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行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南宝1,2,郭云良1(通讯作者)

(1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 山东 青岛 266023)

(2淄博市第一医院 山东 淄博 2552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药联合治疗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因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二巯丙磺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肝功能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巯丙磺酸钠与肝豆灵片联合治疗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所取得的效果较好,在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了用药安全性,同时还改善了肝功能状况,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二巯丙磺酸钠;肝豆灵片;中西药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7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1-0045-02

肝豆状核变性是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常见疾病,该病属于一种常见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的发生通常与ATP7B基因突变有关,疾病发生后患者血清中过量的游离铜开始在肝脏中聚集,进而导致肝硬化症状发生[1]。肝豆状核变性通常多发于5~35岁年龄阶段人群,患者在发病后可能出现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反应迟钝、情绪不稳等症状,另外部分患者还伴随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较大,同时还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明确针对性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2]。常规西药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虽具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用药环境下患者自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近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合理拟定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同时减少了诸多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3-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6)与对照组(n=26)。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6~37岁,平均(27.26±3.07)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5~37岁,平均(27.18±3.1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5]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结合具体临床表现确诊,患者意识清晰,沟通交流无障碍,所有对象及其家属均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此次获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者;②对所采用治疗药物存在严重不耐受现象者;③存在明显精神障碍或合并有其他精神疾病者;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⑤病案资料缺失,依从性偏低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低铜饮食及保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二巯丙磺酸钠进行后续治疗,二巯丙磺酸钠(国药准字H11022374)每次取量每次5mg/kg,每天用药一次,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进行联合治疗,其中二巯丙磺酸钠用药方式及时间与对照组无异,肝豆灵片(国药准字Z44020438)每次取量4粒(0.3g/粒),进行3次/d的口服治疗,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不同用药方式下临床治疗有效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其中临床疗效主要参考患者药物治疗后具体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语言、肌张力、共济失调、震颤、舞蹈样动作、步态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等,上述项目均采用0~4分5级评分法进行评价,总分共32分,若最终评价得分≤7分则判定为显效,最终评价得分在8~21分范围内判定为有效,最终评价得分>21分判定为无效。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包括:皮疹、发热、恶心呕吐、关节疼痛等。肝功能观察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于晨间空腹状态下取患者肘静脉血液5ml,常规离心处理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分析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临床对肝豆状核变性具体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主要推测与ATP7B基因突变有关,而中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主要属“黄疸”、“膨胀”、“颤病”的范畴,该病病机属先天禀赋不足,肾阴素虚,不能生髓,后致肝血失充,肝风内动,最终导致患者发病,该病发生通常会引发湿热、痰湿及血瘀等病理症状,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应以通腑利尿为主[6]。近年来随着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模式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有学者考虑将该模式应用于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中。

此次为明确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二巯丙磺酸钠与肝豆灵片联合治疗的效果,共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模式的应用明显提升了临床疗效,降低了诸多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患者肝功能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结论与韩辉、姜丹等[7-8]结果基本一致。为探讨联合治疗方案实际临床应用优势,以往临床中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实施的西药治疗虽能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用药条件下造成的不良反应仍较为明显[9],因此考虑在常规西药治疗模式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进行联合治疗,肝豆灵片的主要组成包括:大黄、黄连、丹参、金钱草、莪术、姜黄,上述中药材对患者机体的氧化损伤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大黄凉血解毒、化瘀行气,黄连可降燥泻火,金钱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现代药理学更是证实上述三种药物的应用可明显提高SOD活性,减少氧化产生的MDA含量,进而抑制机体出现氧化还原反应。另外肝豆灵片中的丹参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姜黄破血行气,同时还能抑制机体对诸多炎性因子的分泌,进而缓解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莪术主要具有调理气血的功效,该药物能有效消除自由基,并对MDA的升高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加SOD活性,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因此观察组在中西药联合治疗下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到肝豆灵片属于一种中成药,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中成药对西药成分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因此可明显降低西药成分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也是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此次结果,提示中西医联合用药方式较常规西药治疗模式更适合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针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二巯丙磺酸钠与肝豆灵片的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同时对患者肝功能及预后情况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香雪,李洵桦,蒲小勇,等.肝、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影像学及金属代谢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176-181.

[2]宋玉坤,陈颖茜,初建平,等.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定量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核团微结构改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v.34;No.300(5):650-655.

[3]杨洪萍.补肾活血化痰法联合心理护理治疗肾虚痰瘀互结型多囊卵巢综合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2):299-301.

[4]阮琳,焦晓民,李佳,等.通脉化浊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效果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6):74-77.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8):566-569.

[6]肖蕾,王金萍,张靖,等.ARFI技术与红细胞参数评价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效能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6):724-727.

[7]韩辉,郑明翠,吴丽敏,等.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型与ATP7B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7):799-804.

[8]姜丹,宫丽鸿.中西医结合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VEGF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7):2094-2097.

[9]刘睿,杨文明,董文文,等.脑保护治疗在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治疗中的地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4):3133-3136.

论文作者:南宝1,2,郭云良1(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  ;  ;  ;  ;  ;  ;  ;  

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行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南宝1,2,郭云良1(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