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交融的后期愚昧--贾宝玉新论_贾宝玉论文

儒、佛、道交融的后期愚昧--贾宝玉新论_贾宝玉论文

儒释道三教杂糅的末世愚顽——贾宝玉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愚顽论文,新论论文,儒释道三教论文,贾宝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号主人公。他的一生与佛道密切相关。这可以追溯到他幻化入世之前。他的出世就是由僧道二人共同度脱的。他身上明显地打有佛道两家的鲜明印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每逢关键时刻,僧道总要出面一次。直到终了时又被僧道挟持着遁入空门。一部《红楼梦》大书,事关贾宝玉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命运都明显地系于和尚道士之身。在他的心灵深处也无时不以佛道为念。他经常提出的化灰化烟以及当和尚之说无疑是佛道思想之自然流露和外化。特别是佛道二教的“飘逸”和“超脱”意旨,始终是统摄贾宝玉内心世界的两大幽灵。与此相辅相成的是:贾宝玉又极具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儒雅风范。其核心是个至亲至爱至义的“仁”的典范。他宽以待人,包括丫头奴仆下人以及嫉妒他的近人如贾环母子。他从小受过良好的儒教和家境的熏陶濡染。特别是自幼受过虽为姊弟犹如母子的元春“娘娘”的正规启蒙。他知书达礼的良好素养表现在他一生的言行之中。故此,贾宝玉并非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的典型,而是一个杂糅儒释道三家教义的末世愚顽

关键词 贾宝玉 杂糅 儒教 道教 佛教 愚顽

贾宝玉——这个精灵,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是红学研究者共同注目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可以说车载斗量,数不胜数。按照众多专家学者的识见来说。多以“时代的新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争取男女平等的典范”“早期的民主主义萌芽”等桂冠相许。对此我们本无大的异议。只是当我们反复研读原著之后,始觉得竟有不少内容与上述结论发生了抵牾。其种种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疑虑。在我们看来,贾宝玉是曹雪芹刻意塑造的一个意念性人物。是一个具有儒释道三方面内涵的杂糅式人物,再加上他所处封建末世的特定时代及于国于家无望,没有实在好处的特质,竟是一个“儒释道三教杂糅的末世愚顽”。

兹因作者生活在那个所谓的康乾盛世,他不可能跳脱出康乾时期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极力推崇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思想武器,曹雪芹又深谙儒释道各自的局限性与腐朽性,所以,他所塑造的贾宝玉也并非是他推崇的理想人物。这是他难以排解的积愤之下找不到出路时无可奈何的渲泄和标示,是带有明显批判意旨的渲泄和标示。是赞歌?是挽歌?不能简单界定。自我否定与否定自我并非没有典型事例可举。这才是天才作家曹雪芹着意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深意所在。果否如此,容当依次辨析。

一、贾宝玉与佛道挚密相关

贾宝玉与佛道两家的关系可追溯到他幻化入世之前。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儿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是朝代无年纪,失落无考”。

这清楚地叙述了贾宝玉的出世,来自僧道的度脱下凡。若没有僧道相助,便没有贾宝玉的生命和一切。所以贾宝玉的身上明显地打有佛道两家的印记。

在贾宝玉的人生道路上,每逢关键时刻,僧道总要出面一次。这正如一百二十回贾政所回忆的那样:“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见了三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厅前,我已转眼就不见了。”再后来竟是宝玉出走,和尚道士挟持着飘然而去。

宝玉出生伴随着僧道;遭灾遇难又承蒙搭救;结局又被僧道挟持着遁入空门。一部《红楼梦》大书,事关贾宝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显系于和尚道士之身,然而这和尚道士又是什么样子呢?

贾宝玉幻形入世之前,和尚道士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到后来一改常态,变成个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这样描述当然是有深意的。即是说:佛道创始传入阶段是富有生机的,及至后来,也就丑陋无比,腐朽不堪了。

贾宝玉不仅与和尚道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他的心灵深处也无时不以佛道为念。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且看他的言行吧:

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一开始就向林黛玉介绍道:“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只休信他。”当袭人劝导他要装出个读书的样子来,宝玉听不进,不无揶揄地说:“只求你们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那里去就那里去就完了。”(第十九回)

在“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一回中,宝玉向黛玉赔情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儿罢,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子去。”(第三十一回)

因袭人与晴雯发生了几句口角,黛玉挑逗袭人时,袭人赌气说自己死了倒也罢了。宝玉连忙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着嘴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

第五十七回,宝玉对紫鹃发誓道:“我只愿这会子立刻就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了一股灰,再化成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待紫鹃告诉他,林黛玉要回苏州,紫鹃阻拦不住时,宝玉道:“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上述种种,贾宝玉提出化灰化烟以及当和尚之愿都是释道思想的流露和外化。“西方极乐世界”、以现实为苦海的佛家之出世哲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在贾宝玉的言行中不胜枚举,交替出现。道家尊重规律,崇尚自然,强调忘我忘物、物我同一。佛家则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难以捉摸的“虚空”,只有在对万物静观和顿悟中偶一得之。涅盘妙心,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家引向飘逸,佛家侧重超脱,这 二者与贾宝玉所不齿的绝少“自由”的富贵之家的铁笼生活极为合拍。很容易发生共鸣。他曾感慨道:“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

在“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一回中,宝玉于冷清之中看了庄周的《南华经》,至外篇《胠箧》一则后,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续道:“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邃,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他这一举动偏被林黛玉看见,不觉又气又笑,林黛玉不禁续了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及至“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宝钗点了一出《山门》戏,其中的“寄生草”词妙甚: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赞不已。后因受到史湘云、林黛玉的数落,又想到“寄生草”中的“赤条条无牵挂”,便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己虽解悟,又恐人看了不解,因又填一支“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薛宝钗看后笑道:“这是我的不是了。我昨儿一支曲子,把他这个话惹出来。这些道书机锋,最能移性的,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有了这个念头,岂不是从我这支曲子起的呢?我成了一个罪魁了!”

其实,薛宝钗只说对了一半。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贾宝玉早就同佛道机缘缜密,岂是薛宝钗所念的一支道书机锋的曲子所能引起贾宝玉这番疯话的!

正当薛宝钗将其撕碎令其烧掉时,林黛玉采取了规劝和将军的非常措施,逼其就范。

林黛玉说:“不该撕了,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遂向宝玉发难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黛玉又道:“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他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了。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什么禅呢!”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所能的。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在林薛二人的劝导下,贾宝玉甘拜下风,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话儿罢了。”

综前所述:和尚道士不仅是攸关贾宝玉生平遭际的关键人物,而且这两种教义又是深入贾宝玉膏肓的精神支柱。特别是二教的“飘逸”和“超脱”意旨始终是统摄贾宝玉心灵的佳境。所以贾宝玉同佛道的关系绝非虚无飘渺的幻影!

二、贾宝玉的儒雅风范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可以说,孔子思想体系的大厦是构在“仁”的基础之上的。

若以此训来衡定《红楼梦》之一号主人公贾宝玉,则不难看出:他就是一个“仁”的化身,是一个至亲、至爱、至义的典范。

贾宝玉宽以待人,并非虚伪的表象,而是具备这种深厚素养的结果。他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谅解人。他不仅爱他的心上人林黛玉、众姊妹、丫环中的晴雯、袭人等;亦爱朋友,如柳湘莲。就连嫉妒他的庶出弟弟、坑他害他告他黑状的贾环,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谅解。在《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一回中,贾环为报复宝玉,“故作失手,将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烛,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宝玉‘嗳哟’的一声,溅了他一脸油,起了一溜潦泡。”众人都在埋怨贾环,宝玉却说:“有些疼,还不妨事。明日老太太问,只说我自己烫的就是了。”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他还在替别人着想,可见他心底之宽厚善良。

贾宝玉是贾母最赏识的嫡孙。在《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一回中,张道士为讨好贾母,夸赞宝玉:“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凄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宝儿还象他爷爷。”

贾宝玉英俊聪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一出场就作了形象地描写:“及至进来一看,却是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待他转身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由于贾宝玉长得英俊聪颖,加之宝二爷的优裕地位,遂成为脂粉队里明争暗羡的白马王子,并非夸张溢美之词。

他的至仁至爱至亲至义表现在多方面,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之后,有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们家的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竟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这可不是呆了吗?”那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还听见他家里许多人说,千真万真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儿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且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到了……”

在那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他却独对女子有好感,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刘姥姥为了讨好贾府,替贾母解闷儿,信口开河,临时编派个故事。贾宝玉偏寻根究底,让焙茗到野外去找那个无影无踪的小姑娘。找来找去,在东北角田梗子上找着个泥胎子才作罢!

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前去看他。他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挨了打,却也不很觉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到此时,他还在为他心上人儿着想,而置自己的疼痛于度外。

袭人回娘家,哥嫂劝她嫁人,她执意不从,死心塌地伏侍宝玉。当她转见宝玉之后,又谎称家里赎她回去,宝玉依恋万分,百般恳求,直到袭人提出几个管辖宝玉的条件宝玉一一答应照办后才应允不走。从此可见,宝玉对待一个贴身丫环竟如此地钟情和仁爱,怎不令下人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最能表现宝玉仁爱情深的当属对晴雯的态度上。他在晴雯面前从不摆主子架子,始终平等相待,心心相印。晴雯在日,曾有过“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佳话,那固然有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作风,但那个至情至爱的纯洁爱心是淹没不了的。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使宝玉进一步看到了晴雯聪颖超群的品格才华,更加喜欢他这个俏丫头。及至晴雯遭馋被逐,他如五雷轰顶,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遂不顾家法的森严,私自去晴雯家中探视。当他看见晴雯睡在一领芦席上,宝玉为其倒茶时,只见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象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腥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象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其间寄予这位朝夕相伴的聪慧绝顶的俏丫头多大的同情和怜爱之心啊!随后他们有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谈,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待晴雯死后,宝玉还放不下晴雯。当他听小丫环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后,想到“死后并未至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于是他以极大的勇气,满腔的热情,作了一篇感天地泣鬼神的诔文,祭悼这个聪明夭亡的丫环,可谓超常之举。他把人世间最好的词语献给了这位丫环,将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比喻这位丫环的人品。称其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然则,“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是无可奈何之事。他对晴雯的颂扬和怀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贾宝玉虽说是“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怕读那些艰涩难懂的经学道学之类的老古董。从他对诗词歌赋的熟悉程度来说,从他大观园题对额的超群才能来看,从他偷读《西厢记》且津津乐道的情况而论,他看似与儒教不甚合度,其实这正是他的思想和世界观的矛盾之处,正是他追求新思想的思辨和超越之光。

他从小受过良好的儒教和家境的熏陶渐染。在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虽为姊弟,有如母子。他自幼受过“娘娘”的启蒙,还不是上好的儒教吗?后来当元妃省亲时,贾政介绍道:“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

关于宝玉高扬儒雅风范的事例还很多。例如:贾府有个规矩:凡做兄弟的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他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看待,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了他?”同时,因他自幼姐妹丛中长大,亲姊妹有元春、探春,叔伯的有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湘云、黛玉、宝钗等人,他便料定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人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此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只是父亲、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遗训,不敢违忤。

当黛玉因宝玉在宝钗处生气之时,宝玉说黛玉:“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近她远你的呢?”黛玉啐道:“我难道叫你远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贾宝玉体谅人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上述种种,均可看作是贾宝玉知书达礼的表现。他对儒家推导的仁、义、礼、智、信,不仅懂理论,而且能躬身践行。由此而论,贾宝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厚的。

三、塑造贾宝玉这个三教杂糅的矛盾统一体的深层意蕴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最后一个王朝。同时又是这个王朝的前期,即所谓的“康乾盛世”。其时,蛮族的积极进取精神虽然给明清鼎革的社会带来某种兴奋亢进的活力,但是它同样无法根本医治中国封建社会衰世颓运的痼症顽疾。

为了维系王朝帝统,清朝的皇帝格外重视封建主义的本体思想——先师孔子的儒家教义。在他们看来,孔教经典阐述的礼法伦常、忠孝节义确是终保大清王朝万世罔替的最有力、最有效的精神武器。他们从清初顺治开始就尊奉孔子,推崇南宋理学家朱熹,利用他们的学说来巩固封建统治。康熙帝亲政后,更是提倡儒学,进一步表彰孔孟程朱。1712年把朱熹升入孔孟大成殿的十哲之次,以后,朱子祠宇遍天下,到了乾隆之年更甚。

封建统治者不但尊崇孔教,而且往往还敬佛信道。雍正皇帝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他的思想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混杂物。

儒家面对现实,有一套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的理论。它极力向人们宣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自汉武帝以后,几乎浸淫上升为国教,备受封建统治者的崇敬。佛教自东汉初入中国,朝野均以传统道术视之。之所以“黄老”“浮屠”并崇,“老庄”“浮图”共祠,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对佛教很不了解。从六朝、隋唐开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外国僧人大批来华,佛经翻译日趋精确。人们对佛教做为一个独立的宗教才有了统一的认识。佛教宣传人人皆有佛性,竭力诱导信徒寄希望于“西方极乐世界”。佛教思想是一种以现实为苦海的处世哲学。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形成在东汉,奉三清尊神为教主,以虚无造化之道设教。佛讲涅盘正果,道讲羽化登仙;儒说“生死有命”,道求长生不老。所以道教思想也是一种下世哲学。推求儒、佛、道的原本教义,可以说是互相对立的。但是,由于三教都是以唯心主义做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而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又没有产生新的先进思想,所以儒、佛、道三教便在长期共存中,逐渐合流。有哪个封建帝王不想得到长生之术,入世为君,又想出世永存?由于没有精神寄托,所以他们终身都在寻求精神归宿,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宫廷矛盾,他们也清楚单凭一种教义的力量,是不能把自己的统治说得天衣无缝的。所以两宋以来的多数君王均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支持三教合流。至清朝,由于他们自身并未创造出新的思想武器,只得借助于汉民族长期作为统治阶级治国安民的一套经伦韬略为其思想武器,这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并用。

作为曹雪芹来说,尽管可以站在时代的峰巅上,但他毕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发明一种新的思想理论,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这种指导无产阶级翻身求解放的新的思想理论,不能不从时尚所盛行的三教当中寻找出路。他又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先知先觉式的高级知识分子,对这三教的特性优劣了如指掌,于是他在着意塑造贾宝玉时不能不煞费心思地将三教的教义一古脑儿地堆于一身。显然,佛家道家是贾宝玉的提携者,生命的基石。然而,在曹氏的笔下,这两个大恩大德式的人物均不能令人满意。在携带“通灵宝玉”下凡之前,“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这意在说明佛道的初创或发展至鼎盛时期,是强大无比的,是可与中国的主宰正统——儒教思想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的。及至后来都成了强弩之末,丑陋不堪了。对僧的描写是: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对道的描述是: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所谓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便是最简炼的概括。至于贾敬烧丹炼汞死于非命,妙玉被劫,惜春出家,等等事件都是指摘佛道二教无什么生命力的最好注脚。

对于儒教,作者也不是一味地肯定。他着意安排的儒教代表人物,无不是软弱无能的窝囊废。如那个辈份又长、学问又大的教书先生名讳贾代儒,实际上他早已是猫老不避鼠的老朽。他所管理的学堂,经常混乱不堪,甚至连他唯一的孙子贾瑞都教育不了,管辖不住,邪思妄动而死于非命,这一形象是对儒教失灵的绝妙讽刺。

另一儒学代表贾政,做官治家都不免四处碰壁。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在贾赦父子们的身上早已被撕得粉碎。老家奴焦大早就看不惯贾府的行径:“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柳湘莲甚至说贾府唯有那一对石头狮子干净罢了。这是对“诗礼簪缨之族”伦理纲常败坏的大暴露。

贾宝玉怕读儒家经典忌谈仕途经济,蔑视功名利禄,斥时文八股是“最可笑的”,是禄鬼们借以“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他辛辣地嘲讽了程朱理学的那一套封建伦理道德,甚至把“文死谏,武死战”的“君子杀身以成仁”的举动也说成是毫无意义的“胡闹”。他反对混供神,混盖庙,而且毁僧谤道。他爱在内纬中厮混。的确有点:“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他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多余人。作者矛头所指别开生面,令儒释道三家都招架不住。

作者一再声称:“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在主人公贾宝玉身上现出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真如“一道道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贾雨村说得发人深思:“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第二回)

满清王朝,在表面繁荣的后面集聚着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这是一种充满罪恶的荒唐的畸形的病态社会。尽管统治阶级极力宣扬儒教(学校如林);利用佛教道教(寺庙遍地),但都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愚民之术,只能导致封建社会这座大厦的全面崩溃。

曹雪芹刻意塑造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的深意还在于给人以深层的全面的历史反思:一位道德上无可指摘的,才智上聪明绝伦的,人品上举世无双的贵族家庭中的宁馨儿,儒释道三家的教义杂糅于一体,最终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末世愚顽,实在值得人们的深思。所以贾宝玉这个人物一方面标示了作者的一定理想,又活现了作者无所寄托的彷徨苦闷的心态。一方面是对新人出世的礼赞,另一方面又是对旧主颓败的哀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收稿日期:1996-3-26

标签:;  ;  ;  ;  ;  ;  

儒、佛、道交融的后期愚昧--贾宝玉新论_贾宝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