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政治学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两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学科依托。在不长的发展时间内,这一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注重凝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不断探索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的方式;积极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系列支撑体系;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骨干队伍建设;拓展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与特色
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在高等学校开设、作为学科予以专门建设,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走过了一个从分散逐步走向整体的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部分高校逐步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师资力量并直接服务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逐步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硕士点。这些专业硕士点的设立和建设,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但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先声,为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确立了基本的科学研究取向,形成了基本的学科建设力量,积累了关于学科建设的可贵经验,奠定了学科建设的基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述学科逐步开始走向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合并,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为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始步入规范化建设的阶段。1996年,经过认真论证和严格评审,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点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开始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疑还是一个新生的学科,但从现实的发展态势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疑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设置从无到有,数逾百个,遍及全国;在六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设置从无到有,达十余个,并拥有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正清晰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能够自觉地适应、把握这种社会需要,并以鲜明的学科特色、无可替代的学科功能,满足着这种社会需要。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在硕士点、博士点层面、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层面进行建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方向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坚持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坚持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统一;注重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注重自觉加强对包括高校“两课”教师在内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注重自觉发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体现出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能够在起步晚、时间短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所在。
从总体上看,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分散到整合、从弱小到强大,从低级到高级,完成了基本合理、覆盖面广的学科点布局;形成了层次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培育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推出了一批本学科的重要理论著作;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思想理论战线的优秀人才,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长为一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强大生命活力、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由此派生的其它一些问题。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不够明确。其一,学科社会定位不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一般学科不同,它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居指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优势的学科,是在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学科,是党和政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重点建设的学科。许多人仅仅从学术的角度而没有同时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一学科的社会定位,把这一学科与一般学科相提并论,没有看到这一学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甚至有意无意贬抑这一学科。其次,学科属性定位不明确。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落脚点的,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由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综合而成的,加上各校这一学科建设的力量有所不同,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力量强一些,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力量强一些,在学科建设中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而,体现出学科理解与实际定位的差异性、模糊性。其三,学科特色定位不明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学科优势,形成学科特色,是不同学科发展的共同路径和活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很多具体学科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法律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等,但它不能归结或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具体学科,它是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教育性的学科特色。许多同志不了解这一点,仅仅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优势难以发挥,学科特色也难以形成和发展。
正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使这一学科在建设中滋生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建设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的杂、散、疑、平、虚等问题。
所谓杂,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明确,内涵模糊,外延过宽。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学科存在的依据,对研究对象特殊性的深刻把握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所在。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原有多个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由于这一学科确立时前期的理论准备工作还不是非常充分,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涵盖面的广阔性,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人们至今还并没有达成共识。对学科发展的这一前提性问题的认识不同,导致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杂乱现象:有的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简单地理解为“两课”学科,认为它主要甚或仅仅是为高校“两课”师资培养、“两课”教学服务的;有的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类的高校在发展这一学科时,将本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门类所属的内容也都塞入这一学科的发展规划,通过这种形式的力量整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的申报作为其文科发展的突破口;在有的已经获批准设立硕士、博士学位点的高校,也存在一些因人设方向、因历史设方向、盲目根据社会对一些应用性热门人才的需求而随心所欲设方向的现象。
所谓散,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为一个学科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还不够。目前更多的研究,要么仅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要么仅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上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造成这种“两大块”、“两张皮”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认识方面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队伍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于理论工作者、“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多种原因,来自于理论工作者、“两课”教师的一些研究人员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往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理论背景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兴趣;而来自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些研究人员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往往缺乏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力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理论研究直接相关的学会,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之间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学术联系制度,相互之间的交流还比较少。
所谓疑,主要表现为:其一,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有些人,或者从事其他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建设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一定的学科歧视,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的根据和价值。其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这一学科发展的前景存在着一些疑虑。其三,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中间,也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前景不看好的现象。
所谓平,主要表现为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尚缺乏标志性的成果。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虽然形成了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学科特色和优良学风,但从总体上来看,对重大课题的攻关还不够,对本学科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
所谓虚,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学科建设中,还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应用性转化的重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校“两课”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何更好地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还缺乏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有力的支撑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歧视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在课题评审、成果评奖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专门的学科组,还缺乏应有的一席之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并在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热烈探讨,关于加强基础性重大课题研究的自觉努力,以及由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或重点学科的高校发起召开的一系列以探讨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等等,都表明了这一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单位积极推动学科发展的不懈探求。因此,在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国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种种积极因素的发展,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发展、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充满信心。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全党和全社会构筑强大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而是不可缺少,大有作为的。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要从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优势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社会主义中国综合国力的高度,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认同、重视、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良好的外围环境和舆论条件。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人们,要从事关本专业发展前途的高度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善于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规划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同时,要对学科的属性和特色进行科学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确切地说,是一个学科包含着两个有着内在本质联系的重点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有效途径、方法,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合点是“教育”。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是一般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而是着重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教育”,但它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政治性很强的教育;也不是一般地研究教育规律,而是着重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一学科是政治和教育的交叉,体现着教育的政治性与政治的教育性的有机统一。实际上,这一学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而且是政治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综合,是一门兼具综合性、政治性、教育性的学科。
注重凝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学术研究方向体现着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水平,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进程。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瞄准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在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出具有学科特色、反映学科发展需要、代表学科发展趋势的学术研究方向。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设置的研究方向未经很好凝炼,把不少本不属于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也在本学科中设置,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本学科的学科建设。这种状况亟须改变。目前,凝炼学术研究方向,一定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注重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注重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注重体现研究方向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前沿性。一些学科点在凝炼学术研究方向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探索,正在形成一些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其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及其发展、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国内外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引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等等。这为我们进一步凝炼学术研究方向,确定学术研究重点,组织力量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力争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代表本学科学术研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奠定了基础。
不断探索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的方式。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因此,在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探索与创新研究方式,尤其要着重做到几个结合。一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联盟。既要发挥理论工作者的优势,又要发挥实际工作者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独立研究与集体攻关相结合。独立研究是集体攻关的基础,只有加强独立研究,才能为集体研究、联合攻关创造条件。集体研究是独立研究的升华,只有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开展重大项目攻关,才能弥补个人研究能力的不足,形成集体的科研能力和集体的研究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说,更要加强个人独立研究基础上的集体攻关,这是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条件。三是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研究手段相结合。既要继续运用传统手段,更要注重探索和运用新的手段,特别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学术动态和信息,增强共时传递、交流与处理学术信息的能力,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与效益,创造和产出更多更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积极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体系。建议设立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导小组,并通过组织学术界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内涵和外延,制定本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规范体系,并根据制定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规范体系,对现有的相关学科点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促进本学科的建设进一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及时克服这一学科建设中目前还明显存在的比较杂乱、无章可循的偏差。
建立健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系列支撑体系。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以及相关科研成果奖项评审等科研成果评价系统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组,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扶持、指导和引导力度;另一方面,建议及时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国性学会或其他相关的学术性组织,以整合国内本学科领域的力量,增强本学科开展重大项目集体攻关、优化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配置、解答本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
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骨干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从总体上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队伍,在年龄结构方面,还存在年龄偏老的问题;在学科背景方面,还存在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的问题;在知识结构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窄化的现象;在综合素质方面,与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鉴于此,我们要切实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面向全国,在近年内,选拔一批本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使之尽快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拓展学科建设的国际视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和政治性,忽视了这一学科的普遍性和学术性,从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视野,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本学科建设的世界眼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推动这一学科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养料和动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