育者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体思想交流深入到意识层面时,才能发挥劝服的作用。同时,应当经常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作出评价性的反馈。4)生理状态。 受教育者部分地以自身生理状态来判断提升自我效能,在感到紧张、痛苦、疲惫时,较难获得高的自我效能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考虑到生理状态对于受教育者认知行为转换的巨大作用,这是“愉快教育”、“轻松体验”等教育教学方式的理论支点,教育者应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来使受教育者保持愉快唤醒状态接受教育,同时要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情绪对自我评价的歪曲作用,从而形成较为真实的自我效能感。5)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 任何自我效能的经验或者信息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认知加工才会有意义。因而受教育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也部分地决定其自我效能。如倾向于自我怀疑的人,不会轻信自己的积极经验。对效能评估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依赖简单的评判规则,这常常导致他们错诂相关的信息,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我效能信息,通过说服、实践、示范等方式,改善受教育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四)科学、合理利用内外两个资源,促成认知—行为顺利转化。综上所述,行为程序理论模型中认知向行为的转换过程如图1所示,我们以过程为例:

图1 认知行为转换过程

从这个认知—行为的转换模型来看,情绪控制和观念控制的作用形成积极的行为意向,行为意向最后向行为的转换还要受到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影响。行为的形成或改变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情,也是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资源包括有助于行为转化的物质准备、时间准备、可获得的帮助以及社会支持等,其中社会支持是外部资源中最具激励作用的因素。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关于其自身特定问题或行为的理解、应付该问题的方法、情绪上的支持等。社会支持能够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和实际所有的社会支持同等重要。另外,物质和时间的充足对于行为的形成有着诱发的作用。

内部资源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体力、智力、人格特质性、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个性特征。内部资源是认知—行为转换的稳定动力来源,其中自我效能感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控制信念形成的促发因素。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导受教育者将社会规范外化为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应当促使其充分利用好内外两个资源。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担任外部资源的提供者和内部资源的开发者双重角色,应使两个资源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作用:外部资源不足时,强化内部资源的开发,增强受教育者的控制信念;内部资源不足时,创造良好的外部资源,诱发受教育者的高水平自我效能感。

收稿日期:2006—08—25

标签:;  ;  ;  ;  ;  ;  ;  ;  

行为程序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