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论文_吴瑜瑜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论文_吴瑜瑜

(广州市南方医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孕妇164例,根据就诊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3d对照组出现下肢肿胀疼痛11例(13.41%),明显多于观察组的3例(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例(6.10%)发生静脉血栓,观察组无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负性心理21例(25.61%),明显多于观察组例的6例(7.3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剖宫产术后产妇的下肢疼痛肿胀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16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31岁,平均(26.8±3.9)岁,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产妇6例,下肢静脉曲张4例;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27.6±2.7)岁,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症3例,下肢静脉曲张5例。两组产妇年龄、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用药、妊娠高危因素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发生病因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并减少下肢活动是导致血流缓慢的主要原因;手术引起的广泛血管壁损伤,血管内膜下层破裂及胶原裸露;妊娠、术后、创伤、肥胖等,会增强产妇的血小板黏聚力,使血管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剖宫产患者入院后立即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同时给予病房清洁、饮食指导、围术期常规准备、健康教育等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沟通,并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剖宫产术后做好产妇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产妇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有利于产妇及家属及时发现高危因素;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熟悉抗凝药物的特性、半衰期、药物累积等知识,严格遵医嘱给予“半局部”溶栓给药方法,抗凝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切口渗血、皮下淤血情况,详细记录用药情况;病情观察: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温水泡脚,下肢肌肉按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日测量患肢皮温及周径,观察患肢感觉、色泽,记录患肢肿痛部位及程度,多普勒超声查看血流变化及新血栓形成情况,一旦患肢出现下肢肿胀、皮肤发紧发亮、胫后动脉消失等征象,应及时手术治疗;功能锻炼: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空气波压力治疗,治疗2次/d,每次治疗维持30min;将患肢抬高,穿戴弹力绷带,辅以按摩、热敷等方式,促进末梢血运,避免久站、过劳等高危因素。

1.4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产妇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术后3d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负性心理的发生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术后3d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

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发生下肢肿胀3例,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11例,深静脉血栓5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手术前后负性心理发生率比较

入院时两组产妇均有不同程度负性心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负性心理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下肢肿痛、浅表静脉曲张等症状,其危害性较大,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时,极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多数剖宫产患者由于怕疼不敢下床,以及产褥期高脂饮食,导致患者血液粘稠度相对较高,剖宫产患者术后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报道称,做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在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基础上,还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剖宫产术后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产妇微循环,加快血流流速,预防狭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怀孕期间做好孕期检查,尤其是肥胖、妊高症、凝血机制异常的高危产妇,更应仔细学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使产妇积极配合产后护理,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的心理特点、饮食习惯、术后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饮食搭配、肢体训练方案,最大可能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通过对164例产妇进行护理干预的对比观察得出,术前进行剖腹产相关知识的讲解,配合心理干预护理、饮食指导护理、术后康复锻炼护理、静脉输液护理以及环境干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产妇下肢肿胀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并可减少负性心理的发生。通过结果对比,观察组经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其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上针对性的对产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剖宫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秋英,陈俊霞.针对性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40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04):76-77.

[2]张洪艳,桑丹,夏士艳,张亚军.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200-202.

[3]莫敏.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05):104-105.

论文作者:吴瑜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论文_吴瑜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