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的结构与模式分析_科技论文

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结构论文,模式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1)04-0049-05

科技传播是科学信息流动的一种形式,指科学知识和信息通过跨时空的扩散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它既具有一般传播活动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性。现代科技传播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科技传播领域是一个多种因素复合交叉组成的系统,本文基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主要从传播学和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模式。

一 基本要素互动

在传播学中,一般认为传播系统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有人把传播效果也归入传播系统,其实这是传播系统的整体效果,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因而科技传播成为一种独立的传播活动。科技传播系统是一种信息和知识传播系统,既遵循一般传播系统的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分析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首先要了解其基本要素。

(一)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是传播系统的主体。科技传播者即科技信息源、传播机构和作用于此的人,主要包括科技信息生产者(即科技共同体)、教育者、社会各类传播系统中从事科技信息采集、制作和编辑工作的人员,如科技记者、编辑等,及有关政策制定和相关工作者,传播组织和机构有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情报信息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以及报刊、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在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的生产者往往也承担传播者的责任。如科学家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助手和学生,也向社会进行普及教育等。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以大众传播为核心的信息传播产业,也就有了专职的传播人员,他们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传递,提供服务,既可以为科学家、工程师、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提供信息,又可以满足产品设计和开发及使用者的需求,更多地是为大众提供科技信息。他们既可以在政府公共政策部门、教育机构和传播媒体等工作,也可以在企业就职,或者成为自由职业者。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供的题为《一种剧烈的职业流动》材料预计,在未来十年里,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就业岗位将增加35%。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即所传送的信息,由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科技传播内容即科技信息,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

科技信息可分为科技理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再度开发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等。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技传播的主要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成为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相应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等。工程技术信息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包括技术知识和方法、发明创造、工艺流程、工作原理、技术管理、设计程序等,也可以体现在设备、工具等物化形式中。再度开发信息指信息服务机构从海量的信息中所采集并经过分类处理,按一定结构重新编制的信息。科技动态信息又可称为科技新闻,主要表现为新的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及科技人员的研究进展等。

科技传播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拓宽和深化。20世纪30年代,科学传播主要处于用科学来为人类造福,以科学教育群众的科学普及阶段;40年代,由于科学家反核战争和平运动的兴起,参与并领导这场运动的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玻尔、西拉德等,科技传播就将战争与和平、科学与道德结合在一起;到80年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科学技术要控制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影响,即当一项研究有碍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亦即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条件时,应立即终止。[1]

科技传播,不能仅仅定位于科技知识的传播,而应包含科技的社会功能,而且要注意科学技术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且,就科学普及来说,不能只停留在基本的或者高科技知识的介绍上面,更应该注重科学方法的介绍、科学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让公众理解科学,并能够应用科学。科学方法,是通过严密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找到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确定其结构、运动变化和因果关系,形成规律性认识。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传统的总和,体现着科学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求实精神、理性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

(三)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科技传播渠道有多种,即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体,包括声音、文字、图片、实物等,如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脑互联网等,还有学术讨论会、访问交流等形式及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

信息传播渠道受传播的时空条件和设备手段的制约。时空条件指图书馆、档案馆、情报信息中心等都有一定的开放时间,并占据一定的空间。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其发展势不可挡。设备手段指传播者利用电子设备对信息进行转换和存储,如计算机终端、卫星接收器、缩微设备、光盘驱动器、电脑信息网络等。

(四)受传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或受者,即信息接收者,泛指读者、听众、观众。在现代传播系统中,往往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双向互动。受传者和传播者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信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信息时又是受传者。特别在互联网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Communicator的原意),而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受众”。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发生互动,并且可以不断地发生角色转换,如传播者也需要接受信息,就成了受者;受众接受信息后,也可以加工处理再向外发布信息,就又成为传播者;传播媒介既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受者。

二 层次结构及其特性

按系统论的观点,结构是要素的组织和结合方式。科技传播系统是一种基于人们相互作用、有关机构发挥作用和服从于一定社会准则的社会体系,具有整体性,是高度有序的。科技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紧密结合,共同作用。

科技知识不仅在量上按指数急剧增长,而且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当代科学技术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多样性。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联,又有一定区别。现代科学技术日益一体化。包括: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相对应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的衔接;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至融合成连续整体。科学的技术化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技术的科学化是指,第一,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从而完善和改进已有的技术;第二,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创造发明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科学研究的进展依赖于很多技术上的突破。现代技术上的重要发明和技术进展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现在,从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知识到将其运用于产品和工艺中的时间正在迅速缩短。科学技术一体化属于纵向整合过程,它与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综合化的横向整合过程相交织,导致形成多个科学研究领域与相对应的多个技术领域融合成的整体——综合性科学技术连续体,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两个过程相对展开,相对应领域的科学和技术衔接,相互渗透与融合而成;二是由于科学实验的技术原理符合实践需要,科学的技术化连续演变成新技术。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价值取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和应用空前快捷和广泛,科技活动逐步社会化、规模化、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并存。因而,我们把科技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分析其多层次结构。

(一)等级层次结构

等级层次结构是科技传播系统最稳定的结构。科技传播系统的整体性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而不是各种手段和渠道的总和。不将整个系统破坏,便无法取消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科技传播是一个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结,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科技传播系统是分级分层的,它具有等级结构,才能达到最稳定的状态。信源、信道、信宿等,都区分为一定的层次,各司其职。

科技信息可划分为许多层次,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信源可分为自然信源科技信息和非自然信源科技信息;按生产科技信息的领域可分为工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信息、交通科技信息、社会科技信息等;根据功能差异和传播过程的特点可分为科技理论信息、工程科技信息、再度开发科技信息、科技动态信息、科技与社会信息等。

从科技信息来说,除具有一般信息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科学性。科技信息来自于科学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而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性是科技信息的本质特征。

(2)专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整体化和分化两个方向发展,科技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符号、公式及图表,并且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也形成了特定的语汇。

(3)价值转移性。科技信息的价值可以转移到许多方面,而且,一般信息具有时效性,过时之后便失效,而科技信息在失去时效后,仍可置后使用,构成某一学科领域的组成部分。

(4)价值增值性。科技信息从现象到资料、数据、规律,体现了价值的增值。由信息概括为知识,使信息升值。它可以使非资源性物质变成资源性物质,使低附加值产品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还可使劳动资料、劳动者素质及劳动对象发生变革,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信息作为一种新的原材料,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要使信息成为大众消费的商品,信息才能盈利。使用信息的人越多,信息越能增值。信息是一种知识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信息在使用时的附加价值随条件会发生变化,用户要求不同,价值也有所不同。用户需要的是正确及时的信息。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信息就会发生增值。

美国一对研究社会学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曾提出一个传播结构图式[2],如图1:

图1

这个结构图式说明:多重结构或等级层次结构是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具体表现为: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

在科技传播系统中,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也表明科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有机动态系统。

(二)科技传播的类型和特性

简单地说,科技传播主要有两种类型:交流型和辐射型。交流型是指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双向互动,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科技共同体内的交流。辐射型是指信息传播者通过媒介进行传播,信息流动主要是单向的。辐射型传播具有多层次、多方位以及扩散性强等特点。

科技传播主要包括科技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和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在其奠基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中对科学传播与交流等问题做了专门研究,指出“要对科学交流的整个体制进行一次更加彻底的改组”,“需要极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们之间交流的,而且包括向公众传播的”。不仅科技共同体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而且更广泛的是向社会的扩散和推广。在这两大信息传播系统的交界处分布着另外一些子系统,如面向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的咨询系统、面向产业界的技术传播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系统等,而国际传播涉及所有方面。没有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传播,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传播表现为跨时空、跨学科、跨国界的多种形式。在科技发展的早期,文献量很小,科学家可以通过阅读科技书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获取所需要的资料。但科技文献量的不断增大,使个人收集资料面临困难。于是,出现了科技情报、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专门提供信息服务。现代传播手段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借助各种手段和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即时互动传播。传播的范围不受空间阻隔,传播的速度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

科技传播既有在同一领域进行的交流,也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借鉴和移植等。现代社会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研究,即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面临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多,把众多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需求更加迫切。但是,跨学科研究也遇到一些阻力,如缺乏对跨学科社会共识,主要表现在:跨学科研究晚于单学科研究,还未到成熟状态,其解决问题尤其是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尚未被充分理解,而社会公众和决策者、管理者多是接受单学科占支配地位的传统教育,习惯于用单学科的思维方法、知识来思考和衡量问题。由于僵化的科研体制,主要是按传统学科和职业来区分的,缺乏联系和合作,而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科割据,造成单向性思维,培养的多是具有狭隘专长和技能的人,缺乏多面手和通才,这已很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科技传播是人类社会中提供、获取和传递科技信息和知识的种种过程的总和,同时也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技传播活动包括科技交流、科技写作、科技出版、科技新闻、科技教育、科技宣传、科技普及、科技翻译、科技信息咨询、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计算机数据库与综合服务网等等。科技传播是开发和利用科技信息资源的一种活动,目的是实现科技知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并使之增值,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予以提升,形成高度的科技文明。

三 非线性动态传播模式

根据控制论、系统论的研究成果,可以把传播过程分为三类: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论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有代表性的是拉斯韦尔模式和申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的五"W",即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影响受众的目的。

申农—韦弗模式原本是描述通信过程的,如图2:

图2

由信源发出信息,发射器将信息转换成信号,信道负责传递信号,接收器将信号还原成信息,最后到达目的地信宿。传播过程中存在噪音,是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包括系统外的噪音、人为的噪音,还有系统内的噪音、自然的噪音等。

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直线的、单向的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制约,具有局限性。

(二)控制论传播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引入反馈机制,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回路,是一种循环的自我调节系统,既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互为因果的循环的结果,也包括传播者的自我反馈。传播者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选择,把传播内容化为相应的符号发送出去。受传者接收到信息,连同从其他方面收到的信息,进行选择,作出反应,即产生反馈作用。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传播者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偏差,负反馈是给定信息与输入信息的偏差。利用负反馈,传播者可以调节传播过程,使传播活动更符合所要传播的目的。信息反馈是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的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三)系统论传播模式

系统论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并与社会系统密切相关,有着互动关系。大众传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许多渠道,传播非常广泛,常常是对立的观点一同传播开来,这是一种引人注目而又反复出现的模式,它也许先通过对立双方之一方的经验表现出来,之后再通过另一方的经验表现出来;在这里潜在地存在着,在那里明确地表现出来;在一种脉络中只表现出一部分,在另一种脉络中则表现得更充分。通过社会经验的有规律的节奏,通过不断寻找结构和模式的过程,这两种原形并存于人们的内心,并且形成其思维过程所依赖的基础和资源。

德国学者马兹莱克提出了一个系统传播模式[2],如图4:

图4

马兹莱克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场”,其中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具体来说,主要有:(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信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包括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受传者所处的受众群体即社会环境、信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传播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也是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而且,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也起作用。这个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对涉及其过程的各种因素和影响力予以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科技传播过程类似以上模式,但有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科技传播可分为时间传播和空间传播,传播模式主要有历时性传播模式、地域推移模式、空间跨越模式,实际上时空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历时性传播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传播。理论成就、技术成果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这个过程越来越短。地域推移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传播方式。由于世界地域辽阔,以前受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的局限,传播只能以地域推移的方式逐渐延伸。如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就呈现这种状态。空间跨越模式,指电话、电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突破了空间传播的障碍,全球信息网络使信息传播得以即时实现。

科技传播模式不是线性直达的,具有非线性特征,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循环互动。“非线性”概念相对于“线性”而言。线性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遵从叠加原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的贡献是相互独立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直线,变量间的变化率是恒量。非线性则不具有叠加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系统产生新质;一个系统的一个变量最初的变化所造成的此变量或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不成比例,即变量间的变化率不是恒量,在坐标系中是一条曲线。在非线性关系中,同一个前提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或简化情形。线性和非线性的区分还有以下一些特征:(1)在运动形式上,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数表示,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2)线性系统对外界影响的响应平缓、光滑,而非线性系统中参量的极微小变动,在一些关节点上可以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

传播系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表现出多值特征,产生多重效用的影响;而传播系统对环境也有多重输出,产生不规则的振荡。传播系统需要在与环境的不断交换中减少无序性,增加有序性。当少数因素能够支配绝大多数因素时,即序参数能够迫使其他因素和状态纳入它的轨道的时候,传播系统才能形成支配——役使的关系,才可能是有序的。哈肯曾指出传播系统的有序是在“筛选压力下的序参数”[3]的役使下才得以保障的。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涨落,涨落触发了传播系统旧有结构的失稳,通过涨落趋向新的定态,因而,涨落是一种选择机制,通过涨落选择更适应系统发展方向的结构。

从宏观上看,非线性作用是传播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内在根据;从微观上看,非线性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不断协调各子系统的一种内在机制,也是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系统演化的主要根据。系统在非平衡条件下,通过非线性作用,从外部获得信息,变外部信息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所以非线性作用可看成是传播系统元素间的一种“通信”机制。总之,科技传播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循环反馈的非线性的动态传播。

【收稿日期】2001-03-05

标签:;  ;  ;  ;  ;  ;  ;  

科技传播的结构与模式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