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东欧各国私立高等教育近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俄罗斯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私立论文,近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剧变和随后的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对高等教育的巨大影响之一是引起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结构性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私立(或非国立)高等教育的急速发展。
1992年颁布并于1996年修订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和1996年10月5日公布的《俄联邦国家教育学说》(讨论稿),更将“鼓励对教育系统的非国有投入,其中包括通过给予税收和关税优惠的办法鼓励法人和自然人参与教育机构的发展”列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30项基本任务之一。(注:[俄]《Alma mater》1999年第9期,第19页。)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的非国立教育发展相当迅速。有关资料表明,学校数1991年为45所,1992年92所,1994年141所,1998年跃至363所,7年内增加7倍。这363所非国立高校,按创办情况划分,51%属合伙经营,24.5%由一个或几个法人创办,其余24.5%是由公民个人(自然人)创办的。在创办者中,除国家机关、联邦主体行政部门、国立高教机构、国家组织和商业机构外,还有国际基金、国外教育机构或其他组织。
当然,非国立高校虽然数目不小(占俄高校总数的40%),但规模并不大。据统计,从1995年到1998年,非国立高校在校生人数从11万增到25.1万,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国立高校,但仅占俄全部大学生(358万)的7%。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有关法律对非国立高校主办者的规定十分宽松,但对创建国立高校的审批十分严格,对其运营办法、经费保证有明确要求和监督。(注:[俄]《俄罗斯高等教育》1999年第14期,第10页。)
相比之下,东欧各国私立高校不但发展迅速,而且规模也相当可观。有关资料表明,捷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4国私立高校在校生从1990年的不足1.2万跃至1997年末的32万余人,7年内增长26.7倍。1996/1997学年,这几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可列表如下:
项目总人口 人口年增长率 公立高等学校 私立高等学校私立高等学校
(万人) (‰)学生人数 学生人数 人数所占比重
(万人) (万人) (%)
国家
捷克1032.12.7 13.97 0.070.5
匈牙利 1048 -1.516.5 2.6713.9
波兰3091 2.9 64.5 20.924.5
罗马尼亚2369 2.6 23.5 8.5 26.6
4国合计 8350.1 - 118.4532.14
21.3
4国平均 2087.51.7 29.62 8.0421.3
美国26820 10.31109.2316.9
22.2
资料来源:[美]波士顿国际高等教育学院:《国际高等教育》1999,夏季,№16。
由此表可知,虽然4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绝对数并不大,但除捷克外,它在本国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却不低,不仅远高于西欧和俄罗斯,而且竟与以私立高等教育发达著称的美国不相上下,着实令人吃惊。私立高等学校在俄罗斯和东欧诸国得到极其迅速的发展,除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变化之外,还有私立(非国立)高等教育本身特质在发生作用:
其一,这些国家的私立高等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如商业、管理、信息技术、外语等,适应了劳动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立高等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空白和不足。俄罗斯的非国立高等教育虽然课程和专业的涵盖面较窄,但它们开设的专业集中在法学、经济学、财政与拨款、经营管理、会计与审计等社会急需领域。它们在这些领域中培养的人才占整个高教系统培养的相应领域人才培养总量的比重远远高于总体比重(即7%),如法律专业为32.5%,心理学专业为31.8%,经济类专业为43.4%。这表明,私立(非国立)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比较灵敏。而且,与国立高等学校比较,私立高等学校特别重视培养毕业生从事有关职业所必需的实践工作能力。(注:[俄]《Alma mater》1999年第10期,第41-42页。)
其二,私立高等学校所授予的学位一般在层次上低于国立高校,这一点受到了求学者的欢迎。在俄罗斯,目前在本科范围内实施的实际上是一种二元结构系统,一个是由4年制学士课程加2年制硕士课程组成的6年制普通高等教育,另一个是保留苏联时期的5年制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相当于西欧硕士的“大学毕业文凭”。目前尚不清楚这只是一种过渡状态,还是长期保留的格局,但已知的是非国立高等教育主要开设的是低于“大学毕业文凭”水平的4年制学士学位课程。在目前的363所非国立高校中,只有12所有权开设副博士(研究生)课程。东欧4国的学位制度与苏联和德国相似,以硕士为基础学位,学习年限长达5年以上,属要求较高的学术性学位,因此淘汰率也较高。针对市场需求和生源条件,私立高校引进了两种层次较低的学位,一种是在北美国家作为基础学位的学士学位,学制4年,其要求低于硕士,并在经济学、人文科学、教育学以及某些理工科领域设置。另一种是职业性硕士学位(Licentiate,原意为“经大学认可的开业资格”)。这个学位一般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商业、管理和某些技术专业中设置,学制3年,层次上低于学士。显然,这两种文凭更适合希望找一个好职业、但成绩平平且家境不错的中学毕业生的需求。(注:[俄]《Alma mater》1999年第10期,第41-42页。)
其三,私立高等学校为扩大生源,通常以低于国立高等学校的入学标准招收新生,这当然会对办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但毕竟为一些学习成绩较差、但有能力支付较高费用的求学者提供了一个深造的机会。何况这些国家的国立高等学校的接纳能力有限。
其四,也许是最重要的,私立高等学校的最突出的优势,是存在于这些学校内部的探索氛围。在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为大学生们的自由发展提供了10年前难以想象的广泛的可能性。
私立(非国立)高等教育的空前繁荣对俄罗斯和东欧4国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某种推动作用,特别是引起了国立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更新。这表明私立高等学校的出现有助于不同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在俄罗斯,不少国立高校主办非国立高校,实际上是一种“一校两制”的模式,这种探索应当是有益的。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私立(非国立)高等教育自身还十分脆弱,甚至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危机。
首当其冲的是质量问题。俄罗斯非国立高等学校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质量不很稳定,尽管都获得办学许可证,有的还被称的“大学”或“专科大学”,但并非都具备相应实力。不断传出非国立高校因种种原因(相当部分是质量原因)而被迫停办或改变法律地位和隶属关系。如1998年就有4所拥有许可证的非国立高校变成国立大学的分校。1999年,创办新的非国立高校的势头明显减弱。在东欧几个国家,私立高等学校的师资条件并不差,因为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私立学校任教。私立学校的不利之处在于生源条件不理想。所以,要想消除人们心目中“二流学校”的印象,还须这些学校在提高办学水平,尤其是在办学特色上作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私立高等学校生死攸关的财政问题。东欧各国私立高校主要收入是学费和其它收费。1997/1998学年4国私立高校平均学费为1406美元。按西方国家如美国的标准,这是相当低的(大约只相当于美国2年制社区学院的收费标准),但在年人均收入远低于美国的东欧,这笔开支仍超过职工年人均收入的一半,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承受。此外,除波兰外的3个国家,都没有实行助学金和贷学金制度,更加剧了维持稳定生源的难度。东欧4国的私立高等学校之所以在短期内有超高速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初始阶段基数小,相对而言速度显得很快;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在观念上发生根本变化的结果,即许多人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短期的高额教育投资换取从事某种职业资格的长期前景是公平的。但是,由于生源的不稳定,业内人士对私立高校的抗风险支撑能力感到担忧。据1997年对波兰和匈牙利69所私立学校的一次调查结果证明,其中2/3以上的学校处于一种对市场压力和政局变化相当敏感的“边缘状态”。由于私立高校系统专业设置相对集中(俄罗斯93%的私立学校学生选修人文、社会和经济类专业,东欧诸国私立高校也多以文科为主),所以有人预测,倘若劳动市场对私立高校培养的管理人才需求从目前水平上突然下降,整个私立高校招生人数将下降一半,不少学校只能关门大吉。
第三个问题涉及办学体制。这个问题在俄罗斯处理得比较好,非国立大学办学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许多私立大学并非私人所办,而是前面说到的“一校两制”,即国立大学办一些非国立大学,所以,在俄罗斯不称私立大学,而称非国立大学。但在东欧则不然,这里绝大多数私立高等学校最初都是由一、二位企业主或其他人士创办的,并依靠他们的努力和投资发展起来的,一旦主办人无力支撑,放弃对学校的支持或转向经营其他项目,学校便前途堪虞。
第四个问题与管理有关。私立高等学校虽为非营利机构,但仅靠学费和其它收费是无法维持的,所以主办者的经营能力很关键。目前,东欧各国私立高校的质量管理还缺乏包括认可在内的成熟制度,都没有独立于政府的专业认可机构,缺乏有关对私立高校认可和评估的明确的法律程序。其结果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欧4国的私立高校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达到中央教育行政制度的标准和要求上,一时还顾不上专业、课程的鉴定和评估。此外,由于这几个国家社会环境的特点,该地区私立高等学校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化和形成某些不利于变革的刚性制度的倾向。
与欧美各国比较,俄罗斯和东欧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以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例,俄罗斯目前约为2419人,而东欧4国仅为平均1803人,分别只相当于美国(5317人)、加拿大(6984人)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西欧(平均为3500人左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这同时表明,俄罗斯和东欧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当然,从人口状况、劳动市场需求、高教消费者观念转变情况和支付能力、现有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学生资助制度等方面的现状看,前景不容乐观。这几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经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现在正处于调整和探索阶段。展望前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回升,环境宽松,政策正确,无疑是决定性的条件,而私立高等教育系统主观的努力也很重要。如何全面检讨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如何发挥自身“船小调头快”的优势,克服规模效益不高的缺陷,如何更主动地适应和引导市场需求变化,面向本地区自主办学,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收稿日期: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